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重视儿童绘画中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全人的发展

重视儿童绘画中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全人的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30

重视儿童绘画中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全人的发展

" 记得有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它的结尾是这样描述的:小鸟笑着说:“朋友,你是弄错了,不信,你跳到井口来看看吧!”正是这则寓言,老师曾让我们多次为其续尾。当时只觉得新奇,不理解老师的用意,现在看来,这正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其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答案,是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有利于排陈出新,产生大量的奇思妙想,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因此,在儿童美术绘画中,应当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

一. 从兴趣出发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条件。

1. 选取学生熟悉的事物进行描绘

学生一般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感兴趣,喜欢表现自己会画的内容。所以,我们要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经验,以体验来获得感受。利用启发的教学方式,因利势导,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引导他们新的探究活动。例如:由于低年级对生活的感受性较小,我设计了《手、眼、脚变魔术》的游戏课性质的内容。学生随意合作。经过讨论、探究,利用他们最熟悉的自身的活素材,通过做手影、变换手的姿势、角度及对眼睛和脚进行联想,(联系他们的认知世界)进行组合,变异等。经过启发式教学,学生有的用两只手组合成一只飞翔的小鸟、有的把脚变成了一条美丽的小鱼,上面还有眼睛组合的图案呢!这种建立在学生自主之上的合作方式使得课堂活跃,教学内容完成的更加趋于完善。

2. 绘画内容要有趣味性

要给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安排课程内容。可融入一些歌曲、表演、谜语、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3. 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教师应当把自己充分释放到学生中去,成为他们中的一员,用自己的肢体语言、丰富的情感来感染学生,与其形成一种无形的互动关系,获得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 重视发散思维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

发散思维就是在思维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的可能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实际上,凡是大有作为的人除了在专业上有很高的造诣外,都表现出思路开阔,妙思泉涌,思维能迅速从一类对象转变到另一类内容相隔很远的对象。

许多画家正是凭借这种思维的灵活性,在美术史上创造了不少奇迹。如立体派大师毕加索,他的绘画风格多变。有人说“上帝第六天造人,第七天休息,第八天创造了毕加索。他的绘画集现代艺术的各种流派于一身。如果没有毕加索,现代艺术将整个改观!他拥有着可以任意挥霍又取之不尽的天分,他只需灵感一动,便汹涌潮湃的通过臂腕,显现于画布”。他一生拥有作品6-8万件,是一个多产画家。我想他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牡牛头像》是利用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座和车把组合而成,这种思维的变异与创新正是作者超出众人的本质。拥有了发散思维会使人很容易从不一样的角度看一个问题,从而就有了创意。而想拥有发散思维就必须有比较广博的知识面,见得多了,自然也就想得多了,对一个问题就不会只有思维定势的结论。

也有一些名垂青史的重大科学成就也是“隔行如隔山的门外汉”的作品。如: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语言分析哲学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最初却是工程师,我国大文学家鲁迅早年却学过医学。因此,不能想象,一个思想呆滞的人会在某个领域里有所建树,做出什么创造来。

著名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创造思维研究过程中,通过因素分析发现发散思维。他认为与创造思维和创造力最有关的就是发散思维的操作过程。并进一步把发散思维定义为:所谓发散思维是指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出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向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吉尔福特认为,经由发散性思维表现于外的行为即代表个人的创造力。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造就创造型人才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三. 如何在绘画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是提高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发散思维具有三个特征:变通性、独特性、流畅性。

1. 变通性:指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其思考变化多端,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易受思维定势和功能围着的束缚,并且能提出不同风格的新观点。例如:著名的“司马光破缸救友”的故事就是思维变通行的具体体现。

人脑进行思考活动时总是要受过去生活经验和已有思维方法的影响,某种思考方法的经常利用。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思维轨道,思维定势。跳不出老框框,所以只依靠贮存的信息还不足以构成发散性思维,那么,就要扩充自己的信息贮存量。

(1).重视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加强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特别是在美术创造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形象思维能力,使得课堂“活”起来。例如:在上《眼睛的联想》一课时,有的学生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阴影,对我说:“老师,你能为我画张范画么?”看着孩子们求助的眼神,我矛盾了。这种思维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学生没有创新意识,没有自己的思想,始终处于思维僵化状态。而有的孩子大胆想象,由眼睛变成了鱼、桥、小草帽等,画面生气盎然,透着一种灵动,一种生命的气息。

(2).培养学生善于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前提。”以往那种临摹式的教学套路,束缚了学生的头脑,使孩子们变成了一个个的copy版,没有鲜活的个性,没有应属他们的纯真与稚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思路、从不同的方法动手实践。

2. 独特性:表现为对事物超乎寻常的见解,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反映事物。独特形势发散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思维的主要特征是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立见解,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点。才能使发散性思维成为创造行为的关键部分。每一位画家的独特性在思维方式中是最突出的。因为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创作风格,有着独特的表现欲望。例如:夏加尔是以梦幻为主题进行创作;凡高是以热烈的色彩,饱满的情绪,流动的笔触在营造画面;而德拉克罗瓦则是浪漫主义的先驱。他们的独特气质与表现体裁大有不同,开辟了美术领域的先河。

(1)。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多样性和创造性。创造出一个百花齐放的自由氛围,因学生的个性而议,选择接受、探索、模仿、感受等方式。为他们提供最大限度的机会,尊重学生,允许每个学生按自己的计划进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我们在学习《有趣的小泥壶》(泥塑)一课时,通过多种媒材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有的与自己喜欢的动物结合,制成小猪型的水壶;有的与自己设计的服装相组合……作品形式新颖,生动活泼。

3. 流畅性:指创造能力强的人,心智活动少阻滞,能在短时间内表达出较多观念,反应迅速而众多。

流畅性因素主要依赖于记忆中贮存的信息量。柏莱因断言:一个天才胜过常人,因为它又一个丰富的图式,从创造力强的人如:作曲家、艺术家、作家、科学家等做的许多次心理研究表明,听觉记忆和视觉记忆等在创造活动中最重要。一个艺术家只有把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尽收眼底,才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艺术作品,如:徐渭的“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古人对它的论证。让一切了如指掌,拥有了大量的素材才能创造出最美的艺术作品,编制出多彩的乐章。

(1).教师要尽量扩大学生的视野范围,加强学科的整合效应,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考虑问题。例如:在绘画中融入语文学科的甲骨文知识,利用这种用文字符号画画的方法,也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乐趣。我们通过对甲骨文的赏析、了解、对它的由来及发掘等一些类问题的探究,提高了审美情趣,然后由学生自行创造,利用画面的构图,文字的疏密等构成知识来组合画面。有的学生用自创的文字写了一篇“甲骨文”后传,有的学生把甲骨文进行了大改编,组成了有情节的画面。例如刘畅同学的《甲骨文的故事》画面由大小不一的象形文字构成,讲述的是在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对人马历经艰险,从河边的树林穿过,突然一个惊雷……戏剧性的画面令人回味。这种画法使学生有极大的创作欲望,他们拥有了想象的自由空间,画面不但拥有丰富的情节,而且色彩艳而不俗,十分富有装饰味。

(2).要培养学生不断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给于学生最大的空间,让他们自由发挥,通过各种途径掌握多元的信息,丰富知识含量。

四. 培养发散思维的先导条件:

1.课题的选择要具有发散性

课题的设置是关键,关系到能不能通过视觉直接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的先导。例如:《变脸》一课,从学生熟悉的人的面部出发,通过已知的自身体验,进行变通,结合自己的直接经验,把脸上的五官用其它事物或形式进行替换,然后在变化之上再进一步深化,进行二次添加。如人的头发可以变成“面条”,而“面条”经过添充又形成了一座座的小桥或是高速公路,上面行驶着汽车,飞艇,下面过往着渔家小船 ……

2.利用肌理质感不同的材料激发发散思维

如制作泥塑《有趣的面具》一课时,一班学生只是利用有限的陶艺泥制作,效果一般;而二班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带来了彩纸、羽毛、小布块、铁丝、各色彩绳、玉米秸等。他们为面具插上了羽毛,为它配置了五彩的装饰琏,利用粗布的纹理制作特殊的肌理效果……通过加入各种材料创造出的作品,格外生动,富有灵性。

3.利用多种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图、文、声像等多种教学信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从科学与艺术相融的视觉中感受抽象、理解复杂。有利于开拓学生思路,形象生动直观,激发想象,并在想象之中产生联想。

(1).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由学生把画好的图像经过电脑扫描进入photoshop软件,通过工具栏选项进行编辑,然后选择路径特效,选择变化风格,学生会在这样自由轻松的教学中自由运用,不再接受传统式的临摹训练,大胆创造,品味成功的喜悦,提高自我的信心,感受到自身价值,满足不同学生的求新求异的心理,学生会在其中自得其乐,获得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

(2).可利用网络学习,引导学生自行上网查询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丰富了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为发散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在教学效果表象上,注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教学效果的表象即作业完成以后其社会价值的体现,表现“物以致用”的思想。例如:手工课《包》,通过学生课前的搜集和赏析,获得对包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利用简短诙谐的媒体引导、启发,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在课堂上,教师没有讲授制作方法,而是由学生自主合作,大胆探究,进行讨论。课堂效果可以用“热火朝天”一词来形容,同学们有声有色的进行着研究、辩解。接近尾声时教师还大声叫卖,进行买卖包的游戏,犹如央视强档节目“幸运52”中的答对即送的抢购形式,这种形式起初我有些不敢苟同,但经过仔细的揣摩,我明白了这是新课改中的重要转变----“学以致用”。教师巧妙的把课本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与其相关的社会活动相结合,学生在课中不仅探究到了包的制作方法,学会合作,而且也使学生明白了物品它自身的价值在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使学生渐渐了解社会,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

俗话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有那些拥有思想灵动的人,他们才会真正的感受到思维自由驰骋的幸福!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是多么的神奇!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所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促使他们灵感的产生,运用在他们的生活之中,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态度、能力,而且对于他们全面的发展,都将是一种无形的触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爱好
我和书的故事
我胜利了
讨厌蚊子
遭遇蜘蛛
两位老战士的回忆
表扬错了
弹冰
演奏记
遵守交通规则,享受平安与和谐
快乐源于这里
童年趣事——打水战
实小“百变人”
烈日下练就钢筋铁骨
卖豆腐的老人
谈煤炭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对策研究(1)论文
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论文
浅论少儿舞蹈的教育作用
浅析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
谈激励机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1)论文
谈企业战略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浅探适应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建设(1)论文
探析酒店人力资源的潜质管理(1)论文
探析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1)论文
论人力资源开发与企业文化建设(1)论文
谈民主管理与人力资源开发(1)论文
论高校舞蹈教育中民间舞蹈采风课程的教育价值
研究人力资源与商业信誉之关系(1)论文
研究我国西部地区人力资源开发(1)论文
浅论现代出版印刷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1)论文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说课稿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