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思考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5

浅析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思考

"

论文关键词:现象学教育学 英语课程 知识

论文摘要:现象学作为西方最重要的哲学思潮之一,对教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此产生了现象学教育学。本文以现象学教育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传统英语课程教育的反思和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从现象学视角对中学英语教学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英语教学改革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知识的自主建构等,均体现了现象学教育学的观点,同时也符合现象学教育学对教育的理解非常注重体验、实践和反思,并且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等特点。

1、现象学教育学的内涵

现象学教育学是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在西欧教育思想领域逐步采用的一个名词,现象学教育学是专业实践者在教育领域中运用现象学的理念和方法对教育进行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建构,是针对教育中盛行的实证主义、理性主义、技术主义等科学主义范式提出的新的话语和思考方式;现象学教育学者确立了实践认识论并运用人文科学研究的质性方法关注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教育实践。尤其重视对儿童的经验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维度进行探讨。

2、传统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审视

以现象学教育学为角度解读传统中学英语教学,将会发现传统英语教学有很多与现象学教育学以及与英语教学改革相冲突的地方。现象学教育学强调对生活的理解,实践过程中师生的双向互动、知识的动态性等。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恰恰忽视了这些。

2.1 强调学生的过去世界,忽视学生生活着的现在世界和未来世界

学校的英语教学生活往往要伴随着一个人走过生命之初的十几年。并且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这就要求学校的英语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传统的学校英语却蕴藏着一种特有的隐蔽课程,一种认同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即认为只有通过学校所教授的知识才是有英语教学价值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并不具有所谓科学的教育价值,甚至违反学校英语教学的价值标准的。因此,传统英语教学的内容过多地强调学生的过去世界,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他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使得学生对生活一无所知,充满了迷茫,造成了严重脱离实际的后果,所培养的人才欠缺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对现实生活的感知力很弱。

2.2 强调教师的单向灌输,忽视双向交流

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多类似于玛格丽特米德所说“前喻型”文化,即知识由教师传授给学生,两者之间以接受,模仿为主,不太注重突破和创新。的确如此,传统英语教学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却自始至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英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英语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英语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示范,你练习。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这一观念更是根深蒂固,它源于我国封建教育中的师法和家法,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2.3 强调英语的客观性,忽视英语的文化性

“任何一种认识活动,都不是纯粹的‘外在的’反映过程,而是包括着非常复杂的‘内在的‘理解过程’。”英语的习得也不例外。英语是具有客观属性和主观属性的,客观属性是指英语本身的描述,是一种静态的过程;主观属性是指人类对英语主观认识的成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但传统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英语的客观属性,根据布期希尔的观点,要达到英语的客观性,就要达到“公共性”、“可检验性”、“可证实性”,“一致性”,“非人格性”和“公共可传达性”六种标准,而这六种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这就说明英语的客观性是不可能达到的,它不可避免地受到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日内瓦大学的创始人雷蒙曾把知识分为客观理性的知识和主观心灵的知识,更能说明知识建构过程中主体的参与,他认为,第一种知识远离事物,把思想同其客体以及所有客体隔离或割裂开来,第二种知识则是学习者的思想与学习内容所表达的思想融为一体,后者转化为学习者的内心东西,这种东西是体验的,反省的,如同自己的意识一样。因此,作为英语学科知识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中学英语教学的现象学教育学启示

3.1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学生对“生活的理解”

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它造福于人类,但同时也毁灭了人类自身。各种危害人类的问题频出不断,把人的“生活世界”严重地剥离了,在学校英语教学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了空前的危机,英语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接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替代。人的主体性没有了。而教育交往的发生、发展的根本缘由在于生活世界,生活世界是教育交往的基础。现象学教育学视域下的中学英语教学从其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英语课程体系中地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英语课程的基本来源。自然即课程,社会即课程,自我即课程,是现象学教育学英语课程观的基本命题。所以,英语教学着重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知识的基本来源;尤其是强调让每一位学生感受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使学生英语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生活、现实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

3.2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师生的双向交流

“交互主体性”是现象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由胡塞尔提出,其强调“教育之间的关系是交互的、互惠的。老师会改变学生,反之亦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中学英语教学也同时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

3.3 中学英语教学应该强调英语知识的自主构建

新的英语课程改革中,“知识是假设,教材是范例”的观念正在被人们广泛接受。在现象学教育学中,知识被理解为一种动态进程,认为要通过体验和理解,能动的建构方能成为知识。现象学教育学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学习的方法和过程,同时也注重对话、交流,这才是英语知识的自主建构。首先,知识要被理解为是一种假设;而对教材的理解也逐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不是学生完全必须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起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其次,英语教学改革,相对于英语教师的教来说,更注重学生的学,教师被定义为引导者、领路人;相对于学习的结果来说,更关注英语学习的过程。此外,现象学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共同的精神建构。是一种相互间的思想和交流、沟通和理解。而言语的交流是人的思想沟通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对话教学”的重要地位。教师应把学生作为真正的亦即地位平等的对话者,明白对话应位于不同观点之上,应该把同一性和差异性统一起来,从而达到英语知识技能的自主建构。

参考文献: [2]宁虹,钟亚妮,现象学教育学探析[J],教育研究。2002,8. [4]黄书光,王伦信,袁文辉,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文化使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88.

[5]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45,

[6]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1999,68,

[7]吴刚平,教育改革的课程论意义[J],教育研究,2002,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一场误会
我的弟弟
谦虚
花中捉迷藏
我的小乌龟
一本好书——《我们的大世界》
快乐的“五一”
周会
自动铅笔
月亮
难忘的事
春游
我的铅笔盒
妈妈笑了
郊游
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法律思考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合理性及其代价法学理论论文(1)
论宪政的宗教之维法学理论论文(1)
也许正在发生
论道德的法律支持及其限度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中国的法律解释问题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原则适用的困境
自然法学新体系引论法学理论论文(1)
继受法律的理性科学化
事物,事实,论证法学理论论文(1)
入出国许可问题之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审判的法治逻辑
培植法治的自我完善机制法学理论论文(1)
中国法理学二十年法学理论论文(1)
公民个体为本、统一宪政立国(上)法学理论论文(1)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六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八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三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
《动手做做看》教学建议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三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五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一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一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六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一
《北京亮起来了》综合资料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说课设计一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