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1)论文

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交易费用、市场效率与公司内国际贸易理论(1)论文

80年代开始,大量的国际贸易都是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进行的,这一事实已经受到广泛注意,同时很大比例的国际贸易都与直接投资有关,或者发生在公司的内部〔1〕。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市场的作用逐渐被淡化。

这种国际贸易现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场(arm’s—length market)的动机。 我们认为对市场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等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一、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理论在完全竞争框架下的国际贸易理论已经受到了很多的批评和挑战。李嘉图式的贸易模型(Ricardian Model)、 特定要素模型(SpecificFactor Model)以及标准贸易模型(Standard Trade Model)过于抽象和公理化,离国际贸易现实距离甚远。

赫克歇尔—俄林贸易模型(Hec-kscher—Ohlin Model )假定各国资源和要素秉赋不同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以此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和得益。即劳动力相对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土地丰裕的国家出口土地使用密集型的产品。

根据这些经典理论,国际贸易更多的应该在劳动生产率、资源秉赋不同的国家间进行,作为国际贸易的结果生产要素的价格会趋于均等,贸易国家双方都会获得利益。不可否认,这对于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一定的解释力量。

但是国际贸易的现实向人们展示了大量的国际贸易是在人均国民收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秉赋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例如美国、日本和西欧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他们之间的贸易占全世界贸易的2/3以上。

林德(Linder,S.B.)的理论从需求偏好相似的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在需求、收入水平相似的国家间进行的事实。1975年格鲁贝尔(Grubel & Lloyd,1975 )提出了世界贸易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进行的统计资料与初步的分析,从而引起了人们对所谓“产业内贸易”研究的兴趣。

这以后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热门课题。为了解释这一“新”的国际贸易格局,人们开始重视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以及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作用,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大约四五年的研究,在1980年前后,一些学者纷纷发表关于以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格局与获益的论文〔2〕。所谓不完全竞争指的是市场存在一定的垄断因素,公司的进入和退出存在一定的障碍,产品虽然属于同一类,但具有不同的效用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即所谓“异质产品”。

这种市场结构包括由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组成的垄断竞争市场,有少数几家相互依存的寡头垄断市场以及完全垄断市场。这是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架构,因为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在实际中极其罕见。

至此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吸收和导入工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 Organizational Theory)以及游戏论(Game Theory)的分析方法和理论框架作为它的补充和扩展。 这使得国际贸易理论朝着以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的研究方向发展。

目前,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贸易理论研究大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强调公司内部存在着规模经济,即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平均成本会趋于下降,这个流派源于马歇尔(Marshall,1920)的公司内部的组织结构及专业化所带来的规模节约的经济效应以及史蒂格勒(Stigler,1951)的理论,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带来成本节约的效果,劳动分工的扩大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

以后克鲁格曼(Krugman,1979,1980,1981)、狄克席特和诺曼(Nixit & Norman,1979)以及赫尔坡曼(Helpman,1981)等人对这个流派作了很好的发展。他们的理论有这样一些要点:1.市场结构是垄断竞争型的,市场上的产品是“异质”(differentiated)的,每个国家生产许多细分的产品系列,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产品系列都有均等的需求。

2.每一种产品系列的生产都具有内部规模经济的效果,即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异质”产品生产和交换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即能生产“异质”产品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垄断性。

3.采用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从一种特定的效用函数出发,消费者在他们的预算约束下使他们的效用极大。转而讨论生产者行为,在一定的成本约束条件下使利润极大。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固定成本限制了产品系列的生产,国际贸易能够通过扩大市场,降低固定成本,增加产品系列使各国的消费者获益。第二种模式强调对公司外部而言的规模经济,这里又分成了两派,一派研究规模经济存在于公司外部但是在产业的内部,也就是说对单个公司来讲,它的产出是整个产业规模的一个函数。

在规模经济存在于公司外部和产业内部的情况下,产业内部的公司之间分工合作,共同分享如信息、管理经验之类的“公共货品”。技术创新的“溢出”作用使同行企业获益。

同时产业内部又有相互竞争,提高了企业的效率与管理技能。而另一派则认为由国际贸易连接起来的世界经济才是考虑规模经济的出发点。

伊希尔(Ethier,1982)是这个观点的主要倡导者,他认为要定义外部规模经济,国际范围是最合适的,公司可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来提高它的产量以达到节约成本的效果。第三种模式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本身是引发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假定有两个公司各自在自己的国家中具有垄断地位,在这种市场条件下,只要垄断加价大于运输成本,大公司之间就有相互“入侵”对方市场的动机,这就是著名的“相互倾销”(Reciprocal dumping)理论—两个国家相互倾销相同的产品〔3〕。 一般认为这种相互倾销的贸易行为是国际资源的一种浪费,因为相同的产品互相输入对方国家,大量资源耗费在运输上。

但是这种国际贸易未必对双方真正有害。国际竞争可以降低双方市场的垄断程度,给消费者带来利益,同时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

总的来看,国家间资源秉赋的差异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对国际贸易格局的解释力量逐渐削弱。现代国际贸易理论越来越重视市场结构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重视以公司或产业的特点来解释国际贸易格局,强调大公司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入侵与相互渗透对方市场,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在建立国际贸易理论模型中的重要性。

二、公司内国际贸易提出的问题尽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强调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市场仍然被认为是国际贸易的重要媒介。一般认为市场仍然在有效地运行,公司没有必要不通过市场进行国际贸易。

但是我们注意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际贸易都与直接投资有关,或在一些大公司的控制下进行,并且发生在公司的内部,被称为是公司内国际贸易。这种国际贸易现象反映了公司存在回避外部市场的动机。

因此我们认为对市场本身效率和交易成本的研究应该成为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课题,而目前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重视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人们一般把在母公司控制下的跨国界的贸易称为公司内贸易。

它包括在母公司控制下子公司之间的贸易或是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以及母公司与母公司之间的贸易。虽然有关公司内贸易的详细、准确的统计很难获得,但是一般都认为公司内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经济活动中的普遍现象。

这种观点是基于对外直接投资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它的增长快于世界贸易与生产的增长。随着各国对直接投资实行各种鼓励政策,公司现在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分配它的资源,安排它的活动以及发挥它的竞争优势。

自然,公司内贸易随着国际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它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根据有关的研究报告估计,目前大约60~70%的世界贸易与跨国公司有关。

2/5的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邓宁(Dunning,1984)发现在英国的子公司85 %的进口和80%的出口属于公司内贸易,而在彩色电视机制造行业公司内贸易的比率高达90%。

利柯鲁(Lecraw,1985)研究了日本在东南亚5 国轻工业品制造业的111家跨国公司的公司内贸易的情况,他发现这个比率高达79%。关于公司内贸易较为全面、准确的统计来自美国商务部,它属下的经济分析局定期对美国海外投资进行调查,并发表研究报告称为“Benchmark Survey”,从中我们可以获得美国公司内贸易的较为准确的估计〔4〕。

但是,要对公司内国际贸易进行准确统计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很大一部分公司不愿意准确的公开自己在国外的经济实力和国际销售情况。

同时,把国际贸易简单分成公司内贸易和非公司内贸易,并不十分妥当。现实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

假定A公司在B公司中拥有一定百分比的股份,而在C公司中又有某些股份。如果A公司将产品卖给B公司,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种国际贸易只能算是部分的公司内部贸易,而B 公司和C公司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的内部化的成份在里面。

公司间究竟有多少百分比以上的股权联系才能算是公司内贸易至今还有争议。严格意义上的公司内部化贸易的程度应该以A公司在B公司和C 公司占有的股份的所有权的百分比来衡量。

并且公司内贸易额的数字也会因“转移定价”而扭曲。我们可以在对跨国公司的研究中找到一些对公司内贸易的研究。

例如拉尔(Lall,1978,1980)分析了美国公司内的出口贸易。海莱那等(Helleiner & Lavergne,1979 )研究的美国在公司内部进行的进口贸易。

邓宁和诺曼(Dunning & Norman,1985 )把国际经济交易分成若干类型,用所有权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内部化的综合来分析和解释公司内贸易。格鲁贝尔等在研究产业内贸易时也附带提到了公司内贸易,他们把它看成是公司在国外进行的生产加工活动,与产品的技术和生命周期有关〔5〕。

在这些研究中一个常见的观点是对于某些产业来讲,公司内贸易所带来的潜在利益很大,公司通过“合同性安排(contrac-tual arrangement)”来采购它所需的投入和销售它的产出以避免使用交易成本很高的外部市场。因此公司内贸易被认为是补弥外部市场缺陷的重要组织安排。

正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对公司内贸易这种非传统的国际贸易交易形式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研究。以前发展和建立的贸易理论能较为准确的解释资源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以及经济结构、收入需求相似的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而对公司为什么绕过市场,进行内部的供给和销售活动几乎没有做什么研究。

和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一样,国际贸易理论也一直是以市场为基础的,从事国际贸易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上互相独立的公司,其基本假定是市场机制能有效地调节供给和需求以保持市场的均衡,并且假定在外部市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是没有成本的,在此基础上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获益以及贸易政策。此外,在经济学模型中要适当地处理有关的交易成本技术上相当困难。

交易成本往往被视为是市场经济中的“噪音”,在很多经济学的模型中被假设掉了。因此,交易成本无法在这些模型中得到明确的处理。

很明显,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对解释公司内贸易是不合适的。因为公司内贸易根本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公司内部的一种机构性的安排。

三、市场效率、交易成本与“内部化”其实早在30年代,科思(Coase,1937 )在一篇题为《公司的本质》的论文中就提出了“公司为何要存在”的问题。科思认为公司和市场是两种不同而又可以互相替代的交易机制。

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来调节的,而公司的存在则可以将许多原来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于是公司便用行政机构性的方法取代市场来调节资源的配制。

但是在什么条件下公司会取代市场、以机构行政性的决定取代市场的价格机制呢?科思认为这取决于交易成本。公司通过“内部化”市场交易以降低交易成本。

这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公司机构性的安排比市场调节更有效率。威廉森(Williamson)是研究交易成本和市场代价的重要人物。

在他的1975年的《市场与公司的等级结构》和1985年的《资本主义的经济组织》两篇论文中进一步发展了科思的公司理论。他对经济制度、公司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合同商法与交易成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他认为人的本性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能够利己,就不惜去损人。这是形成交易成本的根源。

而企业内部的组织、行政安排、资源在公司内部的重新配置是降低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但是,经济学领域内对交易成本的研究只在纵向联合理论、技术转让理论以及在跨国公司理论中得到一些应用,而没有能很好地应用到国际贸易的研究中去,这可以从国际贸易的研究主流中反映出来。

在国际贸易中为什么说外部市场存在交易成本呢?这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买方和卖方对商品的了解和掌握的信息是不相等的,特别是在现代国际贸易中技术型的产品占很大的比例,而人们对这些产品的性质、特点以及技术先进程度无法在交易时作全面的了解,以判断它的价值,从而决定愿意支付的价格。一般来说,卖方所拥有的信息要比买方多,即对商品的了解要比买方充分。

这种信息的不均等造成了国际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严重削弱了市场价格调节机制。一旦出现买卖双方的信息不均等,信息多得一方会占信息少得一方的便宜。

这是交易成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在知识产品贸易中尤为突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使得国际贸易市场结构发生重要变化,致使国际贸易以新的形态表现出来。

连续的生产活动需要有连续稳定的中间产品的投入,而通过外部市场渠道所获得的中间产品,存在着严重的不确定性。例如,买卖双方商定一个合同,一方为另一方的原料或中间产品的供给方,合同的执行期为一年。

在一年中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合同执行人可能突然死亡或者破产,法律和政府的法令随时可能改变,合同中所包括的价格随时可能变化,也可能发生战争等等。这会严重影响到合同的执行。

买卖双方为了避免这些情况的出现,于是在合同中尽可能作详细的规定。因此,合同条款变得十分复杂,谈判过程冗长,交易费用也就随之增加,这在国际贸易中尤其明显。

在这样的情形下,公司就会设法将上游和下游的活动联合起来,称为“垂直联合”,以减少这种不确定性。同时,如果市场存在垄断力量,买卖双方中的一方对另一方的依赖性就比较大。

一旦出现这种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情况,市场的效益就很低,价格的调节机制就不灵。因此,当市场结构存在垄断因素时,市场力量较弱的一方所要付出的代价就会很高,对他们而言,交易成本也就很大。

同时大公司为了获取垄断超额利润,也要充分有效地利用他们的市场力量,实行歧视性定价战略或者转移定价战略。一方面转移定价可以作为逃税的手段,母公司可以压低在高税率国家的子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其利润减少到最低限度,而提高在低税率国家的子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利润提高到最高限度,以此将利润从高税率的国家转移到低税率的国家。

另一方面转移定价也可以巩固大公司的市场地位,以便击败对手,占领市场。这些战略通过外部市场是无法实行的。

公司是一个经济实体,其运行的基本目的是在不完全竞争的环境下使利润极大并谋求本身的发展。假定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市场的效益降低公司无法通过正常的市场渠道使利润极大,那么它就会设法去寻求统一控制权和所有权。

在很多情况下这是公司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建立跨国公司的主要动因。一旦形成了这种“联合”,贸易就是联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必然纽带,这种跨国公司内部化的资源配制和商品交换使得国际贸易市场被公司内部组织机构安排所替代。

四、对公司内贸易的一些分析虽然贸易自由化是世界经济的一个总的趋势,但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潜流仍然存在。为了纠正贸易平衡而采取的报复手段,区域性贸易组织对集团以外的国家实行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都对使用正常市场渠道所开展的国际贸易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贸易保护主义对最终产品的影响要比对中间产品贸易的影响大得多。由于各国都趋于保护最终消费品的市场,贸易保护措施鼓励大公司用中间产品贸易来取代最终产品贸易,以公司内贸易取代成本很高的外部市场。

此外,航运业的革命、集装箱运输、滚装滚卸使得运输成本大大下降,特别是大宗中间产品的运输,因为现代船运在船舶设计和操作上能有效地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这种成本的下降极大鼓励了中间产品的贸易。同时集装箱运输也降低了货物在运输途中可能受到的风险。

我们并不赞同公司内国际贸易将取代市场而成为国际贸易主流的说法。要妥当地解释国际贸易的现实,我们认为有必要把当今国际贸易活动大致分成三类。

第一,在广义的比较优势基础上所进行的国际贸易。每一个国家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总存在着一定的比较优势,这种比较优势可以来自于不同国家的要素充裕程度、劳动力成本差异或是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

这是以国家资源为基础的比较优势论,可以解释要素秉赋不同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或称为产业间国际贸易。第二,以规模经济、市场结构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产生的国际贸易。

这种贸易发生在两个要素秉赋相同或需求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并且通常是在产业内部进行。第三,以降低交易成本、避免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而产生的公司内贸易。

公司内国际贸易与产品性质、市场结构、产品的知识密集度以及它所处的生命周期有关。当产品处在新产品阶段,而且属于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中间投入品,那么市场的不完全因素就比较大,国际贸易在公司内部进行的动机就比较明显。

另一方面,如果产品属于资源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而又处在成熟阶段,外部市场的垄断程度比较低,使用外部市场的动机就比较强。但是也有一部分成熟产品,公司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把一部分零部件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生产,这样就产生了中间产品的贸易。

这种贸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在公司内部进行,另一种可能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贸易。一般来说公司内贸易的密度会随产品的知识密集度和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而递增,随产品的成熟度而递减。

从动态看,在任何一个时期成长最快的产业都是那些生产新产品和高科技产品的产业,而在这些新兴产业中公司内贸易的比例最高。但是随着这些产业的成熟,产品趋于老化,市场需求得到调整,价格机制的作用增强,市场的效益逐渐提高,其它新成长的产业在市场中超出,而成为新的领先者。

因此,虽然从一个时期看,总是新产品的产业的公司内贸易强度最高,而领先的产业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替换。但是,总的公司内贸易的比率却是相对稳定的。

同时,公司内贸易的格局也正在随着世界经济结构的变化而改变,60年代在欧洲的汽车制造工业公司内贸易比例很高。但是已被美国、东南亚新成长起来的电子、电脑业、办公室机器业等新兴产业所取代。

根据调查,目前公司内贸易密度最高的产品是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半加工制成品、成品零件、二手的固定资产设备和无形产品(如技术诀窍、管理经验和新产品设计)等等。在外部市场存在代价的情况下,公司不仅会追求生产过程的成本极小和利润极大,而且会选择对公司来说最合适的交易媒介。

除了公司内国际贸易以外,还有一些其他回避市场成本的方法,如建立同行业的关系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等等。例如,为了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公司可以通过向熟人采购来降低风险,或是向熟人销售产品以保证产品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或者公司之间可以通过建立某种稳定的联系或称“网络”来稳定其供货或产品的销售,用“网络”关系来取代市场以降低公司在市场上的“搜寻”成本。但是,公司用机构性或行政的方法分配资源或使用其他非市场媒介并不一定比外部市场更有效率。

公司存在的最重要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而是为了组织生产,公司内贸易不可能会无限制地发展最终完全取代市场。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也可能进一步增加市场的“扭曲”。

五、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对公司内贸易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找到国际贸易理论和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衔接点。在现代国际经济活动中,对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的主要解释变量是相似或是相同的。

例如,我们需要某种其它竞争对手所没有的特定优势来发展出口与投资。这包括公司的技术与创新能力、生产“异质”产品的能力、研究与发展的实力、新产品开拓、企业规模、管理技术以及经济效益等等。

很明显,现代国际经济所面临的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大公司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来利用和开拓它们的优势,服务于外国市场可以用出口贸易的方法也可以用直接投资或是技术转让的方法。其选择标准是一组变量的比较和选择。

例如,公司所拥有优势的特点和转移性、国内和国外的控制和生产成本、出口贸易的成本等等。假如公司所拥有的优势有较大的可转移性,国外的控制成本比较低,而出口贸易的交易成本比较高,这样的话公司有可能选择直接投资。

反之就用贸易的方法进入。同时我们也要重视具有垄断性的大公司之间的相互刺激与影响。

假定在开始阶段大家都是用出口的方法进入,在市场平等的条件下进行竞争,市场暂时处于稳定均衡。一旦某一个公司打破了这种稳定均衡,采取进攻性的战略,以投资与建立子公司的方法来进入市场,从而取得在市场方面的某些特定优势。

为了遏制这种“超额”优势与不断上升的市场份额,其他公司也会仿效,这样就会出现在某个时期,在一个特定国家内跨国公司成群发展的情况。那么是否有可能将直接投资融合于贸易理论的一般分析中呢?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就有可能建立一条联系贸易与投资的通道。

曾经有经济学家认为,在一般均衡理论的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的基本假定前提不同。我们认为,在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下研究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思路是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知识产品的特点所带来的交易成本。

从中可以导出公司追求统一控制权的动机。比较优势、交易成本、市场效率的结合是研究国际贸易理论与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的重要线索。

如果我们解除贸易理论中的一些假定,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贸易理论中的比较优势有直接的联系。例如,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区位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区位选择的重要依据是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充裕程度。

如果我们假定,知识和技术是可流动的,生产函数根据区位的不同而变化,这是由于各个国家的政府所提供的政治条件和经济基础不同引起的。以利润极大化为原则的公司活动必然趋于国际化。

这是因为特定商品的生产在某些国家进行会更有效率。运输成本、关税及其他进口限制是国际贸易的重大阻碍。

在极端情况下国际贸易可以完全被国际生产所替代。此外,规模经济的影响也会促使生产相对集中在某一些地点,这样具有较大市场的国家就会具有相对优势。

同时,生产函数和要素秉赋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概念,例如,国家如果增加教育方面的投资,人力资本要素就会充裕,吸引大公司重新配置他们的资源与国际生产。我们认为应该把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公司的成长作为一个有联系的过程来研究。

无论国际贸易或是直接投资,都需要某种特定的垄断优势。关键是如何利用与开发这种垄断优势。

这取决于优势的性质与垄断的程度。假定在国际范围内生产要素的总量是既定的,那么在某一时间点上存在一个最优化的国际配置。

如果这种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就没有重新分配生产资源的动机,国际生产活动暂时处于均衡。当跨国公司看到有继续扩大利润的可能性,资源就会被重新配置,控制权就发生变化。

对外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格局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或是互补或是替代。一个国家的比较优势、人力资本、技术进步、知识的增长以及其他决定国际贸易与投资格局的变量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因而总存在着从事国际生产活动的动机。均衡(生产资源达到最优配置)是一个短暂的现象,非均衡会引起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或是国际贸易。

此外,政治和自然因素所引发的非均衡,也是国际经济活动的主要动因。国际生产活动反映了跨国公司能够利用可移动的生产要素而使产品增值极大化,而国际贸易却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公司能够利用现有的要素比另一个国家或公司更有效率地生产产品,有一些资源对国际生产和国际贸易都是很重要的,例如,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成本、实物资本、人力资本、技术、信息以及管理技巧等等。

国际生产活动的决策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第一是可行性,第二是渴望性,两者都取决于公司的竞争优势与发展策略。假定广义概念下的要素秉赋存在差异,那么生产成本在两个国家会不同。

假定两国的消费者对对方的产品都有需求的话,国际贸易就成为最佳选择。然后我们考虑贸易的障碍,即商业政策、运输成本、文化和心理距离。

国际生产就可能替代贸易而直接进入对方市场。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跨国公司通过连接两个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国家的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发挥了创造性的作用。

六、总结随着跨国公司的普遍发展,公司内贸易成了当代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通过公司内部安排的资源配置和产品销售活动反映了公司对外部市场的摈弃。这是因为外部市场存在着种种缺陷和交易成本。

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重视对规模经济、递增收益、不完全竞争以及市场结构的研究,而对通过非市场进行的公司内国际贸易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研究和重视。对公司内国际贸易活动的研究涉及外部市场本身的效率、交易成本以及公司在市场和公司行政安排之间所做的选择。

公司的“内部化”并不一定比市场更有效率,但反映了某些商品的国际贸易需要有特定的媒介。公司内贸易联系了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这反映了当今大公司国际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

注释:〔1〕要准确的估算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联系并非容易, 但是一般估计目前60~70%的国际贸易与直接投资直接或间接有关。〔2〕较为重要的文献有:Krugman(1979,1980,1981), Dixit& Norman (1980),Brander(1981),Brander & Spencer (1981)。

〔3〕See Brander & Krugman (19

8

3).〔4〕See "US Direct Investment Abroad" in Survey of CurrentBusiness US Department of Commerce.〔5〕See Grubel & Lloyd (1975,pp. 114~1

1

8).主要参考资料:〔1〕Grubel, H.G. and Lloyd, P.J.(19

7

5) , Intraindustry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differentiated products, London: Macmillan.〔2〕Krugman, P.R. (19

7

9), "Increasing returns,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9, pp.469~479.〔3〕Dixit, A. K. and Norman, V.D. (19

80), The Theory ofInternational Tra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4〕Krugman, P.R. (19

80), "Scale economies,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and pattern of trad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 70, pp.950~959.〔5〕Krugman, P.R. (19

8

1), "Intraindustry specializationand the gains from trad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89 pp.959~973.〔6〕Brander, J.A. (19

8

1), "Intraindustry trade in identi-cal commoditi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Vol.11,pp. 1~14.〔7〕Brander, J.A. and Spencer, B.J. (19

8

1) "Tariffs andExtraction of Foreign Monopoly Rents under Potential Entry",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14, No. 3, pp. 371~389.〔8〕Marshall, A (19

20),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8th ed., London: Macmillan.〔9〕Stigler, G.J. (19

5

1), "The division of laboris limit-ed by the extent of the market"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 59, pp. 185~193.〔10〕Helpman, E. (19

8

1),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e-sence of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economies of scale and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a Chamberlin Heckscher-Ohlin approach",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1, pp.305~340.〔11〕Ethier, W.J.(19

8

2),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t-urns to scale in the modern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2, pp. 389~405.〔12〕Brander, J.A. and Krugman, P.R. (19

8

3), "A reciproc-al Dumping model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 15, pp. 313~321.〔13〕Dunning, J.H. (19

8

4), "Japanese participation inthe UK Manufacturing indrstry: a report prepared for theDepartment of Industry", mimeo.〔14〕Lecraw, D.J. (19

8

5), "Evidence on transfer pricingby TNCs", In A, M. Rugman (ed.) Transfer Pricing and the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 Beckenham: Croom Helm.〔15〕 Lall, Sanjaya. (19

7

8), " The Pattern of Imtra- FirmExports by US Multinationals", 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and Statistics, Vol. 40, pp. 209~222.〔16〕Lall, Sanjaya. (19

80), The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17〕Helleiner, G.K. and Real Lavergne. (19

7

9), "Intra -Firm Trade and Industrial Exports to the United States",Oxford Bulletin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es, Vol. 41, pp. 297~311.〔18〕Dunning, J.H. and Norman, G. ( 19

8

5) , "Intra -Industry Production as a Form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Involvement: An Exploratory Analysis", In Asim Erdilek (Ed.),Multinationals as Mutual Invaders: Intra - Industry DirectForeign Investment, London, pp. 9~29.〔19〕Coase, R.H. (19

3

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s(New Series), 4, Nov. pp. 386~405.〔20〕Williamson, O.E.(19

7

5), Markets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rust Implications, New York: Free Press.〔21〕Williamson, O.E. (19

8

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of Capitalism, New York: Free Press.〔22〕朱刚体:《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和公司竞争优势》,《国际贸易问题》1993年第7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药老鼠
欢度国庆节
逛街
煮面条
吃烤肉
农家小院
地下画廊游记
妈妈教我洗衣服
游航空博物馆
开心的“六一”节
这样做就对了
快乐的教师节
逛商场
我把蝌蚪送回家
看病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研究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初探
浅谈预算执行审计为人大监督服务方式的改进
企业物资采购合同审计方法
浅谈内部审计在保险行业治理中的作用
刍议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审计延伸
地方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的几点思考
关于如何加快审计工作转型的思考
做好地震救灾款物跟踪审计工作应坚持六个结合
高起点思维是审计领导干部的必备素质
金融违法犯罪行为演变特征及审计对策
对审计回避制度的思考
关于开展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
医院管理效益审计调查与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效益审计探析
《丑小鸭》课堂实录
战胜命运的孩子
课本剧:丑小鸭
走进文本,“亲密”对话──《丑小鸭》教学实录与评析
《丑小鸭》课堂实录
我们今天怎样教安徒生作品?
学之张扬 个性彰显──《丑小鸭》一文案例反思
情感与想象齐飞 人本共个性一色──评刘美钗老师之《丑小鸭》
《丑小鸭》案例分析和反思
采用词语突破法,读中感悟──《丑小鸭》片断赏析
《数星星的孩子趣》句子分析
自信
安徒生与安德森
安徒生的私房画
感知性活动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试分析《丑小鸭》教学中的感知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