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诗意满园关不住

诗意满园关不住

上传者:游客
|
翻新时间:2023-01-17

诗意满园关不住

让学生上网、查参考资料等,然后要求学生朗读摘抄下来的各种资料,一次原本是用来进行铺垫的课前准备却俨然变成了一场学术研讨会。

摘要: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奇葩,同时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也是近年中考的必考题型。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则令教师们无所适从。本文从教师们在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中归纳出诗歌教学的两大误区,继而指出激趣是进行诗歌教学的前提,并提出五步策略进行古代诗歌教学:(1)美读诗韵,提高欣赏能力;(2)感受诗意,提高鉴赏能力;(3)品味诗境,提高分析能力;(4)扩写诗言,提高创造能力。(5)吟诵诗情,提高审美能力。如遇不足,愿共研之。

关键词:误区;激趣;美读诗韵;感受诗意;品味诗境;扩写诗言;吟诵诗情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它是那么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富有节奏,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有著名词人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的豪情壮志之辞,亦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寄情山水隐遁山林之章;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思乡之作,更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愤懑不平之感。读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陈子昂的激情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这众多名词名句,其情真挚动人,其词藻更是耐人挑灯夜读,百般琢磨。其实,诗歌教学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格,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使学生受到美的教育,铸成美的心灵,塑造伟大的精神人格。尽管诗歌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的历史长廊中的一朵奇葩。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我们却意外地发现:这些古典诗歌对于我们年轻一代的学生们,却是那么枯燥乏味,甚至有些学生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无精打采、哈欠连天,气得老师们"吹胡子瞪眼",却也是无计可施。我曾经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的108位学生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对古代诗歌感兴趣的同学不超过30%。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往往重分析,轻诵读;重字词品味,轻整体感悟;重实际应考能力的培养,忽视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的提高。教学形式是教师先将诗歌"肢解",然后学生拼命去将这些"部件""组装",其结果只能是将一首优美的诗歌教得让人味同嚼蜡。对此,洪镇涛先生也深有同感,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语文教学的误区:"以对语文材料的全面分析代替了学生对材料的领略和感悟","偏重语言的重复灌输及技法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语言积累"。笔者认为,目前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语文古代诗歌教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着两大误区:

1.教学诗歌完全以应付考试为中心

教学诗歌完全以应付考试为中心。目前,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占主流地位。语文教师们根据时下的中考试卷上出现的诗歌试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也就是平时所说的应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教得太死,偏重于对中心字词的理解、作者生平的记背、以及诗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感情等等。简而言之,就是采用解题、释词、解构、总结这几步来进行古诗文教学。其教学手段过于死板。虽然不少教育专家对这种教学方式提出过意见,甚至进行过猛烈的抨击,但是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比较容易使学生在应试中取得不错的成绩,就使许多教师不想为而为之。

纵观近几年的中考,在诗歌方面的试题,也的确显示出了让人可以针对性的程式化:这几年的中考试题,在古诗方面的试题,主要以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填空为主,同时重复比较高。像"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诗词名句,都是考了又考。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都考了十几年,却还是出现在各地的中考卷中。笔者并不是说这些名句不应该考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的诗歌每年都是新的,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千古流传的名句基于加强中国古典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这个角度考虑也是应该拿出来考的。只是长此以往也会给学生带来这样一种误解:古诗词默写题很容易,就只有三四分,只要在考试之前我把重点名句背了记了,然后能够默写出来就行了。而且即使认真准备,也只是那么几分,还不如多做一道数学题实在。正是这样的原因,才使得许多语文老师对古诗文教学也过于草率和敷衍,仅仅是让学生背好记好就认为完成了教学目标。然而,对于如何品味诗歌、怎样学会鉴赏诗歌,则是一带而过。长此以往,学生的轻率和不重视也是可想而知。其实,真正要做到对诗歌的正确鉴赏,把握其中的精髓,并不是靠一时的努力所能达到。中国有五千多年的文化积淀,成千上万篇古诗文,要理解参透这些古诗文,其量的巨大是不可想象的。诗歌鉴赏题一直以来只有区区五分,更何况还有其他学科在争夺学生的课余时间。许多学生就对古诗词的学习抱着无所谓的的态度,看懂了就好,如果看不懂就蒙,蒙错了影响可能也不大(因为诗歌鉴赏拿满分的人不多)。教师和学生的双边因素就是造成目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教得过于死板、学生学得过于生硬的原因。

"新课标"明确指出:初中生应"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鉴于此,诗歌鉴赏题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的题量和分值呈逐年上升趋势。诗歌鉴赏题涵盖日益丰富,从整体到局部,从内容到形式,从课内到课外,涉及到文学常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语言品味、技巧分析等内容。虽然只是区区五分,但我相信,出卷老师的初衷肯定是让我们新一代的学生要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因为这是我们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结晶,他们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意韵美。更能让学生受到文化上的熏陶和思想上的启迪。然而,通过对近几年考试题型的分析和揣摩,广大语文教师已经研究出了一套应付这一诗词鉴赏题的方法,那就是文学常识要背诵,关键字要理解,重点字句要翻译。在诗歌教学中有许多语文教师认为,只要"扫清"了学生学习这首诗歌的字词障碍,让他们能够翻译出这首诗句的大致意思,然后能推导出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诗歌教学就成功了,其实这是对初中诗歌教学功能的片面化理解,这部分教师只是为了教而教,为了完成任务而教,他们着眼于某种狭窄的知识因素却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培养和情感熏陶,以至于最终影响了自己对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其结果也必然是乏味的、低效的。

尽管有不少人对这种教学方式不是很赞同,但是这种教学方法却比较容易让学生在应试中取得一定的效果,所以还是为众多语文教师所采用。这就是造成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难教的原因。我想,如果长期以这种教学形式进行古代诗歌教学,或许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在初三这短时间内,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但是这种诗词教学是片面的,不是真正的诗词教学。对于学生的长期学习,肯定是不利的。

2.诗歌教学完全以"表演"的形式进行

诗歌教学完全以"表演"的形式进行。这类教法大多出现在公开课上。当然,也频频出现在平时的课堂中。那就是老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把关于本首诗歌的相关资料和信息,通过课件等各种形式的有效运用,把一堂平时只是背背写写的古诗文课上得精彩万分。这种教学方法当然是好的,但可惜的是它只是昙花一现,局限于一学期才能等到一次的公开课。同时许多老师在运用的时候为了突出自己的教学特点,也可能会故意把重点落到某些点上,虽然课堂是有声有色了,但预期效果却值得推敲。笔者认为,这些教法都是可取的,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在目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中:

2.1过度诵读型。整堂课都在读中进行。教师设计的读法各有不同,学生读、教师读、录音读、分组读、集体读、个人读……其间还配以学生表演等手段,使得课堂气氛非常活跃。通过读诗,确实能加深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但是,如果把读诗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仅仅为了那一堂公开课而读,想通过一堂公开课上的读,收到较好的效果,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恐怕是很难见效的。因为我们让朗读的目的是通过朗读来感染学生,营造一种氛围。而真正的诵读,还是应该落实在平时的课堂上。

2.2盲目咏唱型。咏唱作为学习古诗的手段之一。要追溯到千前以前的先秦时期,在《墨子.公孟》这本书中就记叙着这样一句话:"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意思是许多古诗文都可以用来咏唱。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都有许多名人都曾为古诗文谱过曲。像赵元任、胡适、文怀沙、霍松林等名人都有传世的经典古诗文谱曲著作。比如那首著名的《送别诗》(长亭外,古道边)就是北大第一任校长胡适先生谱的曲,在中国传唱了几十年,现在的大中学生毕业之时还会时时唱起这首诗。又比如叶至善先生,他别出心裁地用外国乐曲为中国古代150多首古诗词选配了乐谱,让这些古诗文融汇了中西方的文化。还有许多影视剧和当红歌星的古诗文谱曲作品也被人们津津乐道,比如王菲的那首《明月几时有》就曾名震一声。不过对于茫茫诗海,这点数量也实在少得可怜!

诗歌是不是用咏唱的形式来背记古诗文比简单的背诵是不是更好呢?通过平时诗歌教学,我们发现也未必就是这样。因为我们也要考虑到这首曲子对于这首诗歌是否确实合适,合适的曲子当然能用,但是古代的诗歌不是流行歌曲,会对学生产生那么大的吸引力。学生能说出各国乐坛明星的爱好,却搞不清李商隐的朝代,这也让教育者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呀!再说给古诗谱曲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把一首诗歌定为某种曲调,一定是因为那种的曲调是能够有利于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但是有一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我们单纯地把教师自己对于这首诗的理解,定格为所有学生都应该这样去理解,这么做也是不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用《隐形的翅膀》的乐谱去唱诗仙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其一)也许并不难让学生接受,但是如果我们用《遇见》的谱子去唱陆游的《游山西村》,那么你还能如何去感受《游山西村》的意境之美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许多教师还自己去给许多诗歌谱曲,让学生跟着唱,弄的诗不像诗,歌不像歌,学生可能出于新鲜感会跟着唱唱,也许对于背诵诗歌方面确实有一点效果,但是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方面非但一点帮助也没有,反而适得其反。

2.3胡乱拓展型。拓展是新课程标准下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的外沿和内涵相等"。我们在教学时也通常会会有一步"拓展延伸",进行拓展延伸确实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展学生的视野,所以许多老师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也进行了或多或少的拓展。可惜的是许多的古诗文被部分老师拓展得漫无边际,成为一种为拓展而拓展的胡乱拓展。曾有一位教师在执教《赤壁怀古》时,整堂课在讨论赤壁之战的胜负,以及大乔小乔的归属问题。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的思路也放开了,各种猜测五花八门。然而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这堂课要完成的鉴赏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我们思考。这种没有实质意义的拓展,除了激起学生的夸张的联想力,还有什么价值呢?所以这种胡乱拓展的形式也是不足取的。

2.4深度鉴赏型。所谓诗歌鉴赏是指读者阅读这首作品时的审美活动,强调的是从内容中获得美的感受,而不是表面的认识,然而在如今的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在进行一首诗歌教学时,要求学生进行准备工作,把这位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该诗人的主要思想、主要作品、艺术风格等进行摘录。让学生上网、查参考资料等,然后要求学生朗读摘抄下来的各种资料,一次原本是用来进行铺垫的课前准备却俨然变成了一场学术研讨会。殊不知学生始终是学生,鉴赏诗歌还是应该由教师引导,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诗歌鉴赏。

曾听过这样一堂课,在四十分的诗歌教学课堂上,一位语文教师展示了十多篇涉及古诗文鉴赏方面的名作,有人说,这十多篇的名作,即使是中文系的本科生也要学一个学期才能研究出一些成果。这样的拓展真的适合我们的初中生吗?这样大容量的一堂课或几堂课下来,无疑是拔苗助长。事实上,初中生对于古诗文还没有形成真正欣赏的能力,还停留在感性的认识层面;许多教师可能认为多看多摘录会快速提高学生的的欣赏能力。但我要说的是,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认知也是有规律的,我们无法拔苗助长,只能按照自然规律,慢慢地引领他们去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世界,培养他们的兴趣,一点一滴地建构古诗文的鉴赏能力。

总之,不论是以应试教育为中心--将诗歌"肢解"进行分析,不加理解,生搬硬套。还是以"表演"形式进行诗歌教学--表面看似热闹,实际上却是华而不实。这两种诗歌教学方法都是不可取的。那么如何走出上述两种教学方法的误区呢?我认为首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语文教学需要与现状,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诗文自觉性和积极性,就成了语文教学中重要而的现实问题。我想,解决问题一定要对症下药,一定要从造成问题的原因着手,那就是消除学生对于古诗文的畏惧心理,让学生真正喜欢上古诗文。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特别是上课时,适当引用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影响,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折服,对学生的爱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我努力寻找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借助明星效应激趣

现在的许多学生都热衷于追星,明星的家长里短是他们所关注的。于是,我投其所好,从明星效应入手教学古诗文,比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详细地向学生介绍了传奇歌手王菲的经历,讲到王菲在接到《明月几时有》这首由诗歌谱曲而成的作品时是如何欣喜若狂,讲到了她的许多歌曲里都透了各种诗歌的影子。我还从网上下载了王菲的歌《水调歌头》,让同学们学生会如何唱,并且告诉他们,唱会了,就算你背出。同学们争着学唱,连下课时间都不放过。通过检测之后我惊喜地发现:学生们不仅会流利地背诵,而且有同学说效果特别好,很长时间都不忘记。同时学习上课时的注意力也集中了不少,等到所有的同学们都能熟练吟唱这首诗后,我再问学生:为什么这首歌能让王菲这么感动?让她感动,也让我们无数人感动的原因在哪里?学生就会回答,因为这首诗歌有着极其优美的韵律。还有的学生可能会答,因为它的词写得好,让人朗朗上口,越读越爱读。在这个基础上,我再把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讲解给同学们听。我告诉学生,在我国古代,古人们就是把这些优秀的古诗词,吟唱在嘴边,就是我们平时喜欢挂在嘴上的"流行歌曲"。而那些古诗词的作者,就是他们心目中的"流行歌手"。这样一来,学生们的心理障碍就消除了,觉得原来遥远的古诗文也是比较生动的,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明显有了提高。

4.结合民风民俗进行激趣

就如前面所述,在中秋佳节指导学生吟唱相关古诗文一样,我进一步将这种方法推广到日常教学中去。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时令和节日寻找相应的古诗文,同时在上课前把你搜集到的内容用简短的语句介绍给全体同学。

例如:快到重阳节了,我便先要求学生背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节快到了,则是背诵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同时,把平时耳熟能详的几首,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和大诗人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面对同样的圆月,古代诗人笔下的诗句会有如此的不同?他们各自所表达的情感究竟不同在哪里?是什么原因致使他们发出各自不同的感慨?这样一来,学生的主动性被教师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讨论时,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知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古诗词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什么阳春白雪,而自己也不是下里巴人,古诗词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明显得到了巩固,有一些学生已经自己在课外背了许多的古诗了。

5.运用浅显故事激趣

比如我在教学李白的诗歌《渡荆门送别》时,就跟学生讲李白的生平,从他的祖先从中亚碎叶城迁出说起,讲到他小时的故事,特别是"铁棒磨成针"的故事时,学生很激动,都争着说小学里就学过了,气氛非常活跃。再讲到他成年之后入蜀。到离开成都去往京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事。当学生都屏住了呼吸听我讲时,我就感到新课的教学时机到了,于是再联系李白这次出蜀,介绍这次出行是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学生随着我的讲授进入这首诗的学习,整堂课下来都是活跃而又愉快的。兴趣一旦激发出来了,这首诗的内涵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6.活用综合性学习激趣

通过上述激趣方法让我们知道,要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史,告诉学生这种优秀的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讲一些关于诗人身上所发生的故事或诗歌产生的背景。当然,除了以上三种方法,还有另一个能激发学生兴趣的平台,那就是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是同学们比较热衷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我们也可以在综合性学习单元穿插一些相关内容,以引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歌兴趣。

比如我在上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单元中,进行了这样的尝试:组织学生收集关于描写月亮的诗歌进行展示,比一比谁找得多、找得好。因为自古以来月亮就是人们吟咏的对象。我让学生把描写月亮的诗句都找来,举行了一次诗歌吟诵比赛,看看谁吟诵得好。学生找来了许多诗句,同时我又让学生把自己最喜爱的三首进行摘抄,在黑板后面的墙上张贴。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勾新连旧,把新学习的内容与原有的诗歌积累结合了起来,就比较容易进入诗歌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从而感到学习中国古代诗词亦有乐趣。

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古诗苑漫步》这个单元中,我组织了一次唱古诗的比赛。事先我搜集了诸如《一剪梅》《水调歌头》、《三国演义》的主题歌以及《赤壁赋》等诗歌的传唱版本,同时学习每首诗词的内容和感情基调,最后以课堂比赛的方式进行演唱,既培养了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学会不少优秀的古典诗词作品。在九年级上册的《话说千古风流人物》中,我也借助多媒体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古代诸多风流人物,如苏轼、陶渊明、李白、杜甫、李商隐、杜牧等人的诗歌,通过他们的诗词来展现这些诗人的文学才华,激发学生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从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

当学生对诗的兴趣培养起来时,我便开始进行有效的教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7.美读诗韵,提高欣赏能力

精美的诗歌,都是语言的精品。诗歌的学习如果缺少了朗读,就如同一部优美的舞剧缺少了音乐。古典诗词的教学更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要培养学生使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但是诗歌的语言与其它文体的语言是不相同的,相对其他文体,它则更偏重于韵味和灵性。诗歌需要诵读,这一点老师们都知道,但是诵读并不等于简单的背诵,这一点,恐怕仍有不少教师还没有形成这种认识。

尽管诵读在整个诗歌教学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但是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老师往往是采取这种过程:在讲授新课之前,让学生读几遍,对诗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便于接下来的讨论和讲解。在新课结束之后,再花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背诵。这是一般的流程。然而,真正的诵读却并不等同于背诵,更重要的应该是读出韵味。即叶圣陶先生倡导的使整个身心沉醉其中的美读,进人"先之以高声朗读,以昌其气;继之以密咏恬吟,以玩其味"(曾国落语)的忘我之境。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日益普及,教师的范读似乎十分累赘,代之以听"录音",让学生模仿名家的腔调来读诗。其实,诗歌的韵味,只能通过教师和学生个体全身心的反复诵读,才能逐渐有所品味。因此我认为,教师的范读仍不可或缺,教师充满激情的诵读,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激发学生自己诵读的欲望并引起学生的共鸣。所以,教师的朗读是"营造诗歌教学气氛"的一个重要手段之一,决不能用单一的朗读统一学生对诗歌所表达感情的认识。另外,学生诵读的方式也应多种多样:默读、轻吟、朗读、齐读、独咏等。可以根据不同的侧重点选择不同的读法来达到理解诗文的目的。读的时候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和语调,进而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如前面所提到的整堂课都在"读",这种形式出是不对的。在具体的诗歌教学中,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例如,教学七年级学生学习的这首《天净沙•秋思》时。上课之前,我让学生预习了这首词,让他们对这首小令有了初步的朗读体验。上课后,我便开始进行点拨,让学生美读这首词。从情感上讲,《天净沙•秋思》的主要情感基调上悲伤沉郁,因此指导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应尽量把语速放慢,让声音舒缓,使音调低沉。在朗读过程中告诉学生要注意本诗中诗人情感的变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在这首短短的小诗中融入了九种事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词语看似普通,却又都是学生有形可感的事物,最后两句把天涯沦落人的凄苦愁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先进行范读,同时范读时应注意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表现出来。

又如学习了大诗人杜牧的《赤壁》后,我把学生分成两个大组,其中一组读前面的叙事部分"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外一个小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样一来,这首诗的表达方式和层次结构就十分清楚了。又如我在教学苏东坡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有一位学生就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说老夫聊发少年狂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于是我就让这位学生来领读"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一句,让全班其他同学把体现苏轼"狂"在哪里的句子读出来。从而让学生明白上阕是写出狩猎之狂,而下阕则是描写了作者的杀敌报国之狂。这样梳理之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也变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通过对诗歌的朗读点拨,学生就具备了丰富的朗读体验,对课文的情感基调已经初步把握。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意的探究了。

8.感受诗意,提高鉴赏能力

理解诗歌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不能用公式公的翻译。关键还是在于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诗意之美。而不是公式化地套用某种格式进行赏析。那么应该怎样使学生感受到诗意之美呢?此前,我们的同行已经做出了许多有效的尝试,但由于有的教师在教学诗歌时分析得过于理性,使得诗歌失去了原来的神韵,这一点是违反诗歌欣赏原则的。要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诗意之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

那么,如何保持诗歌教学的完整性呢?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8.1风景再造品诗境。所谓风景再造,就是根据作者的描述,学生动用自己原有的经验,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来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比如对待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就让学生把它改编成一篇优美流畅的散文,如唐朝诗人王维的《归园田居》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很好的范本。像诗圣杜甫的《石壕吏》、诗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等情节性比较强的诗歌就可以让学生改编成一则小故事。还有许多诗歌则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成网页,配上画面和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九年级下册的诗《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响起,几声水鸟的和鸣在音乐声中响起,一切画面是那么温馨而祥和。在音乐中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缓缓跳起舞来,少年侧耳倾听着水鸟的声音,他的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而离在他不远的前方,一位美丽的少女也踏着芭蕾舞步在微风中向他走来。此时,音乐慢慢地转向缠绵,轻轻柔柔的,而那位少年则变得有些忧伤了,他向少女的方向前进着,但是少女却始终他的前方舞蹈,此时,轻快的曲子响起,少年抱起了他心爱的琵琶,他一边弹一边唱,而始终落在他前方的那位少女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并慢慢地走向少年,最后这两位少男少女一起跳起舞来。这样的表演形式就是风景再造,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诗歌的意境和精髓,意会诗歌的神韵。在这样优美的情境之中,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诗境之美,理解了诗境之美,也交流了诗境之美。

8.2抓住诗眼巧引导。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一首歌的关键部分,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理解、欣赏每一首古诗,都须抓住诗眼。诗眼是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字句,犹如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的主意所在。古人写诗讲求练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语不惊人死不休",力求一个字传神,一语惊人。

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教会学生把握诗眼,从而达到欣赏古诗的目的。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在教学大诗人王绩的《野望》这首时,可以请一名学生先进行朗读,等他读完后进行评价,指出他的优点在哪里等。如果这位学生的情感运用十分到位,其他同学指出感情浓郁是他的优点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地问:"你觉得他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能不能用诗句中的一个词对它进行概括呢?"师生讨论后明确,"望"字是最能表现作者情感之字,接着教师可以用"望"字来继续引导学生阅读:"作者通过哪些"景"来表现作者的"情"的,既而带领学生继续对这首诗进行细品。"

又如教学诗圣杜甫的《望岳》时,教师可以说:"有的人认为,这首诗中说:"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抓住一个词"如何",可以引出下面的诗句,东岳泰山的美,美在什么地方?"由此引出下面的"远看""近看",抓住一个"如何"从各个角度引导学生来欣赏这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泰山之美。并体味最后一句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阔意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我作为语文教师的有意而为之。

又如赏析课外的一首诗——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题中的"幽"字是本诗的诗眼,全诗都围绕"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幽,闲居一隅,寂寥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廖落。颔联、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为突出一个幽字,诗人以响衬静,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睡觉,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都更加显出环境的清幽来。颈联从眼前的荒园写到桥那边的原野,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开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最后一联才明白地透露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表示不负诺言,一定与友人长期归隐。一个幽字浓缩了全诗的意境,隐含了全诗的主旨。把握诗眼,正是引导学生鉴赏古诗的突破口。

又如宋祁的诗句"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就静中显动,把杏花怒放,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大自然活力跃然纸上。元稹的诗句"遍绕篱边日渐斜",一个"遍"字,虽然用语平淡,但仔细咀嚼,便能体会到诗人为赏菊花而流连忘返的举止和心情;许诨的诗句"一上高楼万里愁",一个"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

还有在王安石的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一个"绿"字,把整首诗都带动起来,显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更有宋欧阳修六一诗话记载,陈从易得一诗集,其中杜甫的《送蔡都尉诗》中有一句"身轻一鸟"后面少了一字。后来陈从易得一善本,发现乃是"过"字,众人叹服。可见即使普通一字,而境界大不相同。由此可知,从诗眼入手透视全诗,确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9.品味诗境,提高分析能力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系统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修辞写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这要求学生了解诗歌本身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品味诗境有许多的方法:

9.1通过感悟诗歌的内容来品味诗境。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是诗人写给远在北方的妻子的。当时诗人被秋雨阻隔,滞留荆巴一带,妻子从家中寄来书信,询问归期。但秋雨连绵,交通中断,无法确定,所以诗人回答说:"君问归期未有期。"这句诗只是平铺直叙,却巧妙地交代了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同时"未有期"三个字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愁思。第二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生动地借景抒情,把自己对妻子的思念浓缩在这廖廖数字之中。诗人用这首诗告诉自己,虽然此刻是短暂的离别,但这短暂离别会倍增重逢的欢乐。整首诗余韵无穷,细腻含蓄,朴素无华,和他一贯的风格不同,从而显示出了王维出色的白描才华。

9.2通过理解诗歌的背景来品味诗境。如讲解李清照的《武陵春》时,就必须要交代这首诗的背景了,因为它将极大地帮助学生来品味这首诗的诗境,《武陵春》写于作者李清照晚年在金华避难期间,当时,她的丈夫已经病故,家里的金石文物也散尽,李清照孑然一身,到处漂泊,无依无靠,历尽了人生的坎坷和世路的崎岖。她的诗句,仅用短短数字,就将诗人自己的忧愁之情书写出来。学生理解了李清照的生活背景之后,对她的作品就不难理解了。著名文学家王国维曾经说过:"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更加体会出诗人的心情,了解诗歌的内容美。

9.3通过感悟诗歌的遣词来品味诗境。教材上的古诗词都是名篇佳作,语言凝练,含义深刻、音韵优美。遣词用句无比精妙。古代就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诗人贾岛也曾有"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的说法。只有让学生感悟到诗歌的词语美,才能让他们体会出诗歌的意境。如大诗人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个"圆"字和"直"字,不但把沙漠的景象描绘得准确而传神,而且把作者自己的感受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到了广阔的自然景象的中。但是如果仅仅把这个诗句直译成"大漠里的孤烟是直的,长河上的落日是圆的",那么,这整首诗的诗意就会荡然无存,更加没有一点意境可言,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要从词句中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境美。

10.扩写诗言,提高创造能力

扩写诗言,这是一种创造性的阅读方法。在品读诗境之后,调动自己的主观生活体验,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仿造诗句写出自己的生活感悟。即便是初中生对生活的体验感悟不够深刻或丰富,但是学生们对生活却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悟。实际上,我们的学生也是喜欢给诗词"添砖加瓦"的,他们也愿意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填补这份"空白"。我们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这一宝藏。例如,学习了陶渊明的诗: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有学生作了这样的扩写:"我在南山下种下一些豆苗,小草很茂盛而豆苗很稀疏,每天天还没亮我就带着锄头到地里去,一阵微风徐徐吹来,把我那白色的衬衫轻轻地吹起。太阳还没露出脸来,红色的朝阳洒落在我的身上,我高兴地去田里锄草,已是夜色朦胧,月亮静静地挂在树梢,仿佛在等待着照亮我这个劳累了一天的人。在美丽的月光下,我扛着锄头回家,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风柔柔地吹着,狭长的草儿上已沾满了晶莹的露珠,将我的衣服沾湿了。然而我的心情是那么美好,沾满衣服何必可惜,重要的是我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学生在不断地吟诵中感受到了古代诗歌这种体裁的无限魅力,他们在创作时也一定能尽量符合诗的要求。创作的诗词中,学生虽然有的文笔还很稚嫩,有的章法还很零乱,但我们确实能够从学生的身上看到,学生们在用诗的语言表达着诗意的心灵。

11.吟诵诗情,提高审美能力

学习诗歌,是对文学知识的一种积累。因此,对优秀的诗篇都要让学生加强背诵。背诵诗歌不是死记硬背,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我个人提倡应该在完成本首诗歌的教学之后再要求学生进行理解性、感悟性背诵。这样会获得对诗歌深层次的理解。

如:学习了辛弃疾的《破阵子》时,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

诗的上阕描写了军容的威武雄壮。辛弃疾喝了酒后,点亮灯火,拔出身上的佩剑,仔细地抚视。夜晚,当他一梦醒来的时候,听到四面八方的军营里,接连响起号角声。乐队在边塞演奏起悲壮苍凉的军歌。想起自己曾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着全副武装、准备战斗的部队。这是多么豪迈的场景啊,读来高亢激昂。

诗的下阕诗人回忆了当年疆场杀敌的情景,在读到"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时,则要通过快速地抑扬顿挫地朗读,来表现战事的紧张。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则要读出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感情基础应该是铿锵有力的。但是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却要读出悲壮至极的情感,诗人处在高点却又戛然而止,内心悲叹。这首词气势磅礴,充满了鼓舞人心的斗志豪情,代表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诗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只有做到对其文字烂熟于心,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背诵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得到良好的启发和运用。当然,除了理解性、感悟性地背诵之外,背诵也要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比如个人自由背诵、分组竞赛背诵、师生打擂背读等等鲜活的形式,来促进学生背诵古诗词的热情。

结语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积淀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学的精灵,是性灵的艺术。诗歌教学能激发热情,感召人生。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吸取古代文化中的做人智慧,涵养心灵。教师要用自己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之情感动学生,带领学生与经典同行,引导学生在学习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学会感受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古代诗歌,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展现出蓬勃生机,用"诗歌营养"浸润学生初中时代的五彩生活,使我们可爱的学生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

以上是诗意满园关不住的相关论文,希望你能喜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20年后
春天来了
悔之不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蛀虫
雪趣
春天的公园
第一次煮泡面
我长大了
可口的冰棍
我会吹彩虹泡泡了
我爱家乡的雪
生日
爸爸的礼物
坐海盗船
**供电支公司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车间分配实施方案
**镇2005年度生态创建工作方案
学校安全管理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
市场营销业务承包方案
***公司文艺活动方案
xx局文明机关活动实施方案
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实施方案
县卫生局开展“医疗质量规范年”活动实施方案
×市爱卫会关于开展春季城市统一灭鼠的实施方案
执法局图册制作方案
读书活动方案
2005年×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实施方案
城管局文艺汇演方案
收费站劳动竞赛活动实施方案
审计人员“内存”不足的成因及对策(1)
会计电算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
数据挖掘技术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1)
试论乡镇审计如何健康发展(1)
风险导向审计是“五大”审计失败的原因(1)
谈谈会计信息失真的法律责任认定问题(1)
会计电算化对传统会计原理的冲击(1)
对我国商业银行财务管理问题的分析及对策(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电算化管理制度(1)
循化县科普工作现状及发展思路
企业内部绩效审计探析(1)
微量元素硒对水稻影响的研究进展
新会计准则与管理者信托责任(1)
以会计委派制为平台全面推进财政支出管理改革(1)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雷雨》教学设计之三
《三个儿子》
《玲玲的画》
《雷雨》教学设计之二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之三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之二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之二
《我为你骄傲》第二课时
《最大的“书”》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之六
《三个儿子》片断赏析
《画家和牧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