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2
端午的香佩饰
最近两年,陆续有专心研发香品的朋友送我仿宋“软香”,天气热了,我便喜欢把这种香丸带在身上,它那沁着药味的馥息让人神爽心清。
现在说到端午节的节俗,一般只知道当天要让小孩子挂香包。其实挂香包乃属末节,传统上,节日来临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置办好今后一年全家佩戴的各种散香饰品。这一风俗主要形成在南宋,那个时代海上贸易发达,异国香料大量进口,想必是如此民风出现的前提。
对于古人来说,在端午这一天预备各式香佩饰,首要目的在于应对马上到来的流汗季节。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尽管伊斯兰世界发明的玫瑰香水在宋代形成稳定的进口,香水蒸馏技术也在北宋时传入广州,但中国人始终没有接受洒香水的做法。也许原因在于中国人的体味没有那么浓重,所以不需要气息强烈的香水来掩饰。但是,入夏以后,流汗总是难免,古人就佩戴散香饰物来驱散汗味。
南宋时代,香佩饰玲珑多样,香囊之外,香数珠、香佩带以及软香都很流行。香数珠就是各种香料制成的佛珠,香佩带则是将多种香料调和在一起,塑成小花饼,当中留有穿孔,串上丝绦,吊挂在脖子上。最有特色的当数软香,以苏合油、蜂蜡、白胶香、芝麻油等作为柔软剂,与金颜香、沉香、檀香、龙脑等的细末揉合在一起,成品接近软蜡的状态,为半固态、膏冻状的小团。制作时,还会分别添加朱砂、石绿等颜料,形成红、绿、紫、黑不同色彩。宋人将这样的小香团置于胸襟里,或者挂在身边作为一种饰品,也常用为扇坠。软香可以任人手随意捏弄出各种形状,既活动了关节,又让指掌间悄染清芬,所以深受人们喜欢。
数珠、佩带、软香属于男女通用,此外,南宋女性还有香耳环、香面花等香料做的小首饰。因此,在南宋,端午节这一天准备的发香饰品样色缤纷,香韵纷呈,不仅佩戴一夏,而且一直沿用到来春。如此的风俗一直延续到清代,除了软香失传,香珠、香佩在明清时期始终是端午节时必须准备的节物。清时,十八颗一串的香珠手串尤其流行,《红楼梦》中,元妃在端午节前派太监送来“端午的节礼儿”,其中李纨、凤姐的赏物是“两个香袋儿”,其余的人一律得到两串“红麝香珠”,正是对于时代风俗的真实反映。当时,夏季佩戴香珠是男女通行的规矩,有身份的男子均需在左腕或右胸佩一串香珠,倒是不佩戴者有缺乏教养之嫌。
然而很遗憾,这样一种良好的习俗竟在近代断绝。在此刻这个入夏时分,大家倒看一看自己,可有几样精美的香囊、香佩?再自问夏季准备用什么良策来为身体祛除汗味?同样可惜的是,端午节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宝贵的内涵得不到发掘与翻新。如果我们有脑子的话,就应该让这个节日的旧内容重新启动,鼓励人们养成购置各种香佩饰的习惯、夏日注意香身的习惯,让往昔来促进今日生活品质的塑造。甚至不妨赋予端午以香料节、品香节之类的新属性,加以立体打造,每当节日来临,制香业者推出各种适合度夏的精美产品,组织鉴香活动,吸引消费者以选购为乐,媒体来向社会展示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用香风俗,旅游名城举办世界香料与香品的博览会,倘如此,那么端午节是不是更富有魅力?这样也能打造富有特色的当代风俗,开创吸引世界的亮点。
《红楼梦》的年轻读者往往不知宝钗戴在雪白腕上的红麝串为何物,以为那是很虚幻的东西。然而,清代档案记载了宫廷所用“避暑香珠”的配方,其成分包括龙脑、苏合油等香料,也有香薷、黄连、连翘等中药,又有磨碎的甘菊花、玫瑰花瓣,同时添加朱砂、雄黄。红麝香珠其实正是同类制品,“麝”指其复合香气,“红”则指珠子的色泽,因为掺有朱砂,所以色呈丹霞。
如果按照古代配方,将小说中的这种“腕香珠”加以仿制,在端午节时发售,那该多么有趣。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打雪仗
- 一个令我佩服的人
- 家乡的四季
- 新年联欢
- 莲花山
- 下雪天
- 梦
- 下雪真有趣
- 我最敬佩的一个人
- 游镜湖
- 我的愿望
- 雨中情
- 爱喝酒的老爸
- 对不起!小壁虎
- 鬼屋印象
- 农产品终端市场供求信息对接机制探讨
- 我国区域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评价及聚类分析
- 食品行业采购内部控制的实施途径探讨
- 传统产业集群持续竞争优势保持策略研究
- 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和提升策略
- 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启示
- 钢铁企业生产物流合理化研究
- 基于生态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综合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 城市EOL家电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设计
- 关于我国制造业产业升级路径的考察
- 论现代服务业与科技的耦合关系
- 花卉流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产业集群生态位的形成、特征及功能
- 浅议我国酒店的绿色公关
- 加强我国酒店业网络营销的思考与对策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披文入情──《花的勇气》教学案例(片段)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乡下人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
- 《花的勇气》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