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浅谈新时期的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的发展沿革
二、依法治国的具体要求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体上而言就是党和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不唯权,只唯法。在处理党和国家的一切大小事务的时候,以法律为依据,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法治国家的建设,必须要强调国家权力的法治化,各项权力的行使都必须要有法律依据,严厉打击一切腐败和滥用权力的违法行为,将权力彻底关进笼子里,实现从制度层面的权力法治化改革。还要求要强化司法公正,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将程序公正和结果公正同等重视。政府要严格控制公权力的行使范围,努力推进司法独立化改革,将政府的决策、行政和监督都纳入法治化,确保权力在阳光下的透明化,政令所出都有法可循,有法可依。法治社会的建设,要求普通民众要强化自身的法律意识,提高法律修养,不仅要做到知法明法,还要做到遵法守法。
三、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依法治国作为中央全会的主题被提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依法治国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保障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的发展面临重大转型,这其中的挑战更是愈加复杂和多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强调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地位。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固有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使得自由竞争下的经济主体之间矛盾丛生。有的企业和个人为了追求利润,不惜弄虚作假,生产假冒伪劣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也得不到保障,还有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等。强调依法治国,重视经济发展领域中法律的重要作用,建立完备的经济法律法规,有利于构建和谐健康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法律以其特有的国家强制力,对于扰乱市场秩序,破坏市场规则的违法违规行为加以惩处,保障整个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法治国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对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可以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每一位公民都必须知法守法,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深究和谐二字,其中也包含着法治的含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宏大而成体系化的过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既要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还要对于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社会利益进行平衡,既要建立公平正义的竞争环境,还要实现公民个人的全面发展。法律的存在可以将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规制在特定的有序框架之内,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依法办事,遵纪守法,能够使社会关系更加平稳,社会风尚更加和谐。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科学发展观也强调要以人为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最为注重的就是人民的利益得以实现。法律可以保证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时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法治的建设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法治的支持。
(三)依法治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习近平主席指出,全社会要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终身。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制度层面的深刻变革,这最需要的就是法治的保障和支撑作用。依法治国,走法治治国之路,就是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各种问题,深化改革,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只有将法治的作用发挥到每一个领域中,才能确保权力的行使有法可循,社会的管理违法必究,公民的行为遵纪守法,团体的活动依法办事。依法治国为中国梦的实现保驾护航,如此一来这一理想的实施过程变得有章可循,具体明确。
四、如何实现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的实现是一项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全社会各界的努力。对于实现依法治国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加快立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为实现依法治国打下坚实基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调立法先行,重视立法工作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保证出现问题时有法可依。众所周知,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其他任何法律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依法治国最根本的就是要依宪治国,因此在立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宪法的基本精神保持一致。由于法律本身具有滞后性,因此在立法时要强调针对性,能够切实维护公民的基本权益,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制定尽可能科学完善的法律。
(二)依法治国的实现必须要加强执法力度,违法必究
有了完善的法律体系,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严格执法。对于一切违反法律的行为,执法机关在执法的过程中应当统一标准,不因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等而有所差异,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想实现这一点,必须要加强执法工作者的法治教育,强化其法律意识,增强法律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对此执法机关应当定期开展法治培训工作,邀请著名法学学者等进行讲学,重点强化执法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将依法办事贯彻到执法工作的每一个方面。彻底解决执法困难的问题,要求执法人员杜绝任何人情关系,打击地方保护主义。在执法的过程中,还要重视程序的规范问题,将不公正不公平因素扼杀在过程之中,实现严格按照规章办事,提高执法水平和力度。
(三)依法治国的实现需要全社会提高法治意识,共同努力
依法治国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安居乐业和谐幸福。人民才是法治中国的主体,是依法治国的主要力量。因此,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人民的法治意识的培养。当今中国的法律教育大部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任务,与普通民众相距甚远,这也导致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不强,对于法律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最浅显的表面。要想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必须要大力开展普法宣传工作,让法律进社区进乡村,用鲜活生动的案例让公民了解法律的作用和功能。同时还要强化权利意识的培养,将知情权、监督权、选举权等权利告知公民,便于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重视法治宣传工作,强化公民法律意识,还可以健全法律监督体系,促进法律的有效实施。
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针从提出到成形再到最终的实现,是一个艰巨而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值得称道的是,我国已经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法治中国的建设,司法体制的改革,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都已经启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看到法治建设新蓝图的实现。我们有充分的利用相信法治在中国必将走得更稳走的更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可爱的小甲鱼
- “小怪物”卷笔刀
- 轻舞飞扬
- 童稚之心2008
- 春夏秋冬
- 梦
- 2008欢迎你
- 秋天到了
- 假如我是风
- 我的梦幻曲
- 小学生活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母爱
- 童话的雨滴
- 心灵花园
- 小油漏
-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知识分子建功立业的途径与规律探索
- 关于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 试论和谐社会建设中高校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
- 浅析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 关于和谐视域下青少年儿童心理精神疾病问题分析
- 试析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 浅谈自我发展管理能力培养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 浅谈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的社会学分析
- 试析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
- 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维度与培育分析
- 试论语言输入与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研究
- 关于边远地区实现远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试论大学软实力视野下的大学排名
- 试论综合性大学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新教育理念的构建
- 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体育的根本目标
- 同情、理解和爱:《我的叔叔于勒》个性诠释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杂谈
- 在《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个案分析
- 解读小说主题的多维性,珍视学生独特阅读体验──谈《我的叔叔于勒》教学
- 从程红兵执教的《我的叔叔于勒》看整体风格模式的教学特点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对教学中“批判性思维渗透”的研究──以《我的叔叔于勒》的阅读讨论为例
- 《我的叔叔于勒》三次“对话式”教学案例
- 三问“态度”抓住本质──《我的叔叔于勒》教学一例
- 为学生搭建探究与对话的平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
-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记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 画了一枚铜钱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