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30

《土地的誓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积累词语,掌握“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等词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

⑵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⑶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力目标: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层体味作者的家园情、故国情。

⑵揣摩本文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同时进行仿句训练,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强化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为家乡的富饶,祖国的腾飞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深层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欣赏精彩句、段,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抒情脉络,理解文章两段之间的关系。

2、了解文中某些词语的确切含义。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字字有情,句句含情,感人至深,令人震撼。教学时宜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如配乐朗读、表情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学生练读、学生齐读等,在反复朗读中,体味作者炽痛的家园情、故国情。

2、情境法:

由于年龄所限,七年级的孩子没有家国之痛、民族之恨的经历与体验。教师宜创设情境,如播放展示“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录像、光盘等或播放《松花江上》《游子吟》《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橄榄树》等歌曲,以直接诉诸心灵的方式感染学生。

3、讨论点拨法:

生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思想,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辅之以必要的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4、美点寻踪法: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主动进入作品的世界,尽情赏析文章的美,真正成为鉴赏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像机;VCD、录像带;光盘、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情境导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师生互动,共同赏读文章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言,感受作品浓郁的抒情风格,借鉴文章独特的抒情艺术;仿句训练,积累语言;延伸拓展,开阔视野,内化课堂所学,沟通课堂内外。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乡愁”的音响一直在中国诗传统的城堡上空缭绕,离别家乡的游子念念不忘自己的一片精神故土。今天我们学习东北作家,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板书文题)

设计(二):以余光中《乡愁四韵》导入。

多媒体显示: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

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

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

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呵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母亲的腊梅香/腊梅的芬芳/是母

亲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呵腊梅香

──《乡愁四韵》节选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对故乡、对母亲的思念,意象缤纷,情感炽烈。但今天我们学习的《土地的誓言》,除了浓烈而深切的思乡之情外,似乎还有别样的东西在,你有兴趣知道吗?请跟我来。

设计(三):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或《游子吟》或《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学生倾听音乐,感受歌词。

歌词内容如下:

游子吟:都说那海水又苦又咸,谁知道流浪的悲痛辛酸。遍体的伤痕,满腔的仇冤,啊游子的脚印啊血泪斑斑。

历尽了人间的风暴雨寒,踏遍了世上的沟沟坎坎。人情的冷暖,世道的艰难,啊,游子的心中啊盼望春天。

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电视系列片《共和国之恋》主题歌):

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是凄风苦雨,我也不会离你而去。当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泪光里。

你恋着我,我恋着你,是山是海我拥抱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是血是肉我凝聚着你。纵然我仆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你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设计(四):教师播放反映“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的录像或CD盘,学生观看,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

(教师画外音)“九一八事变”,东北沦亡,日本帝国猖狂入侵,广袤肥沃的东北大地沦落于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一时,民生凋敝,四野荒芜,流亡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内心撕裂般的疼痛成了他们对那段时日唯一的记忆。让我们走进《土地的誓言》,再回首那段痛楚的记忆。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1、背景介绍: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们东三省,“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九一八事变”过去整整十周年时写的,当时抗日战争正处在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2、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与端木蕻良(吴福辉):

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者,如萧红、萧军、端木蕻良、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习惯上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形成于30年代中期。他们有的加入了“左联”,有的未正式加入“左联”,但其创作实际上构成“左联”文学的一部分。正是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展现出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东北作家群里,《憎恨集》的作者端木蕻良(生于1912年),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从1936年至1938年,他在上海和武汉等地从事抗战文学活动,创作亦走向成熟与多产,计有长篇小说《大地的海》,以及《鹭湖的忧郁》《遥远的风沙》等一系列风格独异的短篇小说。其中,《鹭湖的忧郁》一向为人称道,作者用诗情的笔法写出难以想象的贫困,悲愤郁怒之情回荡在平静的叙述中,传达出遭受压抑的凄厉感。他还善于用抗日的题材表现东北特殊的风情,《遥远的风砂》《浑河的急流》都有磅礴的气势,民族意识通过地方的粗犷性格表露得淋漓尽致。他注重方言的运用,又自觉地吸收电影剪接手法来结构小说,叙述带跳跃性,用笔举重若轻,讲究力度,在小说体式上有新的创造。抗战时期他先后出版了《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长篇小说。

(选自《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学生阅读文字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增强对课文的了解。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⑴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

(lán)_____语 默(qì)_____

白(huà)树_____田(lǒnɡ)_____

泛(làn)_____ 浆(yè)_____

阻(yì)_____

②给出加粗字注音,并解释词义:

炽痛()_______________

斑斓()_______________

嗥鸣()_______________

怪诞()_______________

亘古()_______________

污秽()_______________

明确:

①谰契桦垄滥液抑

②chì热烈而深切

lán灿烂多彩

háo(野兽)大声嚎叫

dàn荒诞离奇

gèn远古

huì肮脏的东西

⑵教师领读文章第一段,提醒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重音等。学生听读,并在课本上注明一些朗读标记。

⑶学生练读。要求表情朗读,大胆试读,力求突出情感的表达。

⑷学生交流读课文的感受,整体把握作者的情感。

学生明确:

①有对故乡优美景物的热情赞美。

②有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③有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与无奈。

④有想念故土而难归的满腹的愁怨与悲愤。

⑤有收复家园,重建家园的激情与信念。

⑸学生齐读课文,充分领会本文的诗意和情感。

2、学生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抒情脉络:

教师提示:

⑴请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⑵请画出你感受最深的文句。

⑶理清全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抒情脉络。

思考:两段文字在内容结构上有何异同?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不同的景物?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就第⑶问题展开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明确:课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心为此热血沸腾!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

两段文字都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直抒胸臆。两段回忆所取景物不同。前者选取东北特有的物产,并采用景物的叠加,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排比的运用,加强了感情的冲击力。后者选取春秋两季景物,抒情较舒缓,在深情怀念中暗含忧伤、愤怒。

四、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1、学生自主赏读课文,就感受最深的文句进行交流,并简述理由。

学生交流,声情并茂地朗诵自己喜欢的文句。

生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生2:“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或者当我……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我想起那幽远的车铃……”

生3:“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终于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生4:“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秋天……”

生5:“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为鉴赏定向。

教师明确:文章的语言优美而富于感情,从大家刚才的朗读中,我们被深深地感染了。综合分析同学们的阅读体验,我们发现,文章的语言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手法,美在生动。下面让我们尽情地涵泳品味。

⑴美在意象:

教师提示:本文众多的意象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请大家找出来,想象体味这些意象,在头脑中再造一个美丽富饶的东北大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学生寻找一、二两段中的相关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表述,题目拟为“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突出东北地域之广阔,物产之丰富。

教师辅之以图片介绍,实物投影显示,或多媒体显示“富饶的东北”系列画面,帮助学生想象画面。

⑵美在情感:

教师设计相关题目,指导学生鉴赏:

多媒体显示:

①文中奔涌着丰沛激越的情感,这种情感,我们

把它定位为思乡之情,好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②如果把情感的抒发比作水流,有小河、湖泊、

大江、瀑布之别,你认为本文属于哪一类?

③你觉得文章中哪些语句写得最富有感情,最能

打动你?请找出来,把它们推荐给大家,并谈谈你的感

受。

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点拨,或参与小组讨论。然后选交流较好的两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活动成果展示:

①眷念乡土,热爱祖国,本是人之常情,可文中的思乡之情、爱国之情却有着特定的背景。当时,作者所眷顾思恋的关东原野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作者流亡关内,无家可归。国恨家仇双双叠加,使得本是单一的思乡之情显出了几许悲壮的意味、几多深广的内涵,从而拓展了文章的主题。

②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彼此呼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以课文第二段“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为例。作者先是以平静的叙述,一组对句强调“我”与土地不可分离的关系。接着,是一个总结性的语句“我不能离开她”。从“在故乡的土地上”到“多么丰饶”,回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如小河潺潺,缓缓流淌。由衷的沉醉之后,却以一句“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急收,发出坚强的誓言:“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至此,情绪渐强,达到高潮:“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有如瀑布倾泻,大江奔涌。

情感的抒发不是单一的,而是起伏变化的,课文第一段的抒情,有如湖泊般,平静、深广中潜藏着急流;第二段铮铮誓言,有如大江奔流,一泻千里。

③学生自选语句朗诵并简述理由。此处略写。

⑶美在手法:

多媒体显示:(显示一句,品评一句)

①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

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

须站立!

(为什么会有人称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②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

……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

……我看见……我想起……我想起……原野上怪诞的狂

风……

(大量运用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你能仿写

一句吗?)

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

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

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

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如何理解这一句话?请谈谈你的看法)

④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

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

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分明是作者思念家乡,可作者却说故乡在召唤

自己,呼唤自己的名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生吟诵、思考、品味,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

①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的激动,他有一种倾吐的欲望,对土地以“你”相称,使抒情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②大量运用排比,使得语句更加连贯,逐渐增强语势,便于情感的进一步抒发。故乡的风物犹如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在我们眼前展现,作者对故乡的牵系与眷恋呼之欲出。

③这是写实,同时也是诗意的表达。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便是句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充满激情的作者,其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作者的心和着大地的心,一同战栗,一同愤怒,大地似乎有了生命,有了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作者,激励着作者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这是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的艺术表现。

④这是移情于物的写法。实际上作者想表达自己思念家乡,故乡令自己梦牵魂绕。这样写,可以使自己的情感显得更加浓烈、深挚。因为只写自己爱恋故乡,就只表现单方面的情感,一写故乡对自己的召唤,就极为深刻地揭示出土地和自己的那种“默契”关系。古诗中常用这种表现手法,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⑷美在生动:

多媒体显示:

揣摩下列句子,体会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

①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

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

捉过蚱蜢……

③在春天……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

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④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

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

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

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学生自由发言,明确:

①“泛滥”,原为贬义,现有贬词褒用,义为“洋溢”,表示心中的热情非常之高涨,几乎要泛滥了。

②用“埋葬”,表示自己的欢笑已随着那片土地的沦陷而一去不返。

③用一“窜”字,很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柳条生长得速度之快,力量之强。

④“默契”本是心和心的了解沟通,不需明言就能彼此理解。这里运用“默契”就非常生动形象而且深刻揭示了“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它揭示出:只有这样的土地,才能哺育出这样的儿女;只有这样的儿女,才最理解这片土地,最依恋和热爱这片土地。

3、学生齐读课文,充分领略文章的语言美。

五、课堂训练

仔细阅读课文第2段“在春天……秋天……”,模仿这个段落,请用一段文字生动描述我们这儿春天来临的景色,说一说秋天家乡有哪些特产。

学生仿句说话,其余同学评价。

六、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怀念故乡的散文,字里行间凝聚着对故乡无比深切的炽痛的热爱,表达了作者收复故土、解放家乡的坚强决心。我们不禁被作者的爱国深情所感染。故乡是我们的根,故乡是放飞游子的线绕子,无论我们身置何处,我们的心永远属于故乡。同学们,在前辈们为保卫家乡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激励下,让我们为建设好家乡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吧!

同时,本文也是一篇美文,希望以后多阅读,多赏析,让记忆中的“她”多一些珍珠的光泽,多一些夜星的璀璨。我相信,数年之后,我们唱给故乡的歌谣将更动听。

七、布置作业

1、难句解释:

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

⑵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如何理解画线的句子,请结合文意分析。

2、仿句训练: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了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请模仿以上文段,保留第一句,按“在那……”的句式写一组排比句,叙写自己成长的足迹。

3、课外学唱《松花江上》,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⑴土地的肥沃丰饶,带来了各种生命的旺盛活动,昆虫也不例外。连蜘蛛也在忙着织网捕虫。

⑵画线句的意思是:我要为我的家乡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我最后一滴血,死也要看到故乡的解放。

古往今来的诗作中,许多诗句都有此意境。如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又如陈毅的《梅岭三章》其三:“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等等。

2、3、略

【板书设计】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默默新作(1)
我的同桌
天使的“七宗罪”
失败的英雄
老师,你偏心
像蜡烛的老师
哥们
母爱
为了美貌不惜一切
美好的心灵
微笑
我的好朋友
我们班的“神经病”
最开心的司机
2009年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回顾及展望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不断的理论探索
低碳经济与中国工程承包企业的发展方向
固定资产投资后评价在固定资产投资考核中的应用
中国地区能源强度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对今年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及预案的几点建议
浅析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国外经验借鉴
努力做好地区经济工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局服务
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
台资企业在大陆新经济环境下的转型升级
国际投资协议与外资流动
完善中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路径选择
半转型的农民工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
2009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十二五”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就业问题分析
《窃读记》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设计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