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故宫建筑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特点
故宫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体现了皇帝的至高无上。这个特点是怎样通过建筑艺术的形式(布局、空间、体形等)表现出来的呢?首先我们从整体上看,故宫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各个建筑都是在一条由南到北的中轴线上展开的。中轴线两侧的建筑保持了严格的均衡、对称。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了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伸展,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
1、深:从正阳门到太和殿全长1700米,经过一座又一座的桥,一重又一重的门,一层又一层的台阶,还有那一道又一道森严的禁卫,最后才能到达太和殿。现在我们站在天安门外向北遥望,透过天安门、端门、午门的通道所见到的是一个门洞套一个门洞,门洞愈来愈小,最后视线消失在太和门的台阶上,太和门成为隐蔽太和殿的屏障。由于这种笔直纵深的空间变化造成一种神秘而严肃的气氛,使人感皇帝所在的地方简直是深不可测。据考证在商代的宫室遗址中已经出现这种纵深的布局。这和我国古代园林艺术中曲径回廊所产生的轻松愉快的气氛是截然不同的。
2、宽:太和殿的位置不仅体现了空间的深度,而且体现了空间的宽度。如果太和殿仅仅有空间的深度,而缺少宽窄的变化,便显不出太和殿的宏大气势。从正阳门,经过狭窄的千步廊,又经过了几个紧束的门洞,把人的情绪箍得紧紧的。过了午门,空间放宽,再过太和门更加开朗,展现出一个非常宽阔而明亮的空间(约3万平方米)。太和殿位于这个广场的正北。如果说建筑的深度给人以神秘、严肃的感受,那么这种突然出现的宽阔的空间,则赋予建筑宏大的气势,使人精神上感到一种威慑和震惊。
3、高大:建筑的高大直接表现皇帝的至尊,从正阳门到太和殿有三个高峰,即天安门、午门、太和殿。太和殿高35.05米,可说是高峰中的高峰。太和殿的体形在故宫里也是最大的,为11间面阔(两个柱子之间的空间为一间),长63.96米,南北宽五间,深31.17米,面积2400平方米。
从正阳门到太和殿地平标高逐渐上升,建筑物形体逐步加大,庭院面积逐渐加宽,建筑对人所产生的精神影响也愈来愈强烈。由于上述深、宽、高三个因素的结合,造成了太和殿的气势,象征着帝王的至高无上。也可以说太和殿是按照皇帝的形象来建造的。从太和门遥望太和殿,太和殿的形象有如君主赫然当朝。
在太和殿的内部,更强烈的表现了封建帝王的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宝座”安置在一个高约两公尺的精雕细刻的基座上,使“宝座”从平地升起,有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这样,实际上重复了一次太和殿的节奏,进一步加强了皇帝的至尊。在太和殿内空间的处理也很有特色。“为了突出以宝座为中心的明间部分,还充分运用了光与色彩的装饰效果,把当心明间的四根金柱沥粉画成盘龙,而且全部贴金。这四根盘龙金柱,光彩奕奕,十分典丽而雄壮,同其余森然林立的暗红色柱列形成强烈对照,不仅标志出明间的特殊重要地位和空间范围,并赋予明间以相对独立的性格。”(《建筑师》,1980年第2期,第151页)殿里的装饰大量采用了龙的形象,柱子上缠的是龙,屏风、宝座上雕的是龙,屋顶上盘的是龙,皇帝锦袍上绣的是龙,……太和殿可以说是龙的世界,皇帝在这里成了”真龙天子”。……此外,在殿内有限的面积密集着72根巨大的柱子,其中有6根金龙柱子。大量的柱子完全超出了实用的需要,表现出帝王的威严和永恒统治的幻想。
在史籍上曾记载过一些封建统治者如何利用宫殿作为维护他们的统治的工具。在《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汉初萧何营造未央宫,并对刘邦进行劝说的故事:“萧丞相营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还,见宫阙壮甚,怒,谓萧何曰:‘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助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说。”
在建筑的形体、色彩等方面都有一整套的规范,在这些规范中浸透了等级观念。例如在色彩上帝王用黄色琉璃瓦,王侯用绿色琉璃瓦,老百姓只能用灰色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可爱的小金鱼
- 保护自然环境
- 南郭先生逃跑以后
- 我的爸爸
- 我的同桌
- 校园的柳树
- 我的弟弟
- 《防震演习》
- 我
- 《小摄影师》续写
- 美丽的秋天
- 声音
- 奇妙的自然界
- 我的老师
- 参观海洋馆
- 分析英语翻译中常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 中国财政政策10年中从适度从紧到积极
- 分秒之争:一位消费者的维权之路(1)论文
- 两岸行政程序法制之进程和现况比较(1)论文
-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与观念转变的理论思考
- ESCROW的应用民法论文(1)
- 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
- 论仲裁中的当事人意思自治(1)论文
- 盖尤斯之前的罗马立法活动(1)论文
- 形式标记的元功能分析
- 财政自治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 论驰名商标的认定民法论文(1)
- 公共财政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角色定位
- 论翻译的原则
- 我国的财政监督:问题与对策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3
- 《黄山奇石》
- 《难忘的一天》
- 《乌鸦喝水》说课设计1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4
- 《日月潭》第二段的语言文字训练
- 《丑小鸭》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5
-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2
- 《乌鸦喝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丑小鸭》教学构想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