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进一步了解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结构.
2、欣赏小说的语言﹑行动﹑心理描写,理解人物形象;体会小说精妙的艺术构思。
3、理解小说的深刻主题;对“金钱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堂导入
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这是为什么?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按情节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2、请同学们复述故事。
3、思考下列的题:
⑴ 于勒是怎么一个人?菲利普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⑵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于勒,这是什么原因?读了这篇小说,你感触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小组讨论思考题,推荐代表发言。
1、试结合文中的有关词语,说说于勒是怎样一个人?
明确:于勒年轻时是个浪荡子,是哥嫂心目中的“流氓”﹑“坏蛋”,是全家人的“恐怖”,终于被“打发”到美洲。后来,据说在那里发了财,来信说,要“赔偿”哥哥的损失,并回法国和哥哥“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于是,他一下子成了全家的“希望”和“福音”。但是,于勒在美洲阔了一阵子后,重又沦落成一个穷光蛋,在船上靠卖牡蛎过日子,跟讨饭差不多,又重新成为哥嫂的“恐怖”,终被弃之家外。
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
明确:菲利普是个小公务员,一家人生活十分拮据,甚至连女儿都嫁不出去。但是,这个“发了财”的﹑“好心人”的于勒一旦回来,“境况就不同了”。菲利普一家朝思暮想盼望于勒回来,并对“这桩十拿九稳的事”“拟订了上千种计划”,“我”的二姐也因这一“福音”订了婚。
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明确: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四、巩固提高
假设在船上于勒认出了菲利普夫妇,请你设想一下众人的反应。
五、课后小结,拓展延伸
小说要借助形象表现主题。于勒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作者从他身上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价值标准和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小说的情节和矛盾冲突紧紧围绕于勒展开。因此,本课时先从分析于勒的形象入手,可顺应学生阅读心理流向,也为其他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主题的理解做了铺垫。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这就是我
- 扶小树
- 诚实的小丽
- 快乐的暑假
- 无题
- 小兔掉进坑里啦
- 看猴
- 独木桥上
- 小黄山
- 小玲进步了
- 丁丁是负责任的值日生
- 难得的夏雨
- 学骑车
- 鱼到哪儿去了
- 扇
- 预期违约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的适用(1)论文
- 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制度
- 对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本质论
- 论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内容和特点及其历史局限性
-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 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学习“三个代表”
- 体验餐具设计影响因素研究
- 关于21世纪社会主义的若干思考
- 对三维动画技术与三维虚拟技术探析
- 中国
- 地方党委新型领导体制架构模式探析
- 对我国钢琴作品创作手法特征探析
- 人的全面发展与“三个规律”认识的深化
- 科学技术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 巧用沟通艺术激励学生成才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3
- 《阳光》教学设计3
- 《阳光》教学设计7
-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2
- 《阳光》教学设计4
- 《阳光》教学设计5
- 《阳光》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11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4
- 《阳光》教学设计6
- 《阳光》教学设计15
- 《阳光》教学设计14
- 《影子》教学设计2
- 《阳光》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