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识记字词、文体知识。

2、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

3、学习本文结构谨严、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难点:

通过课文,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过程与步骤】

一、导语

1、影片:

九·一八事变。

2、投影1:

1934年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摘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社论

投影2:

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高声诵读课题)

二、简介作者

投影3: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三、听录音,思考

1、找出“敌论”和论据,讨论它们的关系是否成立?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投影4:

敌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信地信物;信国联;求神拜佛。

2、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沦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投影5: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的论点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投影6:

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

现在──

延伸:举出历史上中国的脊梁(投影7)

明确:

4、结论:

理解“状元宰相”“地底下”。

5、小结:

本文结构(投影7):

敌论点论据:信地信物

信国联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求神拜佛

反驳: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的是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古 中国的脊梁

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四、再读课文,感知爱憎之情,领略讽刺的力量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其杂文有“匕首”,“投枪”之喻。既然为插入反动派胸膛里的“匕首”、“投枪”,力量从何而来呢?

1、讽刺的力量:

⑴ 找出文章中的几处“中国人”,分析内涵是否相同?

明确:一是部分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二是指全体中国人,三是自信的中国人。

⑵ 哪些人可称是“中国的脊梁”?为什么称为“中国的脊梁”?他们在那里,为什么?

⑶ 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因为只有称得上“脊梁”的才算得是真正意义的中国人,为人民着想,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永远也不会失掉自信力。评价中国人应该去评价这部分人,在当时只有中国共产党和广大的抗日军民才能算是“中国的脊梁”,而不是开头提到的“自夸”“只希望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的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

总结:总之,鲁迅先生对民族败类充满憎恨和嘲讽,对民族的脊梁又充满了崇敬和赞扬。因为爱憎分明,所以讽刺赞扬泾渭分明,充满战斗的力量,充满鼓舞的力量。

2、逻辑的力量:

⑴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⑵ 这种在证明“敌论”指谬误时所采用的是哪种驳斥方法?说说这种方法的好处。

明确:归谬法。

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⑶ 文章正面立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证明的?你还能举例吗?

明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历史的、现实的事例。

举例:“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3、语言的力量:

试找一找充满讽刺性战斗性的语言:

⑴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⑵ 仿造自信力造出“自欺力”:“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揭露本质,可谓入木三分。

投影8(仿拟):

1、第二天早晨,她们的头发上都结了霜。男同志们笑她们说:“嘿,你们演‘白毛女’都不用化妆了!”她们也笑男同志,“还说哩!你看,你们不是‘白毛男’吗?”(魏巍《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

2、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岂但“读”而已哉,据说还可以“救国”哩。(鲁迅《这个与那个》)

3、经验使我知道,我在受着武力征伐的时候,是同时要得到文力征伐的。(鲁迅《准风月谈·后记》)

4、虽然未庄只有钱赵两姓是大屋,此外十之九是浅闺,但闺中究竟是闺中,所以也算得一件神异。……后来这终于从浅闺里传进深闺里去了。(鲁迅《阿Q正传》)

5、过去,不识字叫做文盲。搞四个现代化,不懂科学技术,就要成为“科盲”,就不能担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新时期的新任务。(《神州九亿争飞跃》)

6、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走完慢十八盘。(李健吾《雨中登泰山》)

⑶ 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⑷ 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总结:语言尖酸泼辣,富于讽刺,富有战斗力,一句句掷地有声的话就像一把把匕首直插反动派的要害,就像一支支投枪直射入反动派的胸膛……

五、小结

本文以驳论证的方式逐层推进地批驳丁“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后,有些人慨叹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的谬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的卖国投降本质,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广大抗日军民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文章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如“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作者指出还是一种“自欺力”,揭露了蒋介石“坚决不抵抗”的卖国投降本质。

这一节课,我们充分感受了鲁迅先生的爱国热情。在“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上下一片悲观,鲁迅先生洞悉先机,发出中国人应该自强自信的呐喊!“中国的脊梁”终于在1949年把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定格在历史的大舞台;“中国的脊梁”终于把中国人的自信从20世纪带到了20世纪……2008年又将是中国的自信点!

投影10:自信自强的中国人(组图)

六、作业

请你来驳: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
“福尔摩斯”找螺丝
游西湾
小小恶作剧
记单词妙招
早春的校园
争滑板风波
逍遥游
踢毽子
有趣的蹦蹦城
盼,盼,盼
掉“牙”记
严肃的姥爷
阅览室里
蝈蝈
小学教科研制度
县区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图书室、阅览室管理制度
村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参考
小学体育器材室管理制度
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预案
小学手足口病预防应急预案方案
小学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电力事故抢修应急预案
行政村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小学教育科研管理制度
小学音乐室管理制度
多媒体教室管理制度
学校电子备课室管理制度
网络管理员职责
土地保护立法:土地权、发展权与环境权的衡平民法论文(1)
再论一般侵权行为的类型
互联网上链接的合法性研究民法论文(1)
论我国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归责原则民法论文(1)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民事责任的承担民法论文(1)
证券纠纷民事责任探讨民法论文(1)
我国民法典中债法总则的存废民法论文(1)
要重视对海商法的研究民法论文(1)
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民法论文(1)
无产权证房屋买卖合同的法律后果民法论文(1)
无履行期限的债务与诉讼时效民法论文(1)
清代民间契约中关于“伙”的观念和习惯民法论文(1)
职工持股立法应注重人力资本理念的导入民法论文(1)
民事诉讼标的新说在中国的适用及相关制度保障民法论文(1)
融资租赁交易承租人索赔权研究民法论文(1)
《钓鱼的启示》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落花生》教案
《草原》教案
《开国大典》说课教案
《梅花魂》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窃读记》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
《珍珠鸟》教案
《新型玻璃》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难忘的一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