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学习写驳论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导入新课
本文是一篇驳论文。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鲁迅后期杂文。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⑴ 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⑵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⑴ 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① 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② 第5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
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⑵ 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① “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着广大民众的利益。但由于中国长期的专制奴役统治,“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灯下漫笔》),许多事情自然无权知道真相。另外,近代以来的许多社会变革多缺乏对广大民众的宣传发动,这样一来,对于为他们的自由尊严而牺牲的先驱者,他们多半表现出“看客”的心态,不能知道在某种程度上演化成不愿知道了。对于这一点,文中虽然没有提到,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现状,不能说没有这个因素。
② “状元宰相”、“地底下”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明确:“状元宰相”是指统治阶级的御用文人,鲁迅曾评述御用文人“他的帮法,是在血案中而没有血迹,也没有血腥气”,他们的功能就是为世道搽上“自欺欺人的脂粉”。“地底下”指变革社会的积极力量,因为它来自民众,故称“地底下”,在当时,这股力量指中国共产党。他说:“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这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引以为荣的。”(《答托洛斯基派的信》)把“状元宰相”、“地底下”相对比,可看出鲁迅的“立人”精神和民本思想。
3、欣赏品味:
⑴ 揣摩第1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明确: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因为,夸来夸去只能夸这一样,且惟恐别人不知,这也暗接“只求国联”的必然性:“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⑵ 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明确:“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4、课堂训练:
⑴ 作者用什么方法反驳对方的错误论调?
明确:用了驳论证的方法,即指出对方的论据不能证明观点,然后正面立论:“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⑵ “中国的脊梁”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明确:当时国民党到处散布悲观论调,广大民众也因“中国的脊梁”的总被摧残、被抹杀而看不到光明。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5、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论文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四、布置作业
完成《新学案》本课练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书籍与我一同成长
- 我是谁
- 神马
- 读“做父母不容易”有感
- 一堂有趣的表演
- 童年的“臭美”
- 春风绿江南
- 哪里还有我的家
- 我不是一只软绵羊
- 社火表演
- 有趣的龙虾
- 自信
- 文艺表演
- 妈妈笑了
- 文艺表演 各施才华
- 合作社中企业家才能激励机制创新的思考(1)-传播学论文(1)
-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招投标审计对策研究
- 浅析企业招聘中存在的问题(1)-传播学论文(1)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专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
- 知识型员工的自我管理(1)-传播学论文(1)
- 以内部审计为基础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探析
- 股权激励并非建立人力资本产权(1)-传播学论文(1)
- 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及策略透析(1)-传播学论文(1)
- 浅议开展政府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
- 西部地区人才激励机制的缺陷与创新(1)-传播学论文(1)
- 论政府绩效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问题及其对策(1)-传播学论文(1)
- 成都会展业人才的结构现状分析(1)-传播学论文(1)
- 论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对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 安全审计系统的功能设计及其技术要求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5
-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1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4
- 《梦想的力量》综合资料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4
- 《梦想的力量》教学建议
- 《梦想的力量》教学案例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3
- 《将相和》综合资料
- 《梦想的力量》课文简说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2
- 《将相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将相和》历史背景
- 《梦想的力量》教学设计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