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曹刿论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深入钻研课文,了解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以及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2、学习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和选择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3、了解判断句、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用法;解释“牺牲”“狱”“间”等古今异义的词。

4、借助课文注释及词典读懂课文内容,并掌握文中对句意表达起关键作用的实词。

5、从立意、选材、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理解课文,为与下文的比较阅读作准备。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论”的特点来记叙战争,论作战前取信于民,战争中掌握战机是本篇的重点。

2、因为我国古代记载史实常与史论结合起来,所以此文虽是一篇记叙文,但又以“论”为中心。这是教

学中的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对孟子文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无论是治国还是战争,孟子都主张以人和为主,今天,我们再从一场古老的战争中来看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些因素。

二、简介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1、《左传》:

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解说《春秋》的一部著作。其中记载着春秋时代各国的内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活动。原书名为《左氏春秋》,汉以后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这部书既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相当精彩的散文著作。

2、相关背景:

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685年刘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先赶回齐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先赶回了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战于长勺。

三、教师范读课文

1、要求学生注意其中字词的读音。读后引导学生解决字词读音。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刿(guì) 间(jiàn)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辙(zhé) 靡(mǐ)

2、学生自由散读课文,然后齐读课文。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学生朗读全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文句的意思,并标注出自己不能理解的词句。

3、采用学生自由提问的形式,学生向老师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

注意重点的字词,如:

⑴ 曹刿请见:曹刿请求面见。

⑵ 肉食者鄙:当官的目光短浅。

⑶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⑷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小的信用不能使鬼神信服。“福”是名词,在这里作动词用,“保佑”的意思;“可以”应译为“可以凭借”,和今义“可以”用法不同。

⑸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实际情况处理。

⑹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这是忠心尽力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作战时请让我跟您同往。

4、思考:

⑴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①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⑵ 对于这三方面的准备,曹刿又是如何评价的?

对于第一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对于第二个准备,曹刿的评价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对于第三个准备,曹刿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⑶ 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⑷ 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热爱自己的祖国,深谋远虑。

五、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二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这一段。

3、指名学生翻译这一段。

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

驰之:之,音节助词,没有实际意义;驱车追赶。

辙:车轮行过的痕迹。

轼:车前的横木。

4、学生思考讨论:

⑴ 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选在“彼竭我盈”之时。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

⑵ 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曹刿阻止了庄公的过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5、学生记忆并背诵第二段。

六、布置作业

1、掌握本节课学习的要点,背诵一、二段。

2、自读第三段。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第一、二段,并导入新课

二、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疏通字词意义。

3、以口头考查学生的形式,强调重点词句。

注意以下重点词句:

既克:既,已经;打了胜仗后。

夫战:夫,句首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

一鼓作气:鼓,名词作动词,击鼓。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

惧有伏焉:焉,指示代词,意为“那里”。

4、思考:

⑴ 这一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这一段写了曹刿论述了取胜的原因。

⑵ 曹刿认为取胜的原因有哪些?

三、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

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

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2、从本文来看,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能看到曹刿算得上是古代的一位军事人才。他具有卓越的军事识见和高超的作战指挥才能。这表现在两个方面:

⑴ 他非常重视战前要有可靠的政治准备。他认为,“民从”,得到庶民百姓的拥护、支持,这才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民从”,具备了这个条件,“可以一战”,否则,不可以战。

⑵ 他指挥作战谋虑周密,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他深知军队士气在战争中的作用(“夫战,勇气也”),他慎重初战,善于选择有利的时机发起反攻(“彼竭我盈,故克之”),他知彼知己,既不畏强敌,又步步谨慎,终于战胜齐军(“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的特点。

文章围绕“论战”来进行选材与组织材料,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此文虽然写战争,但战争的过程写得十分简略,中心始终扣住曹刿这一人物,运用对话来写论作战前的政治准备(第1段)及战胜齐国的原因(第3段),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详略得当。

四、课堂小结

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理解、背诵全文。

2、完成课后练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清早的菜市场
水泥厂的污染
端午节
美妙的歌舞会
三十年后的世界
学校的花园
我的爷爷
端午节
快乐的端午节
鹦鹉飞走了
二十年后的家乡
我学会了打篮球
自己购物的经历
快乐的端午节
双重意义的端午节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公民道德的有机融合
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和对策刑法论文(1)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抢劫本人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不以抢劫论刑法论文(1)
《大公报.文学副刊》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认同
传统音乐尽展文化之美
践行传统文化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浅谈在高职院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试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增强党内民主意识
浅议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从《与梦相约》谈传统文化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送教课)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情景回放与反思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思考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
《爬山虎的脚》教学思考
《鸟的天堂》教学思考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二课时
《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教学案例评析
《巨人的花园》教学诊断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幸福是什么》教学思考
《幸福是什么》教学思考(推门课)
《蟋蟀的住宅》教学随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送教课)与反思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