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陶潜的四句诗

陶潜的四句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4

陶潜的四句诗

文中所引的四句诗是陶潜《挽歌》三首中第三首的最后四句,兹录第三首如下: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崔峣。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这是诗人在死前两个月,即元嘉四年(427)秋九月为自己写的挽歌。全诗共18句,可分为五个层次。除最后两句单独为一层外,其余每四句为一层。前四层分别描写了死亡、出殡的季节、时间,坟地环境、气氛,下葬及与世人永别,安葬后送葬人回家及他们的哀伤。最后两句总结全诗,表达了对死的看法。诗按事件发展的先后顺序写出死后安葬的全过程,从中可见诗人面对死亡无忧无惧、处之泰然的人生态度,并无凄凉、黯淡的情调,与一般挽歌哀伤的情调截然不同。这一方面是因为“挽”的是自己,而不是亲族、朋友;另一方面是因为诗人要表达对死的看法,“挽”,仅仅是诗人抒发思想情感所借助的一种形式而已。

课文引用的四句诗按意思应分属两个层次(第二句后应为句号),前两句与“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为一个层次。“亲戚”“他人”均属“向来相送人”,即给诗人送葬的人们。“他人”,即诗中的“贤达”,指诗人生前好友。“亦”,也,语气副词。“已”,已经,时间副词,用法同“幽室一已闭”中的“已”。这两句的意思是,亲族们有的余哀未尽,别的人也已经唱过挽歌了。两句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即“亲戚”“他人”都因诗人的死而悲哀过。有人认为“亲戚”与“他人”悲哀的程度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对诗人的思念之情,“他人”有的可能比“亲戚”更甚。如“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两句就通过想像写出诗人死后,那些与诗人志趣相投,经常往来酬唱的生前挚友的惋惜、哀叹之情。这虽是诗人单方面的想像,但这是以双方的感情、友谊为基础的,是合理的。在这首诗里,诗人不可能写到这些友人在他死后不久便将他忘却而“已经唱起歌来了”,也不可能写到与诗人无关的“别人”,否则,既与诗的主旨不合,也不合诗人的个性、品质及人生观。因此,这两句诗的真正含义应该是:亲族们在安葬死者时十分悲哀,有的还要悲痛一些日子;友人们在祭奠亡友时,颂读祭文、咏唱挽歌也哀伤过;这,也就够了,一个死者还期望什么呢?换一个角度说,作为活着的人也只有对死者哀悼、思念罢了,又能做些什么呢?所以接下来诗人作结道:“死去何所道(按:”道“,有人训为”适“。无论”道“”适“,均不悖诗意),托体同山阿。”这两句是全诗主旨所在,表达诗人对死亡的看法,一种看透人生的清醒和淡泊、脱俗的态度。

鲁迅先生的引用,其正意在前两句。文章第6节第2段,语意承上段一转,指出革命者的牺牲毕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将会永远纪念她们。接着便引用了这四句诗,并在结尾写道:“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意思是,倘若我们这些活着的人能永远纪念死者,记住这惨痛的教训,那么,烈士们的鲜血就不会是白流的了。诚然,鲁迅先生在引用时赋予了它新的内容和积极的含义,与陶潜原诗相比,其境界就高出甚多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灵魂的教师——母亲
秋来了
秋 画
观鱼
爱的海洋
观察日记:紫竹花
写给妈妈的信
表哥家的狗
我和书的故事
东湖海洋馆
难忘的一幕
家乡的柚子树
最近,我很苦恼
小红的文具盒
吊兰
选调生县级机关学习锻炼心得体会
烟草行业干部职工“四要”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五五普法的心得体会
学习《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心得体会
永威教学模式学习心得体会
教导主任培训心得体会
学习《全国五五普法》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与法》心得体会
班主任学习心得
英语教学听课学习心得
生本高效课堂学习心得
党章学习心得体会及思想汇报
团队干部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学习《听课、评课与优秀案例解析》心得体会
在“学习课程标准分析教材”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城镇失业与扩大就业的对策思考(1)论文
安徽省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1)论文
金融调控对深圳房地产市场的影响(1)论文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
如何计算“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破解“三农”问题和发展农村经济》(1)论文
台湾中小企业融资(1)论文
浅谈中学美术的教材与教学方法
开放式作文教学探讨
作文训练形式的多样性与综合性
分析民法理论的几个不足
新房装修卫生间下水管噪音声源分析及隔音四大方案分析
基于可视密码术的小波域音频数字水印研究
浅谈个人信息之商品化
失落的三倍音速之梦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案之一
《“东方之珠”》说课稿之二
《“东方之珠”》评课稿
《小露珠》教案之五
《小露珠》课文内容
《东方之珠》教学体会
《小露珠》教案之四
小露珠是怎样形成的?
《东方之珠》教学案例评析
《“东方之珠”》教案之一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案之二
《小露珠》教案之六
《“东方之珠”》课文内容
《小露珠》教材分析
《小露珠》教案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