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前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从泛舟而游写到枕舟而卧,利用主客对话的形式提出矛盾、解决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也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触产生:一是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三是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赋写“客人”的生悲之因,实为下写苏子的开导之词蓄势。文中苏子的话针对“客人”的感触而发。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最后他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显然,赋中客人和苏子的话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识。他所谈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随遇而安、惟与自然相适的消极因素。因而“客人”的话却很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所以当他把手书的《前赤壁赋》寄给好友钦之时,特地写信叮嘱道:“多难畏事,钦之爱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赋分三层意思展开,一写夜游之乐,二写乐极悲来,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景则水月流光,情则哀乐相生,理则物我相适,杂以呜呜箫音,悠悠古事。体物写志,妙在不离眼前景,而议论、见识又不囿于眼前景。情因景发,景以情显,两两相触,缥缈多姿,创造出美妙的神话般的境界。又借景说理、寓理于情,使得赋充满诗情画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笔调作赋,中间有骈词、俪句,也用了韵,更多的是散句成分。这种赋称为文赋。《前赤壁赋》除采用赋体传统的主客问答形式外,句式长短不拘,用韵错落有致,语言晓畅明朗,其间有歌词,有对话,抒情、说理自由洒脱,表现力很强。这些都是对赋体写作的一种发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青山常在净水常流
- 赶集
- 酷署的夏日
- 一年之后
- 学书法
- 热胀冷缩的原理
- 我为啥要读书
- 自作自受的风筝
- 假如我是一朵云
- 我的好伙伴——铅笔
- 月亮上的"文物"
- 我的朋友安悦
- 家长课堂
- 掉牙记
- 我的爷爷
- 探讨电影视觉语言审美特点
- 中国百年民主化尝试的再思考
- 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
- 反“劫贫济富”与民主化管制
- 议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应用
- 对香港电影《桃姐》的人情伦理评介
- 对影视娱乐化的审美心理学解读
- 对地方影视设备技术探索
- 选举中各环节的漏洞与对策
- 村民自治是民主政治的起点吗?
-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 信访制度存废辨——兼谈中国信访制度的变革之道
- “组合竞选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 叙事时间的形态探究
-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 《影子》教学设计
- 《雪孩子》教学设计一
- 《四季》 教学设计二
- 《小小的船》 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一
- 《阳光》 教学设计
- 《借生日》教学设计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三
- 《四季》 教学设计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 《雪孩子》教学设计三
- 《比尾巴》 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 教学设计
- 《静夜思》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