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8

入情入景 品味人生──杜甫《登高》赏析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而自唐以来,他的诗就被公认为“诗史”。

七言律诗《登高》作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的杜甫正卧病在地处长江之滨的蘷州。此时,诗人处境十分困难:生活上的困苦,身体上的病痛,时局的艰难,给诗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他支撑着病体,临江登高,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天涯漂泊,老病孤愁的思想感情。

学习和掌握这首诗的重点是赏析意境,领会诗人通过融情入景,因景抒情来抒发自己的复杂感情。

一、是情随境生,还是移情入境

融情于景,因景抒情的手法被很多诗人所采用,但杜甫却有他的独到之处:既不纯粹是情随境生,但也不完全是移情入境,二者难以取舍。杜甫一生坎坷,但志向远大。由于种种原因都未能如愿。而写此诗时他已身患严重的肺病,且已人到暮年。再则那种情意已潜藏心中许多,确已到了“欲发未发”的程度,他真是满腹感慨满腹惆怅。那么,当他独自登高看到一片暮秋景色时,就猛然触动了他那内心暗含的隐痛(触景生情),使他情不自禁地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抒发了出来。尤其是“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未必令人悲伤,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感到了他那沉重跳动着的感情脉搏。

二、令人心动的首联,千古流传的佳句

《登高》一诗一开首就动人心魄,使人深感其诗的悲怆之情,以“风急”带动全篇,一开篇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作者的视线由高到低,以风、天、漪、沙、猿啸和鸟飞,构成了一幅暮秋的凄清图画。在清水白沙的背景之上,清晰地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以工笔绘出了景物的形声色态,真是精美致极!然而你若细细体味却是一种“凄美”。年迈体衰的杜甫登上高处,仰望苍穹,周身感受着猎猎秋风的劲吹,耳畔连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倍感“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的意味;天高任鸟飞,鸟儿本应展翅飞翔,自由歌唱,然而诗人眼中的鸟儿却在急风中低回盘旋,似乎无依无托倍受限制。于是诗句中所透露出的无法掩饰的悲凉的愁绪更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三、情真意深的诗句,打开心扉的钥匙

本诗的中间两联里,作者写先仰望所见:“无边落木萧萧下”,再写俯视:“不尽长江滚滚来。”“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生动化,渲染了整个秋天的气氛。正好比作家的写意,只宜心领神会,让读者用想像去填补:读者好像听到落木之声,看见长江奔腾之状,而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无形中便传达了出来,令读者深感沉郁悲凉之情味。由此诗人自然引出颈联,诗人细致入微的描写内心世界,并从时(“秋”)空(“台”)两方面着笔。这就把眼前景与内心情紧紧融合在一起,并使二者相互渗透和映衬。久经风霜,饱受沧桑的杜甫面对一望无际、纷纷飘落的黄叶和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心境由凄凉而悲壮,再到伤怀。“作客”他乡已是悲苦,何况常年漂泊,又在“万里”之外,恰值“悲秋”时节,怎不令人思乡情切,倍增伤感;“登台”远望,已添乡愁,何况孤独无伴,又兼体弱“多病”,而且已到了“百年”。人生苦短,境遇竟如此,心情该是多么的沉痛!在这里,“悲秋”已成为点睛之笔。它的醒目和点睛之所在便是:秋天可以给处在不同经历和心境的人以不同的感受,未必就绝对可悲,关键是诗人目睹如此苍凉又如此磅礴的秋季的山景水状,就不由得把自己的一生都融入了漂泊异乡、年迈多病的感慨之中,进而生出悲秋万分之情。令读者清晰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心路的发展历程及怦怦跳动着的情感脉搏。因此,颈联就成为打开诗人复杂情感之门的钥匙。

更为绝妙的是此联的“万里”“百年”与上联的“无边”“不尽”互相呼应、渗透: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景情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诗人在作客思乡的一般含义上,添上久客孤独的新意,融进悲愁苦病的情思,汇入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当然诗意就更见深亮厚重了。

四、高贵厚重的忧伤情字字渗透

本诗以令人耳目一新又震颤人心的一组诗句为首联,那么它又如何结尾呢?紧接颈联,诗人写自己备尝穷困潦倒之苦,长年过着“生涯似众人”的日子,国难家愁,令白发日渐增多,明知举酒浇愁愁更愁,诗人仍欲以“浊”酒消“愁”,然而现在为护病而断饮,连“浊酒”都不能喝了。他的心情该是多么的凄苦与沉痛。这无法排遣的深重的“愁苦”来自于“艰难苦恨”,“潦倒”不堪。其中既有对自己身世坎坷,老大无成的慨叹,更有对时局的忧虑和痛心。这说明,诗人早已把身体的多病、困窘潦倒的个人“私”愁紧紧地联结在国家命运、时局多难上了。可贵的是,不论生活怎样困苦,也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他总是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掩卷回味,诗人忧国忧民、爱国伤时的情操如临其境,读者似已触摸到了诗人心灵震颤的琴弦。诗人丰满、立体的形象跃然纸上,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另外,这首诗在“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字字精点,无一虚设,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他的作品中,创造性的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登高》便是其中一首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人们称赞它为“杜诗七言律诗第一”,更推崇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可见其价值不凡。

总之,此诗思想感情博大深厚,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表现手法沉着蕴藉,艺术性很强,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换言之,此诗的感情基调是悲凉的,但作者善于挖掘内心世界,因而这种悲凉之情又是深沉的、厚重的、雄厚的,加上全诗的对仗,字句精当,令读者自始至终均感受到透过沉郁悲凉的诗句显示出的磅礴气势和诗人按捺不住的情感热浪!

【附诗】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原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领书
爸爸,我想对您说
游洋人街
一个助人为乐的人
爱动的我
我的野蛮弟弟
读《勇敢的小孙女》有感
童年趣事
贴鼻子游戏
蒲公英
美丽的花果山
牵挂
放学回家的路上
我喜欢牵牛花
家畜(禽)购销合同
补偿贸易返销合同
农副产品订购合同
海难救助合同
抵押合同(3)
借款合同(补偿贸易)
工业企业借款申请书(代借款借据)
船舶买卖合同
反担保书
分期付款机器买卖合同
抵押合同(4)
借款合同(单位住房)
补偿贸易购销合同书
凭样品买卖中一些应该注意的细节
动产质押合同
谈课件辅助教学的优势与使用原则
政治课教学与社会偏差
语文教学中穿插艺术的运用形式
对设计语文学习活动的进一步思考
古典诗词教学启思录
多媒体与阅读教学
培养语文自学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
化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生物学教学中非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教学与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
从一篇习作看高考作文之“道”
英语交际能力与英语口语教学
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选修)的爱国主义内涵
浅谈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
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一点看法
《古诗两首》课文结构
在读中感受古诗的美──《古诗两首》案例分析
《古诗两首》教材简说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咏柳》教学设计1
李吉林教学设计——《荷花》
《古诗两首》教学建议
《古诗两首》课文中心
《荷花》教学反思
《荷花》教学片断赏析
《荷花》教学札记
王菘舟教学设计——《荷花》第一课时
《春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