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月光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积累“幽静、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
2、在教师引导下,有感情朗读课文。
3、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4、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重点】
1、开展想象,根据提示进行说话练习。
2、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难点】
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劳动人民的人。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新,导入新课
1、听音乐,揭示课题:
月光曲。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名曲背后的故事。
(音乐月光曲的引入,让学生伴着优美和谐的曲子,进入课文的情境中,从听觉上刺激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内在的情感因素,对课文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检查预习,完成填空:
《月光曲》是由著名的音乐家( )谱写的。
说说你对贝多芬有什么了解?补充介绍贝多芬。
(适时对学生进行课外知识的补充,为进一步了解人物的品格作铺垫。)
2、快速阅读课文,找出月光曲的内容:
⑴ 指名交流。
⑵ 学生自由读,找出旋律变化的内容,说说理由,指导朗读。
⑶ 合作读整段文字。
(采用倒叙的手法,让学生从文字上感受《月光曲》所描绘的魅力意境,再利用音乐、图片进一步从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使学生的语言和乐曲融为一体。)
三、讲读课文,深入感悟
1、过渡引入故事,理解“茅屋”这个词,开展想象,说话练习。
2、引读兄妹俩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心情变化。
3、学习盲姑娘与贝多芬的对话,开展想象,体会贝多芬的惊喜。
4、读句子“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显得格外清幽。”体会贝多芬的创作灵感。
(以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的学习来体会贝多芬的人格魅力,在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回顾前文,点明主题
1、再读月光曲的内容,体会作家创作的动力。
2、再一次感受乐曲的力量。
(读,学生表达。)
3、理解兄妹俩的陶醉。
4、总结。
(通过反复的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感受乐曲带来的震撼力,提升学生的情感,把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板书设计】
月光曲
好奇 同情 激动
贝多芬 走近走进茅屋
月夜美景
同情穷人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梦想
- 我的牙齿
- 丰收的秋天
- 一张照片
- 美丽的状元洲公园
- 未来的学校
- 那节数学课
- 我爱环保
- 清风洞
- 未来的梦
- 我是“小才女”
- 妈妈的爱
- 激烈的抢凳子比赛
- 海底之旅
- 那节课外活动课
- 论日本传统艺道文化的美学特征
- 犯罪构成事实研究刑法论文(1)
- 体育行业规则与刑法的冲突刑法论文(1)
- 论传统美术\工艺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
- 反倾销与中国企业的应对措施刑法论文(1)
- UNlON美的艺术:从日本传统建筑文化谈起
- 本土优秀传统美术文化在学院国画艺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应用
- 以儿童美术形式承载传统节日文化
- 论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刑法论文(1)
- 了解传统美术文化提高审美能力
- 美术文化传统内涵论
- 美国华裔文学所蕴涵的中国传统文化
- 中美文化传统对其社区学院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
- 劳动教养制度及其改革刑法论文(1)
- 保险诈骗犯罪探析刑法论文(1)
- 《搭石》教学设计
-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与评析
-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 《乌塔》教学设计2
- 《猫》教学设计
- 《卡罗纳》教学设计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
-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2
- 《白公鹅》教学设计3
-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
- 《小木偶的故事》教学设计
-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设计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 《颐和园》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