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0-05-27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5
《河中石兽》教案
经安中学 张凤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
3.反复诵读,懂得“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准确地翻译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老师先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将相同量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你觉得哪杯水会先结冰?(生答)有人说是冷水,有人说是热水,也有人说是一起结冰,那么实验证明是热水先结冰。发现这个现象的是非洲坦桑尼亚的一所中学的初三学生姆潘巴,所以世界上将这一奇特的现象称为姆潘巴效应。其实,生活当中还有很多让我们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代大才子纪昀带给我们的故事《河中石兽》,看看发生了什么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疑读 正其音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1.读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板演生僻字)圮 木杮
学生自由朗读,用批注法在文中标出生字难句,并记下疑惑。
2. 指名朗读,读出提高。
请学生评价(评价可从正音、停顿两个角度进行)
正音:看黑板
划一划:
师:字正腔圆,还要读出节奏感。
僧/募金重修
是/非木杮
盖/石性/坚重
棹(zhào)/数小舟
教师:请你发现,该如何停顿呢?
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体悟。目的是教给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一般方法:注重文言语感按意义划分,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句首发语词、关联词、时间副词后需停顿等等,让学生在文中划出朗读节奏。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完成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
3.齐读
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以及停顿的基础上注意揣摩人物的语气语调。
4.感知文意。
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得出了怎样的道理?(原文)。
故事: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在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故事。
道理: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三、译读 明其意
(一)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要求: 1.组内轮流翻译
2.难点做好标记
(二)你问我答。请学生提出自己有疑惑的句子,全班交流。
通过合作解决了很多问题,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来检查一下你的翻译情况。)
(三)译一译(合作探究,突破难点。重难点词句)
教师:几个人?分别是谁?按照谁的方法找到了石兽?怎么看出的?
1.果得于数里外 (倒装句)倒装还原了!省略的加上了!之
教师:什么地方找到的?
2.当求之于上流 (运用倒装方法)
教师:一般会上哪里去找?可是老河兵为什么要去上游呢?
3.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
教师:很长,理解有难度。大声地翻译,疑难可以同桌交流。
请一生翻译。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关注课下注释)
画一画:把老河兵的这句话转换成图形(简笔画)来演示一下。
(时间只有两分钟,左为上流,右为下流)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教师:看来大家已经把最难的句子理解了,老河兵按照他的方法找到了石兽。那么其他人又是怎么找的呢?
再读后两个理由,有什么发现?(有相同的理由)
有相同点可是为什么讲学家找不到呢?(注释8)
找出老河兵对这两个人评论的句子。
4.变一变(顺序颠倒一下可以吗?)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重读)颠乎?(通假现象)
求之地中,固颠;求之下流,不更颠乎?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更颠。
小结:反问句,更能体现对讲学家的嘲讽。
5.找一找
纪晓岚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文中哪些地方还可以读出作者对讲学家的嘲讽?
教师:用波浪线划出所有体现作者对讲学家嘲讽的句子?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翻译——哪里体现嘲讽——读语气(5人)——齐读
写法:以小见大 借事说理
还有哪句?
(2)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嘲讽)圈出笑一词 读两个笑句子
(3)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今异义)
教师:还有没有?
(4)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比一比
教师:讲学家笑了,老河兵也笑了。他们的笑一样吗?你又怎样理解其中的意味?
(1)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 )笑曰
(2) 一老河兵闻之又( )笑曰
请在他们的语言中揣摩一下人物的神态,在括号里填一个合适的词语,并说理由。
讲学家:讽刺,高傲,自负,嘲讽,自以为是
老河兵:胸有成竹,自信满满,坚定
想一想:请发挥想象,描述“讲学家”和“老河兵”的心理活动,揭示出他们“笑”的缘由。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心中暗想:____,不由笑之。
(2)一老河兵闻之,心中暗想:_______,又笑之。
7.分角色朗读(齐读),读出语气语调
四、创读 悟其理
演一演(情景再现)
请发挥想象,用第一人称再现文中某个人物寻找石兽的经过。(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互相评价
假若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就在你面前,你想对谁说几句话?说什么?
五、背读 得其法
投影:背一背
凡河中______,当求之于_____。盖石性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反激之______,必于石下迎______处啮沙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倒掷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更______乎?
若有时间再减,再背。 凡______,当________ 之于_____。盖______,沙性______,水不能冲______,其______,必于_____迎______处_____为______,渐______渐______,至石之______,石必______中,如是再______,石又再______,转转______,遂反溯流逆______矣。求之______,固______;求之______,不______乎?
六、课上总结,布置作业
填一填
把这节课的收获(做事、做人)变成一句话填上去。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
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生:实践出真知 重视实践
生:多元化思考多角度思考
生:不应该嘲笑别人,谦虚
阅读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
希望同学们多读书明理,思考明智,实践明知
板书设计:
僧 人:水
讲学家:石 沙 讽刺 高傲 自以为是 嘲讽
老河兵:水 石 沙 胸有成竹 坚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拔河比赛
- 窗花
- 老鹰抓小鸡
- 成长的快乐
- 快乐的科技馆
- 我的家
- 跳绳比赛
- 美丽的早晨
- 捏橡皮泥
- 捉迷藏
- 我的鱼尾巴
- 小猫
- 老师说我进步了
- 秋天的落叶
- 吃螃蟹
- 关于给保安的表扬信范文6篇
- 教育局计财科工作总结
- 供电所XX年终工作总结
- 中共××市××区委关于19××年全区工作的总结报告
- 一次XX省移动群发工作总结
-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总结
- 师德工作总结
- 妇联XX年工作总结及XX年工作思路
- XX上半年三联三帮工作总结
- **分局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总结
- 县教育和科技局XX年教育和科技工作总结
- 某乡镇政务公开工作总结
- 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
- 年度工作总结
- 统计局XX工作总结
- 给孩童培植“中国心”——蒋庆先生谈少儿读经
- 人与社会的相遇——社群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的全面反思
- 浅议健全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 企业所得税法的讨论
- 生态哲学对社会学的影响与启示
- 话语实践——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新方法(2)
- 财政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的浅议
- 财政法基本原则的浅议
- 给中国文化的心脏下一个哲学诊断
- 税法司法化的现代性进路浅议
- 哲学与思想
- 训示、期望与传承——熊牟师徒间的学脉相承
- 电子商务困扰税收管理的浅议
- 东西方的伊斯兰教和其他宗教在当代社会中的境遇
- 对获得性适应遗传的探讨
- 恐龙的食品──桫椤
- 最后灭绝的恐龙
- 恐龙大绝灭──免疫缺陷
- 世界最大的食肉恐龙
- 恐龙的生殖
- 揭开地球奥秘:恐龙,你躲在哪里?
- 怎样能知道恐龙的体重
- 恐龙的灭绝之谜
- 中国最早被命名的恐龙
- 各种恐龙的名称是怎么定的?
- 有科学家称超级大火造成了恐龙的灭绝
- 恐龙传说
- 新西兰科学家找到恐龙突然灭绝的证据
- 人类所知的世界上最大的恐龙筑巢地
- 中国最早装架的恐龙化石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