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之三

《猫》教学设计之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2

《猫》教学设计之三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 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 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 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 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 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猫捉老鼠真有趣
小狗
捉蚱蜢
猫捉老鼠
金鱼
我家的小猪
小白兔
小鸭子
我喜爱的小动物
可爱的小仓鼠
鱼和蝌蚪
我的小狗
流浪的幼猫
小黄狗
明明
关于中国畜牧业市场信息服务的思考
肉牛养殖场牛出败病的防治
中国畜牧业已逾农业总产值三分之一等
配种旺季:提前掌握家畜受精和妊娠小知识
当前中国畜牧业及饲料工业运行形势
肉牛养殖四注意
德国下萨克森州两家养鸡场被迫关闭
山西省扶持牛羊标准化规模养殖
多媒体在《家畜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市场土鸡蛋大多来自养鸡场
如何推进节粮型家畜发展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期刊编辑学分会四届四次理事会会议纪要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举办2012年迎新春团拜会
肉牛养殖思考与展望
家畜繁殖改良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狼牙山五壮士》电教回顾
抓重点词指导朗读──《狼牙山五壮士》教学案例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评课稿
《狼牙山五壮士》朗读教学片断
分清主次,体会细节──《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后记
《狼牙山五壮士》课堂实录
以变序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狼牙山五壮士》教学例谈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实录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点评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引导讨论,突破重点──《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