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猫》教学设计之三

《猫》教学设计之三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12

《猫》教学设计之三

【设计理念】

力求突出课文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作者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以研究性阅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两者的和谐统一。

【设计特色】

引入选择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入研读机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 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揭示课题,让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猫。教师简介作者,让学生初步了解老舍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感受作者语言魅力的积极性。

二、 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1、 学生带着要求自学课文(拼读生字,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义,读通课文,想想课文意)。

2、 流自学情况:课文写出了哪两种猫?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是怎样大猫,又是怎样的小猫?随机形成板书:

(一只)(大)古怪

(一群)(小)淘气

(在初读交流时,引出表现文章主线的板书,并借助这主线,为下面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提供依据。)

三、 理解结构,概括段意。

抓住“大猫古怪”“小猫淘气”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研究:

①课文的分段;②段意的概括;③主要内容的归纳。

(以一条主线所发挥的三大作用,使初读者训练机理清晰、环环相扣,提高了读书效率。)

四、 专题研究,理解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合作形成“研读专题”,即怎样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任选你觉得最生动的一处讲析给大家听。

1、 教师先指导一处以作示范,让学生明白应当怎样讲析。

2、 在此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研读,教师巡视指导,掌握自主研读情况。

3、 小组或同桌合作,最后组织课堂交流;教师随机作点拨、深化和评价。

(教师重点指导一处范例以后,要着重引导学生自读。可以让学生“划”自己最喜欢、感受最深或最能体现作者对猫的喜爱这情的句子,‘圈’出这一句话中最能体现猫的可爱、作者爱猫的关键词,“研读”领悟这些关键词的特别含义,“赏读”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然后,把这个自读过程具体说出来参加交流。这样保证了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去研读课文,有效地锻炼了学生提取、处理信息的能力,从而把反复诵读课文与研究性学习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摆脱了以繁琐提问作情节分析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开拓了阅读教学的新天地。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享有充分的自由,他们可以挑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说。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积极性和自豪感,真正发挥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 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极其普通的小动物。然而,在作者老舍爷爷的笔下却显得那么惹人喜爱。小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正说明了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美好的事物,只要我们热爱生活,用心去感受,就能像老舍爷爷那样——不但能发现美,欣赏美,而且能创造美。

【评点】

阅读的过程是学生对读物按其不同个性、经历重新建构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研究性。本案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以一课一问(一个研读专题)取代了传统的情节分析、烦琐提问这一难以突破的课堂模式,把课堂时空真正还给了学生,以充分展示生命活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提篮春光看妈妈
提篮春光看妈妈
提篮春光看妈妈
大音稀声,大雪无痕
人应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微尘”之光
爱轮回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爱在家中传
提篮春光看妈妈
爱在心口难开
何以报德
爱中生
感恩的心
爱在左,同情在右
某乡镇水利工程年终个人总结
二维溃坝洪水计算方法在洪水风险图编制中的应用
应用Excel GAMMADIST和NORMSINV函数解决工程水文计算问题
作物限额灌溉技术
近20年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
谈谈棉花的配方施肥
Excel在水文频率分析计算中的应用
拖拉机田间作业常见问题的处理
枣树密植栽培技术
怎样选择小型农用水泵
无公害冬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杭埠河流域水资源调查方案设计
Excel 2003在水文预报中的应用
推广棉花膜下滴灌技术
分期平稳自回归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司马光》教学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一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2)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1)
《司马光》教学设计二(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一(2)
《司马光》第二课时教学片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十二
《司马光》片段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十(1)
《司马光》教学设计四(2)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