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2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课前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初读课文,解决疑问
1、带着问题初读课文。
2、汇报交流。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一读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说说我在音乐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2、再读全文,结合课文内容概括“我”发生变化的原因。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的关键词。(平静)
2、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在文中画出来。
课件出示: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⑴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对我产生了什么影响?
再读课文,并画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沮丧──充满了神圣感──沮丧──羞愧、兴奋。)
可以联系上下文体会人物心理。如:
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环境描写,侧面反映人物心理活动。)
②是谁给了我动力,让我的心理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划出描写老教授的语言的词句,读一读。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A、谈谈体会:从老人的几句话中,可以体会到老人的良苦用心,她在消除“我”的心理障碍。
B、练习读好这三句话。
③出示“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受。(老人在默默地鼓励我,在给我信心和继续练琴的勇气)
⑵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从老人平静的眼神中,你品味到了什么?
②找出描写老妇人语言的句子,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感谢、称赞。)
③在老人耐心热情的鼓励下,“我”的技术在不断提高。再读课文,说说老妇人的称赞和鼓励使“我”发生了什么变化?(信心倍增,行动、心理均发生变化。)
⑶第三次“平静地望着我”:
①这次老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的?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引导体会“手指悄悄打着节奏”等隐含的信息。(琴艺长进)
②出示“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为什么说老人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你体会到了什么?
3、教师小结:
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行,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
引读:“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那双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齐读文章最后两句。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
三、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三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2、平静的神态背后,老人在想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描写一段老人当时的心理活动,可选一两处写。
课件出示:
当我沮丧地想离开小树林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每天去小树林拉琴时,她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当我渐渐奏出真正的音乐时,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说……
3、交流所写的内容,简单评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拐弯的路口
- 蚊子是怎样诞生的
- 我的理想
- 妈妈让我感动的一件事
- 税收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 让自己领导自己
- 第一次拔牙
- 仿写《生活是多么广阔》
- 我与琵琶有约会
- 槐花情
- 军队的生活,真让我着迷
- 水精灵
- 学会生存
- 爸爸
- 我和姥姥的对话
- 浅谈民事审判监督程序之重构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对我国刑事证据收集规则的反思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内生与延续:近代中国乡村高利贷习俗的重新解读(上)
- 滋味说探源
- 孤独·疏离·悬置
- 对民事审判监督程序改革之我见法律法学研究论文(1)论文
- 试析艺术民族性与世界性详细内容
- 中国文论传统及其现代命运
- 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灵知派经书》与隐微的教诲
- “反思十七年”与中国戏剧的当代发展详细内容
- 民俗旅游的文化政治详细内容
- 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概览详细内容
- 元杂剧的“宾白”与“表白”
- 每一个中国人骨子里都有专制思想
- 《文言文两则》(A、B案)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4
- 《唯一的听众》情景剧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5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3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读后感
- 《桃花心木》(A、B案)
- 《为人民服务》(A、B案)
- 《唯一的听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唯一的听众》教学建议
- 《汤姆·索亚历险记》(A、B案)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1
- 《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2
- 《唯一的听众》课文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