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2-18
《夜莺的歌声》重点问题解析
1、简介卫国战争: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以斯大林为首的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开始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新的阶段。卫国战争初期,德国利用暂时有利的因素,占领了苏联不少地方。后来,苏联军队经过在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大会战,歼灭了德军主力,根本扭转了战局,转入反攻。1944年,苏军发起总反攻,全部收复被德军占领的土地。1946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夜莺的歌声》讲的就是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
2、理清文章的条理: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
先写事情的起因:德国兵发现了学夜莺叫的孩子,并让他给带路;接着写孩子边学鸟叫边把德国兵带进茂密的树林里;再写游击队员从“小夜莺”的歌声里了解到敌情,并做好了战斗准备;最后写事情的高潮和结果:游击队歼灭了德国鬼子,“小夜莺”又开始执行新的任务。
3、“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谁?他为什么坐在河岸边削东西?
这个孩子是“小夜莺”,经常配合游击队歼灭德国兵。他坐在河边削东西,是为了找机会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
4、“小夜莺”诱敌:
⑴德国鬼子是怎样发现小男孩的:“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引起了敌人的注意,德国兵以为真是夜莺在叫,才“开始注视周围的灌木丛和挂在道旁的白桦树枝。”由寻找唱歌的夜莺而发现了小男孩。并且知道了夜莺的叫声是从孩子的嘴里发出来的。
⑵一路上小男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一路上小男孩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一来可以麻痹敌人,同时这样做,为他后来用鸟叫向游击队报告敌情不会引起敌人的怀疑。
⑶游击队潜伏在哪里?“树林深处,有几个游击队员埋伏在那里”。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小男孩与游击队保持着经常的联系,是他把敌人引到游击队的伏击圈。
⑷巧妙的联络:小男孩用鸟的叫声向游击队报告敌情,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有多少鬼子,用杜鹃叫声报告有几挺机枪。这些都是小男孩与游击队事前约定好的,所以联络既准确,又不容易被敌人发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班有“五侠”
- 镜子里的我
- “刘翔的老妈”,你慢点吧
- 我长大了
- 寒风中,一朵绽放的雪莲
- 我真的很棒
- 我的自画像
- 大嘴巴哥哥
- 我的乒乓球老爸
- 我的好朋友“卢铭”
- 同桌的“他”
- 如此追星
- 枫叶赞
- 我
- 我印象最深的人
- 基于安徽旅游经济发展的制度探讨(1)论文
- 对我国物权立法的若干新思考
- 厦门货运代理企业发展研究(1)论文
- 工伤保险待遇与民事损害赔偿适用关系解析
- 物权救济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
- 共同危险行为若干问题研究
- 山地丘陵区“三农”问题对策分析(1)论文
- 论经济全球化给昆明带来的机遇与挑战(1)论文
- 辽宁县域经济发展探讨(1)论文
- 北部湾经济区港口整合与广西贸易结构优化研究(1)论文
- “无需意思表示之法律行为”学说评价
- 南阳旅游资源开发构想(1)论文
- 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创新探讨(1)论文
- 浅议“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之存在
- 完善我国的民法理论体系离不开物权行为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五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之一
- 抓“只好”教《晏子使楚》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三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二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二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之二
- 《晏子使楚》A、B案
- 《儿童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一
- 谈《晏子使楚》的教学要点
-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之三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一
- 《杨氏之子》A、B案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八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之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