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7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分”以及语言创造性

○专题研究

编者按:学术界一般的认识是,语言哲学起源于德语文化区,兴盛于英语国家,分析是其基本研究方法,通过语言分析来揭示世界是其学科目的。其实,这种理解太狭隘了。语言哲学应该是以语言为对象,以分析和解释为方法,以揭示人和人的世界为目的的科学。此处,十分重要的是,通过语言分析和解释能够揭示的应该并且只能是人及人的世界。通过叶起昌先生的文章《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分”以及语言创造性——海德格尔与索绪尔的对话》,您可以进一步体会上述语言哲学观的理据性。

提 要:本文指出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下述异同点: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两者的差别仅在于不同的论证角度;在语言的二重性思考方面,两者具有相似的分类体系,且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观继承和发展了三H理论;索绪尔的差别系统缺乏海德格尔“区-分”中的一分为二与合二为一的统一层面;在论述语言的创造性方面,索绪尔未考虑组合和聚合关系两者何者为先的问题,而海德格尔强调“诗意的栖居”乃是语言创造性的真谛。两者争论的焦点可归结为,语言研究是提供关于语言的知识还是在语言中取得一种经验。同时,本文还指出这种对话能够带来的必要与有益的反思。

关键词:二重性;差别;区-分;世界;诗意栖居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the Duality of Language,

the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ce and Dif-ference, and the Creativity of Language

— A Dialogue between HEidegger and Saussure

Ye Qi-chang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following different and similar aspects between Saussure’s and Heidegger’s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In terms of the relation of thought and language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Saussure and Heidegger appears only in their perspectives. Upon the duality of language, they possess the parallel classifications and Heidegger’s conception of language originated from The Hamann-Herder-Humbodt tradition. In contrast to Heidegger’s conception of dif-ference, Saussure’s system of differencelacks the unity of both the division of one sign into the signifier and signified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into one. Saussure fails in accounting for the priority of the associative relation over the syntagmatic one while Heidegger emphasizes “poetic dwelling”. The above differences lead to the fundamental gap between Saussure and Heidegger concerning the question whether the study of language is to provide the knowledge about language or to dwell in the house of Being. The paper also marks out the necessary reflections brought about by this dialogue.

Key words:duality; difference; dif-ference; world; poetic dwelling

1 引言

海德格尔认为,当代语言学理论众多,成绩卓著,但这些理论却未能触及语言的本质而仅仅只是关于语言现象的某个特征。论证这种观点正确与否的便捷途径莫过于将海德格尔的语言哲学和索绪尔的语言观进行比较,倾听其对话,追寻其异同点和运思轨迹。两者能够相提并论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作为一门新兴人文科学奠基者的索绪尔不可能不具备深刻的思想,而海德格尔恰恰是试图以哲学语言观替代传统认识论的开创者;所有的思想必须拥有二项对立,索绪尔与海德格尔两者的思维模式正是整体性引领下的二分建构;两者对话平台则建立在他们都把语言视为系统或网络体系的基础上。本文关涉的主题限制在下述4个方面: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的思考、“差别”与“区-分”概念对比和语言创造性问题。

2 思想与语言

海德格尔(Heidegger 1975:192)反对将说话等同于发声和听觉器官的活动。他指出,以观念与发声器官的关系取代思想与语言的关系,仅仅是将“上手的东西”(ready to hand)还原为“现成在手的东西”(present at hand)。然而,现成在手的东西只能以与上手的东西的先在关系为前提才是可接近的。“现成在手的东西”要是不在“用具整体性”(equipmental totality)中就不成其为“现成在手的东西”,如钢笔只有在与墨汁、纸张、书桌等相关联的情况下,才成其为“笔”,从而拥有自身的位置。工具的可用性早已预设了它可以为之的某种东西:钢笔是用来书写的工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1979/1985: 263-264)批评当代语言学研究只谈“现成在手的东西”,不谈“上手的东西”。而语言仅有作为“此在”(Dasein)存在的可能性才是可理解的。“此在”指人的存在被筹划在一个动态和能被显示的视界或开放性中,人的本质就是朝着这种开放性。因而思想与语言同属“存在”,“语言是存在之家”,思必然是存在之思。

2010年 叶起昌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分”以及语言创造性 第3期

“大地”(后来也称为“物”)与“世界”指艺术作品的两个基本特征:艺术作品开启的世界的现实性和锁闭的大地的物性(HEidegger 1993:173),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形成“争执”。争执表现艺术,艺术是真理的到来和生发。但真理的到来和生发要求空间或处所,即“澄明之境”。便于比较,这里需要将艺术作品也视为符号,语言学在索绪尔眼里不正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吗?

通过重新阐释Logos(言语、说话、理性或思维)和althEIa(显示、解蔽)等古希腊语词,海德格尔认为,尽管语言、理性、上帝、思想等指不同的事物,但应该视为同一回事且位于同一层面,因为它们共同的本质都在于让存在,并且要求相同的认识论。思想与语言并不构成一前一后的关系,思想不可能没有语言,思想仅能通过语言;语言也不在思想之前,语言是通过思想的,两者具有相同的始源和本质。

上述表明,索绪尔与海德格尔在思想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观点相似,但索绪尔不是从追溯Logos的原初含义入手,而是以“语言”概念替代Logos,从而论证言语与理性同属于语言。

3 语言的二重性思考

索绪尔的“形式”和“实质”两概念在随后的论述中分别称为“语言”和“言语”。该二分对子由原来的“语言(能力)”(Langage)/“语言”(langue)/“言语”(parole)三分对子削减而来。

“语言(能力)”指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与人的发音器官紧密相关,是人拥有发声说话的能力(la faculté du langage)。如果没有被赋予来自外界的、社会属性的和具体的“语言”,个体和抽象的语言(能力)便无法实现。“语言”完全独立于个体,它并非个体的创造,因而语言预设了“集体性”(collectivity)(Saussure 1993:8)。“言语”则属言说的实践层面,是个体的说话行为(CLG 13)。

对应于上述划分,海德格尔区分了“语言”(Sprache)和“话语”(Sprechen或Rede)。不过,海德格尔认为,在语言和话语之上,还有一种更抽象、更实在、更本真的“道说”(die Sage)。何为“道说”?“道说”一词由“die Zeige”(指示、显示)而来。道说通过“显示”而“说”,道说是“显示、让显现、让看和听”(Heidegger 1993:408-409)。 相比之下,在上述两种思维模式中可以对等的概念只有“言语”与“话语”。但遗憾的是索绪尔的理论没有顾及“言语”,而海德格尔则详细地论述了话语(叶起昌 2007a)。

两者谈到的“语言”在诸多方面是不一致的,这在以下的阐释中将得到进一步说明。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索绪尔断然拒绝语言起源问题意味着他的理论不再涉及语言的本质,因为从哲学上追问语言的起源问题就是探讨语言的本质。与索绪尔相反,海德格尔认为,不是人拥有语言,而是“语词”(海德格尔在后期著作中常以“语词”称呼“语言”)拥有人(叶起昌 2008),语言的本质就是语言自身,不是人的能力所能企及的。要走向语言的本质就必须“把作为语言(即道说)的语言(即语言本质)带向语言(即有声表达的语词)”(Heidegger 1993:418)。因而人充当着语言与真理的承载者和守护者。

4 “差别”与“区-分”

作为网络体系(Language grid)的语言模式要是建立在单维度的语言变项之上就不成其为网络,因为网络要求至少两个以上的变项。于是,索绪尔将语言符号一分为二: 能指与所指, 从单一维度中创造出两个维度。语言能够被看作是一个“差别”(difference)系统正是建立在此之上。

能指与所指两变项形成语言网络。网络由不同的符号构成,任何符号均拥有能指(声音-图像)与所指(概念)两个要素。在系统中,能指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重要在于它创造“价值”,正是“价值”才生成语言的差别系统,在语言中仅有“差别”。差别概念的重要性在于,语词重要的不仅仅是声音而是能使某一语词区别于所有其他语词的语音差别,因为差别表达意义。语言系统依赖于差别概念,某一语言单位在系统内之所以拥有价值在于它不是系统内的其他单位。

控制符号的规则有二:“任意性”和“线性”。

能指与所指沿着各自的轴线分别居于任意但又特殊的位置。“任意性”说明,在语言里当所指和能指分开来考虑时,“只有没有积极要素的差别”(CLG:120),符号仅是它周边的其他符号所不是的东西。从这个视角来看,语言没有中心与边缘之分。

而从符号的整体去考察,“线性”则表示语言秩序里积极的因素(CLG:120),因为通过特定位置,每个能指或所指获得了与其他能指与所指相区别的否定差异,并体现为价值。特定能指与特定所指的结合在语言网络中不妨理解为“节点”。节点之所以是激活的,原因在于语言为说这门语言的人提供了这个节点或符号,即该节点在他们的语言中可作为一个语词来接受。这种配对是任意的,且建立在传统之上,传统决定哪个节点是激活或不可激活的。

在海德格尔的理论中,语言可视为先行被规定了领域的“关系网络”(Heidegger 1993:398)。为阐释该网络,海德格尔应用不同的术语,但含义却大致相同,如争执、分裂(rift)、草图(Abriss)、剖面图(Aufriss)、轮廓(Umriss)、平面图(Grundriss)等。在这个网络中运作着“区-分”(Unter-Schied: dif-ference)。

那么,什么是“区-分”? 无疑,索绪尔的任意性和线性,积极与消极等术语在海德格尔的论述中不可能有对等成分,仅余二分的思维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也不再是传统主客体认识论。但这并不意味着海德格尔的理论没有相关的论述,而是说海德格尔用不同的概念并且从本体论现象学的角度来阐释相同的语言现象。

亲密性也不是常理意义上的亲密无间,恰恰相反,区-分就指物与世界两者的“中间”(Mitte): 物与世界的对立统一由区-分来决定。区-分保持物与世界合二为一,因为物与世界向着并通过这个“中间”才相互贯通一体;同时区-分又将物与世界一分为二,因为唯有分离者才有亲密性可言。区-分实现物与世界的分与合的并存统一。

物与世界又具有什么样的本质呢?海德格尔回答:物物化,世界世界化。

海德格尔(1975:174)考证,古德语词“物”(thing或dinc)原义为“聚集”。在此聚集中,物成其本质,就是物物化(Das Ding dingt)。在“物物化”中,“物”是其所是地存在着,从而“物实现世界”。“世界”在他随后的论述中更具体地体现为“天、地、人、神”四重性。

“物化之际,物居留统一的四方,即大地、天空、诸神与终有一死者,让它们居留于在它们的从自身而来的统一的四重整体的统一性中”(Heidegger 1975:179)。四方中的每一方都以自己的方式映衬着其余三方的现身本质,在这种映衬中,“世界世界化了”,即“世界赐予物”。

在海德格尔的阐释中,物与世界拥有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的统一;而在索绪尔的论述中,能指与所指不是一分为二就是合二为一,缺乏这二者的统一层面。

“物物化”和“世界世界化”诠释了道说本身的运作和展开。海德格尔所指的语言是一种前科学、前逻辑的语言,只有追溯到这个基础层面,才有可能道说物和世界。在他看来,作为派生自上述语言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和科学的语言,无疑也包括索绪尔的理论,是“说”不出这种“存在”的,因为后者处在以人为中心的主客体认识论模式之中。

5 语言创造性问题

每个个体不能随意激活或钝化(deactivate)本族语网络中的节点。说话者如果仅能通过听其他人之说来体验与说语言,那么,这种说充其量只是重复别人所说。要是情况果真如此,作为符号的新语词又是如何进入语言的,新概念又是如何产生的?索绪尔与海德格尔无法回避这个问题。

在索绪尔的模式中,特定的能指和所指能够组成符号进入语言体系依靠两种结合方式:组合和聚合关系;前者为新语词提供不同的位置,后者为各种新隐喻的产生创造空间。语词从原先的名词位置转换到动词位置则是组合关系的典型事例之一,如We greyhounded to Toronto(我们搭乘Greyhound巴士抵达多伦多。)(Greyhound作为名词指北美最大的长途汽车公司)。而聚合关系可以突破前者的线性制约,甚至不必拘泥于原有的分类体系,如以“蛇”指“人”。这两种结合方式“都会导致所指和能指关系的转移”(CLG:75)。索绪尔并没有指出组合和聚合关系两者之间的关系。语言学领域对隐喻的研究多少证实了语言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因而聚合关系构成组合关系的基础。海德格尔也持这种观点。

海德格尔又是如何论证语言的创造性呢?作为“存在之家”的语言允许人创造性地存在吗? “终有一死的人(mortals)从区-分而来被召唤入区-分之中,他们的说话方式乃是回应”(Heidegger 1975:209)。“人从区-分而来”实际上等同于“生之阵痛”(the pain of birth),它形象地抽绘了婴儿与母体的分裂过程。“被召唤入区-分之中”就是被召唤入“生之区-分”(dif-ference of birth)。上述过程无疑可看作是符号化过程(semiosis)或海德格尔意义上的“澄明”,也就是将符号分裂为能指与所指的过程,并伴随着两者结合为新符号的可能性。

那“召唤”又意味着什么? 如果从索绪尔的组合和聚合关系来看,这里的“诗意的栖居”无疑涵盖了两者,并且聚合关系先于组合关系。

6 结束语

在语言哲学观上,索绪尔通常被认为属于“心灵主义”(mentalism)(Harris 2003:155)。以主体性哲学为基础的心灵主义认为,物理的或身体的东西可以用心智的东西来解释,并且后者在真正的意义上存在。依此并对19世纪语言学成果进行综合和反思的基础上,索绪尔创立了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信条:作为结构的语言先于说这门语言的个体,个体在一种共同文化中被培养成说这种先在语言。

海德格尔并不反对上述信条。作为反理性主义者,他认为心灵主义的思维模式必须以本体论的“此在”为基础。语言是世界解蔽,“存在”通过语言与我们说话,所以语言的首要本质是“存在”的语词,坚持意义决定指称的整体论。

根据上述对话,本文认为,以海德格尔的话来说,索绪尔的理论一方面可理解为是语言学理论自身的一种“区-分”,即它是历史和比较语言学的转换和扩张。语言学从这个一分为二的断裂中收获了更多的“一分为二”,更多的“元语言学”制作,如叶列姆斯列夫和乔姆斯基。另一方面,这类研究成果丰硕,分支众多,进入其中如同步入可肆意挑选工具的工具房,而不像是“在语言中真的有人的此在的本真居所”。

同样,海德格尔自身的理论也可视为哲学领域中的一种“区-分”,它是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一分为二,随后则是更多的“分裂”:伽达默尔、德里达、布迪厄、哈贝马斯等。

由此带来进一步的反思。以索绪尔为发端的当代语言学和以海德格尔为起始的后现代哲学之间的对话无疑还构成一种“区-分”。这种对话不管是对理解和应用语言学理论还是领悟和贯通哲学思辨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为相关的研究找到立足点或“归属”,而且也启发人们思考语言的本质在当代语言学研究中应该占据什么位置。要使两者之间的对话成功,就必须超越“实用性”、“可操作性”、“规范化”等主观上的尺度,否则,就不存在对话了。

注释

①CLG指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见“参考文献”。

②索绪尔在这点上显然受巴黎语言学传统的影响。巴黎语言学会在1865年成立之际就在章程第二款中明确规定不接受任何研究语言起源和与创建普世语言相关的论文(Lock & Peters.eds.1996.)。索绪尔本人于1876年加入该学会(卡勒,1976/1989:161)。

参考文献

卡勒,索绪尔[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76/1989.

叶起昌. “话语”概念的海德格尔式阐释 [J]. 外国语,2007a(3).

叶起昌. 重思真理、时间和话语——海德格尔语言观解读[J]. 外语学刊, 2007b(5).

叶起昌. “人拥有语言”与“语词拥有人”之比较[J].外语学刊, 2008(2).

Harris, Roy.Saussure and his Interpreters (2nd Edition) [M].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03.

HEidegger, Martin. On the Way to Language [C]. Tr. by Peter D. Hertz.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1.

HEIdegger, Martin.History of the Concept of Time [M]. Tr. by Theodore Kisiel.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79 / 1985. Heidegger, Martin. Poetry, Language, Thought [C]. Tr. by Albert Hofstadter.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1975.

Heidegger, Martin.Pathmarks [C]. Ed. by Willima McNeill. Cambridge, UK: CUP., 1998. Heidegger, Martin. Being and Time [M]. Tr. by Joan Stambaugh.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27 / 1996.

Humboldt, W. v. On Language: The diversity of human language-stru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development of mankind [M]. Tr. by Peter Heath. Cambridge, Cambridgeshire / New York: CUP., 1988.

Lafont, Cristina.The Linguistic Turn in Hermeneutic Philosophy [M]. Tr. by Jose Medina. Cambridge, Masachusetts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9.

Lafont, Cristina. Heidegger, Language, and World-disclosure [M]. Tr. by Graham Harman. Cambridge, UK:CUP., 2000.

Lock, Andrew & Charles R. Peters (eds.).Handbook of Human Symbolic Evolution[C].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Robins, R.H. A Short History of Linguistics (Fourth Edition) [M]. Essex: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7.

Saussure, de Ferdinand. 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 [M]. Ed. by Charles Bally and Albert Sechehaye. In collaboration with Albert Riedlinger. Tr.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notes by Wade Baskin. New York / Toronto / Lond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55.

Saussure, de Ferdinand. Saussure’s Third Course of Lectures on General Linguistics (1910-1911) [M]. French text edited by Eisuke Komatsu, English translation by Roy Harris. Oxford / New York / Seoul / Tokyo: Pergmon Press, 1993.

Taylor, Charles.Philosophy and the Human Sciences [M]. Cambridge: CUP., 1985.

收稿日期:2009-06-10【责任编辑 李洪儒】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哥哥
买陀螺
我能背会
快乐的“五一”
我给小队起个名
骄傲的大树
狭路相逢,勇者胜—《海底两万里》读后感
我的妈妈
我最喜欢的水果
我的家乡
生态文明环保行动
数学中的一家子
我们班的“怕痒大王”
家乡赞
我的动物朋友——小金鱼
教育局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安排意见
小学赛课活动方案
2010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教研组具体活动计划
六一活动策划提案
书画协会书法艺术创作大赛活动方案
“颂改革、话巨变、谋发展、创和谐”读书征文活动方案
“解放思想我争先,科学发展我参与”主题团日活动方案
运输管理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
中学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
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方案
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方案
开展“青年文明号示范月”活动方案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方案
百岁老人庆典活动计划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方案
论当代西方国际法的走向国际法论文(1)
对正常价值确定方法的思考_国际法论文(1)
论国际信用证交易中准据法的确定国际法论文(1)
晚近国际商事合同法统一化的发展
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更优权利条款”
试论我国实施WTO协议的几个主要问题国际法论文(1)
美国贸易法“301条款“的法律审视国际法论文(1)
WTO规则与我国反倾销法的完善国际法论文(1)
论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2]国际法论文(1)
论FOB合同下承运人签发提单的义务国际法论文(1)
论在我国建立国际私法判例制度的构想国际法论文(1)
论信用证交易中严格相符的条件国际法论文(1)
论版权管理电子信息的立法保护_国际法论文(1)
对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几点思考国际法论文(1)
论日美防卫合作的危险趋势国际法论文(1)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2第一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7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3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4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1第二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建议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2第二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8第三课时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4
《走遍天下书为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5
《走遍天下书为侣》教学设计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