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研究

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研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7

语文创新教育的几个突破口研究

摘 要: 新世纪的教育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语文教育定位在创新上面,即培养下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本文提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应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上突破,应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突破,应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突破,应在课堂教学手段上突破,应在教材的处理上突破,应在问题的设计上突破,应在作文训练方式上突破。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江泽民同志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镕基同志说:“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这就是说,新世纪的教育的灵魂乃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它为我们今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我们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创造性人才指明了方向。很显然,这也是要求我们自觉地把语文教育定位在创新上面,即培养下一代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语文是各门学科的基础学科,坚持在教学实践中实施创新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突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能力呢?

一、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上突破

创新意识是学生进行创新学习的起点。它主要是指学生在读写听说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新需要等因素构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通过创新教育,对任何一篇课文、一次作文、一项活动都产生极大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持续的,可以发展的;在任何一次课或一次活动中都有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欲望是不可遏止的,对任何一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到表达方式还是从结构到语言技巧,都敢于怀疑,敢于挑战,不盲目附和;对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有独立思考的习惯,有超越别人的愿望。总之,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要使学生渴望创新,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参与创新。

二、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课堂教学结构上突破

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处于中心地位、支配地位。从整个教学的过程来看,课堂教学的组织、调控、反馈、小结,基本按照教师既定方案实施,离开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进程很难推动;从信息来源来看,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形成一条“教学—教师—学生”狭窄的信息渠道,学生既缺乏信息的采集机会,又不能离开与教师的主动交流;从评价的标准看,也是以教师(或教参)的观点作为衡量尺度,学生有不同观点,也只能统一于“标准答案”之内。因此学生在这种课堂里,很难成为起支配作用的主体,也就不可能有主动发展的机会。要使学生真正起主体作用,就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抓住培养创造力的支撑点——以学生为主体,多角度设置问题,多方法调动学生,激发创造活力,以达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要善于设疑、析疑、解疑,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主动化,且能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借助问答的各种方式,完成各种认识性和创造性作业。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提供若干资料或辅助性条件,由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老师的帮助下自己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学生表现出的创新意识或完成的具有一定创造力的学习成果,诸如独特的问题解决方式,对老问题的新见解,与众不同的逻辑思维或观点,等等,都要予以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语文课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在课堂中养成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习惯,便会不由自主地从其他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力图发现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三、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课堂教学方法上突破

传统的语文教学,大多是老师领着学生,顺着教参提供的思路一步一步往前走。这样千篇一律,势必窒息学生的创新能力。以阅读为例,分段只有一个标准,中心只有一种表达方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课堂上只有一个声音——教参的观点,学生丧失了发言权,变成了“留声机”。中学生的思维最活跃,想象力最丰富,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进行一些改变和创新,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养成对问题、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既要“学会”又要“会学”。还要求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素质和条件,从而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地思考,从而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例如《曹刿论战》一文详写的是战前进见与战后分析,而对战争过程只是简略交代了一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扩展出这次以弱胜强的交战经过,并着重突出曹刿的远谋形象。又如在教《故宫博物院》、《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这类以建筑物为对象的说明文时,教师可在反复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根据说明顺序,扣住空间方位,想象建筑物的结构、规模、形状、布局等,然后把作者用文字描绘的“图形”,用几何线条绘制出来。这样,学生能完成两次思维、两次创造的学习过程,体会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学的高明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课堂教学手段上突破

传统的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教学格局,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并终将被现代教学技术取代。现代教学手段能使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在教学中有着强大优势,它以高速度、大容量的传递方式传递信息,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发挥他们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将教学内容替换为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图表模型、幻灯图片、录音录像、电脑模拟等,使教学内容易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同时还要注意恰当运用表情、手势、眼神、姿态和语调等非语言表达手段,使教学信息通过多种形式诉诸学生各种感官,增强教学效果。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我的叔叔于勒》,讲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每逢星期天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去散步,翘首企盼于勒回家的情景时,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荧屏上显示一幅《海边栈桥盼亲人》的动人画面,深情地叙说:“大海一片蔚蓝,海面上归帆点点,又一艘海轮泊岸了,而船上却全然没有于勒的影子,菲利普思绪万千,他凝神地望着远方,心中在热切地呼唤,弟弟呀弟弟,你在哪里呀你在哪里?我们需要你,我们需要你!”“他们究竟需要什么呢?”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身份展开了合情合理的联想,菲利普夫妇需要一栋豪华的别墅;两个姐姐需要漂亮的衣服和高贵的首饰;若瑟夫要的是巧克力、麦当劳、肯德基……活跃的课堂气氛拨动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琴弦,有效地推动了课堂教学的进展。更为有趣的是,教师借助一幅《于勒叔叔发财回来了》的漫画,启发学生进行超越时空的联想:“站在眼前的是一位腆着一个大肚子,腰缠万贯的于勒,此时的菲利普一家在语言、表情和动作上又有什么不同呢?”尤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进行了绝妙而又幽默风趣的即兴表演,真实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既能使学生的思想情操获得审美愉悦,又能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表达和创造性表演能力得到有效的展示。

五、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教材的处理上突破

1.对教材的处理要创新。要突出文章的主要信息,使学生对课文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这有利于学生去开掘,去创新。例如《孔乙己》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说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造成的,很片面。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的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生存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这样处理教材,不仅可以为学生理解课文找寻一种变势,而且有利于学生重组课文信息,创造性地理解课文。

2.对教材的开掘角度要创新。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勤勤恳恳地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而且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这么默默奉献着,即使千百年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这样多角度开掘课文,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必将大有裨益。

六、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问题的设计上突破

要注意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度,设问要“有效”,即设问要力求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创新。

1.设计争辩性问题。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我让学生针对“到底谁是骗子”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有人说织工是骗子,有人说大臣是骗子,有人说皇帝是骗子。到底谁的意见更正确?这样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2.设计想象性问题。如教《天上的街市》,我抓住诗歌内容让学生想象街市是什么样子,街市上到底陈列了些什么“珍奇”的物品。学生的想象结果有“五彩衣”、“水晶鞋”、“治疗顽症的良药”……一个个想象性问题,启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起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3.设计求异性问题。如学习课文《小麻雀》时,我阐明了这样的观点:麻雀最终将要死了,死的原因是没有抗争精神。然而有的学生却沉着地亮出了异议,文中结尾没有直接说小麻雀死了,而是“用它的黑眼睛瞟了我一眼”,“似乎更明白点什么了”,其中“瞟”证明它还有希望活着,“似乎更明白点什么了”说明小麻雀有抗争的意识。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且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设计比较性问题。例如我在上《爱莲说》时,采用比较式提问:自然界中的牡丹、菊花、莲花各有什么突出的特征?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惯例,爱牡丹、爱菊花、爱莲花的人各自有怎样的生活态度?对这个问题学生既要结合课文找根据,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去验证,这样学生求异思维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

5.设计发散性思维的问题。如一位教师教《死海不死》时,为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死海既然对人类有用处,让它干涸了未免太可惜,同学们能否想想办法挽救死海?同学们纷纷发言,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建设热能发电站以消耗日光,有的说植树造林营造局部小气候,有的说开掘河道让注入量大于蒸发量,有些提出用改变死海的形状减少蒸发,更有奇特的想法是将南极的冰块运往死海……这些丰富的思维结晶,也许有的悖于常理,但谁又能指责学生的异想天开呢?因为教师本不在寻求一种什么挽救死海的良策,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地、没有任何负担地参与思维的过程,这才是教师设计这个问题的终极目的。

七、让学生学会创新,应在作文训练方式上突破

世界需要创造,未来需要创造,假如学生进入社会之后缺乏创新意识,不具备创造素质,那么想推动社会是不可能的,甚至连立足社会都困难。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作文教学正是最能引发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训练方式,因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作文教学中就显得至关重要。那么它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挥想象,驰骋万里。想象,一是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人或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借助它可以再现过去或者展示未来,可以带领读者领略遥远地方的景象,也可以让读者欣赏前所未见的事物。人失去了想象,就如同鸟儿失去翅膀一样,再也无法在蓝天上自由翱翔。同样,作文一旦失去想象,也会黯然失色,缺乏生机,看不到创新的光芒。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可以结合课本内容,进行再造形象,如改写、续写、扩写等。如教《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和《我的叔叔于勒》等这类课文时,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给作品写续篇,学生往往能够进行大胆想象和夸张,创造性地设计出许多幽默的人物对话,安排出许多曲折离奇的情节,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构思出许多寓意深刻的精彩结尾,着实令人耳目一新。二是运用形象思维,进行创造形象。如一位教师在一节作文课上,写下《○的断想》标题,问学生:“○像什么?”学生面露惊讶之色,无法回答,教师启发道:“比如说它像句号、太阳、月亮……”于是就有学生回答:“像圆圈、像鸡蛋、像卵石、像面包、像救生圈……”老师进一步启发道:“如能说得有文采、有诗意就更好了。比如:○,它是一片空白,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它是一块处女地,需要我们去开垦、耕种。”大家便七嘴八舌:“○是一面镜子,让你认识自己;是战鼓,催人奋进;是太阳,浑身散发着光和热;是月亮……”同学们讨论十分活跃,创新思维充满了整个课堂。

当然,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它必须注意因果、种属、类似、相反等逻辑关系,推理要符合现实生活,决不能随意偏离现实,歪曲生活。

2.求异创新,大胆设想。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本质特征,是创造活动中的主要思维形式。它可以对被人们认为完美无缺的定论持怀疑态度,提出新的观点,如“开卷未必有益”“弄斧须到班门”“移山不如搬家”“不知足常乐”等论题的提出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也可以打破习惯思维的程序,从实际出发,翻出新意。有位教师出了一道作文题《雪》,全班大多数学生立意赞美:赞美雪的洁白无暇、大公无私、一尘不染,进而联系到老一辈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可有一位同学不同凡响,立意贬斥雪,他鞭挞雪虚伪懦弱——以其洁白的外衣来掩盖世间的污秽,见不得阳光;痛斥了雪的残酷无情——雪压青松,万木萧条;揭露了雪的张牙舞爪——借助风势,耀武扬威。最后写自己不怕风雪严寒、刻苦学习的坚强意志。这位学生立意新颖,独辟蹊径,富于创新。

3.利用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发散思维是指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多种的甚至是奇异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它主要在揭示同一事物本质的各种现象之间的差异,或从不同的方向揭示事物发展的多种原因和结果。在作文的审题、构思中,运用发散思维,能开拓思维,突破单一的模式,充满着创新的意识。比如以中国女足在世界杯赛上的表现和成绩为材料写议论文,可以从纵向立意,谈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终能成功的道理;也可以从反向来跟屡战屡败的中国男足比较,谈巾帼之所以胜须眉,关键在于不骄不躁不奢不馁;还可以从横向来与美国女足的取胜比较,谈成功除了实力之外,天时、地利等条件也是重要的因素,或者谈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如果能运用发散思维,思路显然会更加开阔,从中可以挑选最可以发挥、最有把握写好的一种,这对作文的成功是大有裨益的。

事物往往是具有多面性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让学生在作文中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从横向、纵向或者反向、侧向去思考问题,这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尺水可以兴波,三尺讲台就是创新天地。只要语文教师注意以上各方面的问题,我想创新教育将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和一个模糊的口号。

参考文献: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上海教育出版社.

[3]钱贵晴.创新教育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拍手歌
做早操
新来的班主任
古诗考试
我考试得了100分
小鸡害羞了
珠江夜游
游戏
家乡的葡萄
吃“糊司令小笼”
香蕉皮
喜猪
假如
小猫捉鱼
我考爸妈脑筋急转弯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方案
学校党支部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方案
全区小学教师培训方案
小学教师周期岗位培训方案
企业员工职前培训方案
小学教师培训方案
新任班主任、辅导员集中培训实施方案
中秋国庆商场营销方案
大学生职业培训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学科骨干教师培训方案
校本科研培训方案
小学教师培训方案及培训计划
迎国庆主题教育活动方案
家电数码中秋国庆促销方案
服装销售国庆节推广活动方案
浅议《小企业会计制度》(1)
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1)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内容、目标及原则(1)
刍议合并报表的局限性(1)
也谈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核算(1)
利益相关者理论下的会计政策选择研究(1)
会计数据和信息的标准化与充分利用(1)
中西方宪法思想对我国审计文化的影响(1)
银行会计电算化改革的构想(1)
区域票据交换之现状与发展(1)
构建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会计理论体系(1)
试论会计计量模式的现实选择(1)
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分析的影响(1)
网络时代企业的会计业务流程再造(1)
浅谈如何开展投资效益审计(1)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一分钟》 教学设计2
《欢庆》教学实录
《欢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与反思
《欢庆》教学片断实录
《我选我》教学设计1
《我选我》 教学设计4
《欢庆》教学设计2
《一分钟》教学设计2
《北京》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
《欢庆》课堂实录2
《我们成功了》教学设计
《我选我》 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