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5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论要

" 【摘 要 题】文化建设

【关 键 词】邓小平/经济/文化/人

【 正 文】

文化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重视的“热点”问题,也是80年代以来我国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文化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当然之义和重要目标。邓小平站在新世纪社会发展走向的高度,牢牢把握时代的脉搏,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建设理论。其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是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领会其意蕴,对于我们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的文化建设理论,是以物质文化建设为中心,多元文化和谐协调发展的科学体系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尺度。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或狭义的文化,指称的是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一定地域民族的精神活动的模式化及稳定状态,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件,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因素的影响和文化力量的运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某种意义上说,国家的兴衰还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败。 马克思揭示了历来为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解决衣食住行这些最基本的生活需要,才能从事其他活动。“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P

3

2)思想文化等就是从这个直接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它本质上是对经济、政治的反映。文化的变迁,基础是经济,文化对经济具有绝对的依赖性。因此,一个国家只有把发展经济的内在的铁的逻辑和经济法则的最高权威确立起来,才有可能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的先决条件。从我国经济实践看,物质文化已成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也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否获得坚实的基础和持久的后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把物质文化的建设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力图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和谐协调发展。当然,邓小平并没有把单纯的经济增长看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目的。对社会和人本身来说,经济的发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加强文化建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他明确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P1

1

4)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我们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今天,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可持续发展已取代了以单纯的经济进步或政治变革为核心的单一发展观。经济的政治化、文化化,文化的经济化、政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从一定的意义上说,文化建设还是一个经济问题,如同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文化问题一样,文化实质上就是明天的经济。邓小平正是从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的角度,从经济、政治、文化协调的广阔视野中来思考和处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三者的地位和关系的。如果说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肩负着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形态的使命的话,那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上承载着以时代精神为核心重塑民族精神,再造民族之魂,探索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形态的使命。在邓小平的思维中,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既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不干扰它,又不能超度强化物质文化建设,进而以物质文化建设冲击、代替精神文化建设,造成文化建设的越位,抑制其他文化因素的正常、健康发展。因此,他一再主张,两个文明必须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协调、相互满足。忽视任何一方,现代化建设必将误入歧途。当然,两个文明的相互协调并非是超时空的抽象平均发展,而是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的历史的、动态的协调和均衡发展,,这样邓小平就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建设辩证地统一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下,通过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和他的文化觉解,构建了一个严密完整的文化建设的思想理论体系,为我们指明了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路径。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清除封建主义的文化障碍,防范、抵制西方文化中消极颓废不合国情的成份的影响,构筑起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入侵的真正铜墙铁壁。这是邓小平文化建设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文化包括的范围十分宽泛,凡是人类活动的结果都镂刻着文化的痕迹。文化中既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成份,香花和毒草常常混杂在一起。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就必须比较、鉴别,清除各种腐朽文化的障碍,进行文化的整合、离析与创新,以保证社会主义整体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这是目前文化建设一项最为艰巨的任务。邓小平在这方面有着极为深刻的思想和历史紧迫感。他曾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成功的,彻底的。但是,对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残余的影响这个任务,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以后又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所以没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否则国家和人民还要遭受损失。”肃清封建主义文化影响,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推进改革开放深入进行的一项紧迫任务。封建主义文化并不会随着封建制度的消灭而自行消失,作为有形无形的存在物,它深深潜藏在我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成为人的主体意识的消蚀剂。这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消极因素,如因循守旧、画地为牢的小农意识;任人唯亲,唯上是从,官贵民贱、长官意志、家长制作风等宗法观念;文化领域中的专制主义;对外关系中的闭关锁国、" 夜郎自大等等,已成为严重制约我们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包袱和思想障碍,必须予以坚决清除。如何清除封建主义的文化障碍呢?邓小平反复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明确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和方向,坚持否定的辩证法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封建遗毒的表现进行具体的准确的如实的分析。区分各种不同情况,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作为判别传统文化基因优劣得失的尺度,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批判、继承、整合、离析与创新的统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质上就是一个克服自身缺陷,不断地与非社会主义文化作斗争和削弱它们影响的过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坚决清除封建主义文化障碍,另一方面对西方腐朽没落的文化要保持高度的警惕,要进行坚决批判和抵制。“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P

4

5)他告诫全党,对西方文化的消极影响要保持高度的警觉。听凭“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P3

7

9)他在分析89年那场政治风波的原因时明确指出:“坦率地说,北京不久前发生的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首先是由国际上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思潮煽动起来的。”(P3

3

1)中国的动乱如此,东欧的演变更是如此。我们必须擦亮眼睛,对西方的“和平演变”保持清醒的头脑。

随着冷战的结束、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大潮流来势凶猛。在国际关系的调整过程中,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仅靠武力这一手把西方文明强加于人的作法已很难奏效,利用市场经济进行文化渗透,输出其自由民主思想和价值观念已成为其全球战略选择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随着互联网和卫星传送技术的发展,西方文化的渗透力明显强化,来势汹汹,无孔不入。这对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了严重的挑战。历史的教训和我们的国策决定了我们不能闭关锁国,同时也无法采用“安纱窗、防蚊绳”的办法或采用科技手段进行“过滤”、“剥离”的办法来防范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精神世界的问题只能从人的精神上解决,“心战”必须“心防”。

邓小平主张,防范、削弱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首先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分清“什么是资产阶级思想中需要坚决批判和防止蔓延的东西,什么是经济生活中需要坚决克服和抵制的资本主义倾向。”(P3

3

8)他多次明确告诫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但绝不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和资产自由化倾向,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要坚决抵制和斗争,决不能手软。要坚决制止坏(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进口和流传。而对西方正直、进步的学者、作家、艺术家的创作,要着重介绍。其次要加强制度建设。通过继续制定和完善各种符合社会主义原则的制度和法律来清除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影响。这里根本的前提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也是抵制西方腐朽没落文化侵袭的强有力的武器。再次,要主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正面教育,尤其要对全体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这是我们赢得主动,防范、抵御西方文化入侵和消极影响的重点,也是邓小平最为强调的战略手段。

三、提高国民素质,培育“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落脚点

文化既是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标志人类自身发展的尺度。人类选择和创造某种文化,总是以能否发展“人的能力和社会的潜力”为标准。(P

1)文化建设是要寻找到解决和克服个人与社会、人性与人的社会联合形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途径。因此,文化建设的核心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表现在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上来。文化最主要的功能是“化人”,即影响、塑造人,按照马克思的思想,文化是培养社会的人的一切属性,并且把他作为具有尽可能丰富的属性和联系的人,因而具有尽可能广泛需要的人生产出来——把他作为尽可能完整的和全面的社会产品生产出来。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P3

80)人的问题是贯穿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性问题,人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前提。人的素质、能力、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进程,经济现代化只有最终体现为人的现代化,才不会损害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进步。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说过,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上行为上获得了某种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邓小平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P

8

8)因此,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并坚定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关键是要不断改进和提高国民素质,使之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国内环境,从而能灵活地把握社会发展的新机遇、新趋势。

国民素质的提高主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文化的作用来实现的。文化无时无刻不在濡化、塑造人。由于有了文化人才能够不断地开掘自己的潜能,扩展视野、锤炼意志,不断增强自己的本质力量和主体性。但是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指人对科学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即人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和价值观的建构。这集中体现了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因为科学认识不能脱离价值观导向,脱离价值观导向,科学力量无论怎样强大,也不能解决“人的问题”,相反还会造成“单向度”的“非理性”的人,造成人的精神生活平面化,使人失去“精神家园”。所以,人类不能缺失对意义和价值的把握,对理想和目的的追求。邓小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特别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P

2

8)(后改为有纪律)。“四有”是对公民素质的综合的整体性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人的基本特征。在“四有”中邓小平特别强调理想和纪律。他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P1

1

1)理想是在观念形态上对现实和自我的某种超越,是一种对价值目标的确认和追求。理想使我们的思想一致,纪律巩固这种一致并使之统一行动,从而形成所向无敌的物质力量。文化中的思想道德建设,最终是要用理想和纪律构建起未来的蓝图和经久不衰的追求。

“四有”新人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社会塑造,邓小平认为塑造“四有”新人,一要抓好当班人的教育。干部首先要做到“四有”,尤其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这一点至关重要。二是要抓好接班人的培养。这一条关系到未来我们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政权的性质,因此,一定要从娃娃抓起。三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原则抓好人才的培育工作,这是我们实现现代化的前提。四要注意层次性。也就是说既要注意先进分子的塑造和塑造先进分子,更要致力于社会大众、普通人的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只有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成为“四有”新人,我们社会才能获得持续、稳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底蕴就在于此。

邓小平文化建设理论内涵十分深刻,主旨十分明确,逻辑十分严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是他的文化建设理论的立论基础;坚持批判、建构的统一,是他文化建设思想的中心内容;通过两个文明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他尊重人、重视人、关心人民群众主体性全面提升的根本价值观,这是他的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归。这些光辉思想在新世纪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路明灯,值得我们学习、研究、领会。

【参考文献】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消灭作业怪兽
有趣的实验—纸杯烧水
欢庆
第一次办黑板报
一堂英语课
小花猪是个唱歌小明星
我爱我的老师
门长
我的爸爸
一双高跟鞋
爸爸“欺负”我
小鸟的新家
帽子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打雪仗
学前班教育工作计划
2011年性别比专项治理文案
军训心得作文高中
2011年小学迎六一庆祝活动组织方案
2011年端午节活动策划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实施意见
“五好”党支部创建方案
小学舞蹈队训练计划
学校法制宣教活动指导方案
年度艺术馆工作之计划
中学舞蹈队训练计划
工会工作实施意见
招商引资十二五规划
2011年度脱盲考试计划
城乡基础设施投资指导意见
浅析财务会计中收益增值概念的应用(1)
新旧会计准则与企业无形资产摊销方式的选择(1)
当前政府部门内部审计的现状与思考(1)
会计电算化及其对企业信息化的启示(1)
电算化下企业会计档案管理问题研究(1)
创新思维 拓展领域不断提高预算执行审计水平(1)
试析新会计准则的革新(1)
浅析制度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1)
对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探讨(1)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效益评估与分析(1)
论会计和审计中的重要性原则.(1)
关于企业风险管理审计研究(1)
司法经济鉴证与风险责任评估(1)
新会计准则下公允价值计量的谨慎运用(1)
金融工具国际会计准则解析(1)
《活化石》 教学设计一
《活化石》 教学设计二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6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案)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称赞》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和风筝》教学设计与点评
《农业的变化真大》 教学设计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北京》教学设计5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风娃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一课词语教学片断及赏析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