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6

中国传统文化漫谈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谈谈“什么是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在当今国内外研究者中有不下二百种定义,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文化热”中,有人不无嘲讽地说:“文化是个筐,什么都能装!”其实并非如此,作为19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一门学科——文化学,毕竟给出了一定的规范。

从词源上说,在西方,“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在我国则最早见于《周易》之“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最先将“文化”合为一词而用的是西汉的刘向,他在《说苑》中写道:“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把“文化”与“武威”对举,“文化”的基本涵义便是“文治教化”。

实际上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06年5月22日《北京日报》发表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对文化的看法,许先生认为: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所有成果;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谈文化应该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区别开,但是二者又难以严格地区分。我个人比较赞同这种看法,所以我的观点就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明财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我们今天所谈的文化一般是从狭义的角度来讲的。这就是我们对“文化”的看法。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和理解“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的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足以使每个中国人感到荣耀和自豪,她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所以,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明历史长河的文化积淀,其内容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各个门类,包括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的文化积累,包括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等等。

综上所述,“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我的看法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经过长期酝酿发展形成的,主导国民思想并指导行为方式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是一种哲学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是什么呢?中国社会特点下所建构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从观念形态的文化说,在文化类型上可称为大陆民族的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和宗法制度的文化。所谓大陆民族的文化,区别于海洋民族的文化。现在人们把希腊、罗马、英国、日本等地的文化称为海洋民族文化,其文化心理比较外向,文化系统也处于比较动态和开放的状态。由于中国处于半封闭的内陆地理,又是长期延续的社会,这便是中国文化作为大陆民族文化的独立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所谓农业社会文化,区别于工业社会文化。中国是以农立国的,它铸成了典型而强固的农业社会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所谓宗法制度的文化,区别于中世纪欧亚的等级制度和印度的种姓制度文化。中国社会建立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家族制度之上,这主要是以父亲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这种宗法制度文化,首先是高度注重血缘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求善为目标的道德型文化,与希腊求真为目标的科学型文化大有区别。大家知道,2500年前,我们这个地球上产生了一些伟大的人物以及他们的伟大思想、学说,至今他们的言行还在引领着我们。在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在古印度,有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中东,有以色列的先知;在中国,有老子、孔子等等。而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求“善”;古希腊的文化,主要是求“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她是人文主义或者说人文精神,就是说与希腊、印度的文化相比,中国文化以政治、伦理为中心,不追求自然之所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不追求知识上的功利主义,她不仅不把人与自然对立,而且是“天人合一”思想占主导地位。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反功利,致力于人格的自我实现,贬低物质享受的价值,重义轻利。从道德观上看,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在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是儒、道、佛三家的学说

中国哲学的主体思想与核心智慧,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三教九流”——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共撑中华传统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是儒、道、佛三家。 有一位外国学者开玩笑说:假如中国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一本最有价值的书就可以啦,这本书是什么呢?《道德经》。这种说法也许有点夸张,有点草率,但也不是一点道理也没有,因为《道德经》的确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奇书。这说明老子的道家思想,并不只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很有影响的。当今世界极负盛名的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有70多座标志性的建筑设计杰作,为世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他说:“我时常读老子,我相信他的著作对我建筑想法的影响可能远胜于其他事物。”

1978年,美物理学家麦克·哈特出版了书名叫《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个名人排行榜》,这本书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书中,他把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排在第4位,理由是:“虽然很多人不认为自己是佛教徒,然而他们的思想却深受佛教哲学的影响。”中国佛协原主席赵朴初曾经说过,没有佛教,中国人的嘴只能半开半合,因为汉语里3万5千多个词汇皆来源于佛典的翻译。

南怀瑾先生是当代少数几位精通儒、道、佛三教经典的大师之一,他认为: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粮食店,粮食是天天要吃的;道家则像药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则非去不可,生病就好比变乱时期,要想拨乱反正,就非研究道家不可;佛家像百货店,里面百货杂陈,样样俱全,有钱有时间,就可以去逛逛,逛了买东西也可,不买东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会需要它。

儒家是春秋末年由孔子创立的学术派别,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儒家的特征是宗师孔子,尊奉六经,崇尚礼乐仁义,提倡“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教”,重视伦理道德等。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他的思想言行记载在《论语》这本书中。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在政治上主张礼治和德治,编订和整理了《诗》、《书》、《易》、《礼》、《乐》、《春秋》六种教材,为儒家学派奠定了理论基础。儒家推崇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特别讲抱负。孔子早年家境贫寒,在母亲的抚养下成人,他年轻时曾做过都城里看守仓库和管理奠祀用的牛羊的差事,后转为教学,其门下聚集了众多弟子,形成了最早的儒家学派(儒,是古代对专门为贵族人家相礼的知识分子的称呼,因为孔子早年曾以“相礼”为业,所以后世把以孔子为宗师的学派称为“儒家”)。孔子后来做过鲁国的“司寇”(相当于今天的司法部长),但并不得志,后率一批弟子周游列国,宣传讲学(14年时间到过7个国家),也不得意。据说孔子是在73岁时离世的(他活了73岁,孟子活了84岁,所以民间有“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之说),他的身材很高大(据说有1.91米),但长相不好看,(今山东曲阜的导游有此一说)。他死后,他的思想学说就由他的弟子传承下去,这其中有他的孙子孔汲立下的汗马功劳,传说孔汲曾做过孟子的老师(孔子的儿子叫孔鲤,孔鲤曾对孔子说:你子不如我子。孔鲤又对孔汲说:你父不如我父)。秦代和汉初,儒家曾一度消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罴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学说一跃成为主流意识形态。此后至清末一直占据中国统治思想地位。二千多年来,历代儒者从孔子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又有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之流变。在漫长的历史中,儒家思想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

道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学派,道家之名,始见于汉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称为“道德家”(《汉书·艺文志》称为道家)。老子是公认的道家创始人,其生卒年不详,他应该是今天的河南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退隐前受人之托写下了《老子》一书。传说他退隐之后活了160多岁,老子提倡以“道”为宇宙万物本原的思想,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万物产生于道而又复归于道。道家学说的核心内容是“道”,那么“道”是什么呢?道家的观点认为世界万物都源于“道”,万物运动的规律也是“道”,“道”是世界的本原和普遍法则。道家提出“道法自然”,保持和发扬人原有的朴素的自然本性,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躁进,提出“无为而治”和柔弱胜刚强等策略;向往回复“纯朴”的至德之世。老子所写的《老子》又称《道德经》,只有5千多字,但却十分精辟、简练,通篇都闪耀着思辩的光芒,至今仍有许多警句在流传,如“大象无形”、“上善若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到了战国中期,道家开始分化为老庄之学和黄老之学两大派别。老子之后,庄子是个特别有意思的代表人物,他本人有《庄子》一书流世,据说上半部分是他写的,下半部分是他的弟子整理的。庄子这个人特别追求逍遥自在、超脱飘逸,据说他快快活活地活了83岁。楚国的国王仰慕他的才学,曾派人来请他去做大官,而他在很贫穷的情况下仍然坚拒不从。在《庄子》这本书里有,他谈到如何正确看待名与利、淡然对待生和死,如何做到内心的快乐、安静、勇敢、强大的观点,对后人很有启迪意义。如他主张做人要不怕死但不要去找死(以他对待妻子的死为例);他主张在人生的征途中要善于放弃才会有快乐(以于丹讲捉猴子的故事为例)等等。道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仅次于儒家的重要学派,对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汉初,文、景两帝尊崇黄老道家,休养生息,成“文景之治”。道家学说后来被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纳,其思想多为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传承。道家思想包含较多的朴素辩证法,对中华文化尤其是美学思想产生过十分深刻的影响。 儒家文化讲入世,强调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道家文化讲忘世,强调清静无为、精神超脱,以柔克刚,安时处顺;佛家讲出世,强调万物皆空,排除烦恼,自度度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成为过去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儒、道、佛”在冲突中融合,在融合中发展,这就构成了中国思想哲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应该说,在中国思想哲学文化经过数千年的传承更替和发展演变,最终形成的还是以儒家为主,以佛道为辅的“三教合一”的基本格局,即居于主导地位的数千年中国哲学的文化思想和理论原则。

历史证明,中华文化“三教同源,源自《易经》”。《易经》是中国文化之母,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其实是研究宇宙间一切事物发展规律的学科。

林语堂先生讲到中国社会人生这些问题时说过,中国人人都是儒家主义者、道家主义者和佛家主义者,他们顺利、成功时,总是春风得意马蹄疾,讲的是修齐治平、建功立业,那么就是儒家主义者;他们一旦受挫失败,处于逆境,则马上变成道家主义者和佛家主义者,讲起了顺其自然,甚至是看破红尘,一切皆空了。他认为,甚至一个人的人生不同时期,也可以是不同的主义者,青壮年时期,有志向、有抱负、肯奋斗、有作为,那么这就是儒家主义者;老年时期,检视来生无多,往生看破,便逐渐成为道家主义者甚至是佛家主义者。

我们云南,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受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影响比之于内地相对较晚。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年成长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点思想最为重要。

第一个重要思想是“阴阳五行”。阴阳和五行本是两个思想,在战国时代才合为一个哲学体系。阴阳思想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的统一,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等等。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阴阳思想有个模式,就是《太极图》,它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模式的形象表现,把阴阳对立统一的思想表现得非常简洁明白。五行思想指世界统一于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及其运动,这显然是朴素的唯物思想。同时,五行思想强调五种物质运动之间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有生与克的作用。

第二个重要思想是“天人统一”。这个思想又叫“天人相应”、“天人和谐”、“天人合一”等等,内涵大致上都相同。主要是认为人类社会在大自然中生成并发展,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以人与自然相通相应,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由此得出结论,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

第三个重要思想是“中和中庸”。“中和”是中华传统文化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即社会上(或自然界)的事物尽管千差万别,矛盾交织,却能实现多样的统一,复杂的平衡;种种不同的事物聚在一起却能协调和谐、共生共存,互相促进,实现“和而不同”。如何才能达到和谐境界呢?传统文化认为必须坚持中庸之道,以中庸为手段,达到中和目的。中庸是要求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恰如其分,恰到好处,也就是把握准确的度,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太过分。

第四个重要思想是“修身克己”。人生下来便是“万物之灵”,有超过其他动物的价值,但这种原生的“自身价值”毕竟是有限的。做人必须自觉致力于提高自身价值。孔子要求“成仁”,孟子要求“取义”,这是为了实现很高的自身价值。提高自身价值要通过修身,修身才能使人超越原生状态而进入自觉追求崇高的境界。修身离不开克己,克己就是要克服自己身上的弱点。

中国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胸怀天下,追求统一的爱国情怀;孕育了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孕育了扶正扬善,恪守信义的社会美德;孕育了刚健有为,奋发进取的自强精神。传统文化作为我们民族的精神基因,有指导人生、安顿价值的意义。研习传统文化的目的在于:找一个价值安顿的场所、灵魂归宿的地方、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人的精神支柱。

传统文化所提供的精神资源主要是儒、道、佛三家,三家互补,共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铸就中国人的民族性格。首先,儒道佛都重视个人的人生修养,重视理想人格的实现,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了对人的价值的关切。儒家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提倡在现实世界中成就最高的道德境界,实现人生的价值。道家则重视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张顺其自然,在人与道的合一中发掘生命价值。佛家则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关心愿望与现实之间永远无法消除的反差所带来的痛苦,在克制欲望、追求涅■境界的过程中体现今生的价值。其次,儒道佛三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精神动力,帮助人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也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儒家关心天下兴亡,不计个人得失,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以直面现实、经世致用为人生最高的追求,并把这种追求归结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道”。道家不刻意人为,追求自然,完美,主张通过“体道”回归自然境界,无私无欲,把与自然同体、与自然为一视为人生的最高价值。佛家倡导无私无欲,超脱自在,主张通过行善引导人们追求“真如”佛性。儒道佛三家以各自的方式追求真、善、美,促使中华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特色。再次,儒道佛三家都重视人生与道德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的必要性。儒家用“礼”来约束人的行为举止,用“诚意”、“正心”、“慎独”来规范人的内心世界。道家则以虚寂守静来开发人的自然本性,主张排除杂念的干扰,求得心灵的宁静。佛教则要求人们心中“念”才起之时,就立即遏制住,不让它生起,从而保持内心的清静。由此可见,重视人生道德,关注心性修养,是三家成就理想人格的根本所在。通观儒、道、佛三家,一般就个性而论,强者往往推崇儒,智者往往笃信道,慧者往往推崇佛。

在中华民族精神所形成和培育过程中,儒家的仁、礼、忠、恕、中庸等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温和谦恭、彬彬有礼、刚毅进取、自强不息、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乐观向上的优良品质,造就了许多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仁人志士。道家的自然无为、雌柔不争、功成名就而身退等思想,赋予中华民族潇洒飘逸、高风亮节、绝尘而超俗的风骨。佛教“慈悲平等”、“去恶从善”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培养了中华民族善良、宽容、奉献、无畏的性格内涵。

正确引导当代青年主动接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其有价值的部分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模式都能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利于消除市场经济某些经济原则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研习传统文化必须在继承、吸收的基础上创新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当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落后性,在许多方面存在薄弱之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唯古是法”、“唯古是崇”的认知价值取向、因循保守的心理,“守一”、“忌讳”的惯性会阻碍当代青年创新意识、进取精神的形成。崇尚中庸的信条又会直接影响当代青年竞争观念的形成。“别尊卑,明贵贱”的等级观念,忠孝文化及封建纲常等伦理道德,会阻碍当代青年民主意识、民主作风的形成。传统文化中的“官本位”文化,把官僚作为整个社会的核心阶层,这些必然会导致“人治”,忽略“法治”,排斥民主的后果,这当然会影响现在的许多青年,影响人们去对体制、制度作根本的改革,从而很容易使改革流于空话。

我们再来看看儒家文化的负面效应对教育的影响。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强调国家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其思想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自由。“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师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想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并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 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但是至今国内没人获得诺贝尔奖。20世纪100项重大发明没有一项是中国的。这是什么原因?这里边有体制问题、素质教育问题。我个人觉得还可以从文化上找找原因。

从公元三世纪至十三世纪,中国的科学知识水平为西方望尘莫及。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尤其是在十五世纪之前,近现代科学赖于发展起来的重大发明创造,约有一半来自中国。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决不只是四大发明,也不是“十大发明”、“一百项发明”之类的词语所能概括得了的。但为什么近代科学产生于欧洲而不是产生于中国?

专家学者们最先说到的是政治制度的影响,腐朽的封建制度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然而这只是原因之一,仅仅归因于封建制度,还不能完整回答问题。

有人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内在缺陷寻找原因。爱因斯坦说过,近代科学之所以能在欧洲产生,取决于两个重要因素:一是从古希腊数学建立起来的逻辑推理体系,一是近代科学实验方法的建立。中国古代科学就没有这种严格的逻辑推理体系,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古代科学不能走向近代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科技一个可能妨碍了它向近代科学转化的特点是它的封闭性,即排它性。

有人还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寻找答案,发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倾向是重视人文,重视伦理道德,不鼓励人们探讨自然规律,首要的是求和谐而不是求发展,显然这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

中国古代科学重实用的特点,明显是受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对此,中国传统文化是负有责任的。

对传统文化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认真面对、认真研究,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新的时代,我们需要建设新的文化和新的人文精神体系,以使人们更趋于高尚,生活有更高的境界,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中国新文化的建设,正如人们常说,必须坚持继承、吸收、创新。继承是必要的,这主要是传统文化中如前所述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或反映了中国人民在改造自然和社会中的一些高尚品质,是应当继承的。当然,我们反对无限拔高。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特定时期形成的,必定有其时代局限性,任何夸大其词,都是错误的。在如何继承方面,也即如何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文明、新文化、新人文精神体系的对接上,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早有精辟之论,首先,“我们要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先有继承,然后才能有批判、吸收及吸收后的创新。

总的来说,我们的态度应当是:第一,继承传统,深化改革;第二,剔除糟粕,汲取精华;第三,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五、研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我们应该怎样学

温家宝总理去看望科学家钱学森时,钱学森对他说:年轻人不但要学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学人文社科知识,这样,才能全面发展。

中科院院士、华中理工大学前校长杨叔子说过:科学是什么?是求真、求是,是解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人文是什么?是求善,是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徐显明说过:人文社会科学把握的是人类发展的方向,所以,人文社会科学是“方向盘”,自然科学是“发动机”。

台湾的教育专家高震东曾经形象地比喻:人文社会科学就像是阿拉伯数字的“1”,自然科学就像是阿拉伯数字的“0”,如果没有“1”,那么“0”就没有意义,有了“1”,后面的“0”越多越有价值。

毛泽东同志是一代伟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家、政治家、革命家,不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高,而且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十分深厚,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了若指掌,正因如此,他才比别人站得高,看得远,成就一番伟业。

2006年,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百度网联合主办的“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世界华人选出王国维、钱钟书、胡适、鲁迅、梁启超、蔡元培、章太炎、陈寅恪、郭沫若、冯友兰为二十世纪“十大国学大师”。这些大师都是学贯中西,特别是有着比较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所以他们才能站到一个较高的平台上,傲视群雄,引领社会。

这里再举几个例子说明现代有成就的中国人或华裔,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很高的人,比如,杨振宁在自己七十岁生日时讲演抒怀时仍能脱口而出陆游的诗句:“形骸已与流年老,诗句犹争造化工”。胡适,过去被大陆误解为“全盘西化”论者,实际上他骨子里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故而在台湾被称为中国现代的“孔夫子”和现代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原北大校长马寅初,建国前不买蒋介石的账,让他做官他不去,给他礼品他不要,解放后因为人口论问题受批判,但他淡定自若,荣辱不惊,坦坦然然活了101岁。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建国初期敢与毛泽东争论,受到不公平待遇,但他心中有个“自我”调节,感到无所谓,不认为自己是失败者,心态始终很好,活了95岁。中国wWw.LWlm.com

最后,我讲讲怎样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其实,不外乎就是:一要读古代的原文。但是我们现在的情况,不可能去啃很多的原著,怎么办呢?杨叔子院士说他很赞成哲学家涂又光教授的观点:在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一个人都要读一本书——《圣经》;在伊斯兰世界里,也要读一本书——《古兰经》;那么在我们中国,是不是每一个人也要读一本书呢?作为普通的中国人,要读《老子》和《论语》;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还要多读几本;作为中国的高级知识分子,还要再多读几本。我本人十分赞同这个观点。二要读当代专家、学者的解读、诠释一类的文章或论著,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认知、感悟传统文化的真谛,比如,被称为“学术超男”的易中天,被说成演绎了国学“心灵鸡汤”的于丹的心得体会,我认为看一看是很有益的。三要读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先秦诸子散文、汉赋、魏晋南北朝的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明珠,博大精美。从阅读中,我们可以得到思想上、感情上、意境上、语言上、音韵上、风格上、技艺上诸多方面的收获。

主要参考文献: 2、李山岚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0年6月21日。

3、方玄天的文章,摘自《新华文摘》2004年第7期。

4、摘自《听南怀瑾大师讲经·感悟篇》,新华出版社出版。

5、刘延东的的文章,摘自《人民日报》2005年10月13日。

6、郑任钊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6月20日。

7、郑任钊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7月4日。

8、宋志明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7月4日。

9、王耀中、罗仲尤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1日。 11、袁行霈的文章,摘自《光明日报》2006年1月10日。 13、《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华》,梁颂成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14、《孔子传》,杨佐仁、宋均平著,齐鲁书社出版,1999年9月。

15、《庄子现代版》增订本,流沙河著,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9年6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下课啦
网虫爸爸
我的班主任
小兔和小松鼠
下课啦
下课啦
我们的校园
下课啦
我的一张照片
我的家
我的家乡
打针
异想天开
快乐的周末
快乐的一天
邀请函怎么写
晚会邀请函
幼儿园庆六一亲子运动会邀请函
邀请函回执
老师邀请函
投标邀请函
合作邀请函
论坛邀请函
厂庆邀请函
家长邀请函
邀请函样本
媒体邀请函
宴会邀请函
企业邀请函范文
单位邀请函
美声方法常见的错误发声和解决指南
室内设计的功能与艺术美
浅谈司法独立视角下人大与法院关系之构建(1)论文
浅谈审查起诉中讯问制度的反思与重构(1)论文
论司法鉴定法的体系结构与框架安排(1)论文
试论案例教学法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运用
语文教学过程中“突破口”研究
试论WTO协定对我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影响(1)论文
浅谈关于完善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思考(1)论文
对于紫砂茗壶钮饰审美意蕴诌议
论非营利组织的治理问题研究
论中国传统园林要素特点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营销及策略
浅谈美国中的的雇主责任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1)论文
法国法中的侵权过错概念及其对我国立法的借鉴意义(1)论文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二
《古诗两首》综合资料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五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学设计六
《看电视》教学设计三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四
《古诗两首》(春晓、村居)教学设计四
《看电视》教学设计一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二
《看电视》教学设计二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三
《看电视》教学设计四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