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17

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及现代教师文化构建

一、教师文化病理的内涵

二、传统教师文化的病理表现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传统教师文化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病理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封闭性

课堂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是教师教学生涯的一叶“方舟”,一间间教室犹如一座有着城墙和护城河的城堡,将教师隔离开来。在单兵作战和分科教学的传统工作模式惯性导引下,教师个体之间是相互独立的,教师对于教学经验和技能多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处于既有经验重复性运转的状态,教师之间互不合作,彼此孤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凭借个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课堂内纷繁复杂的问题。“教师不愿意观察和干预别人的工作,也不愿意被观察和被干预,他们独立自主地处理其教学事务,很少有人过问其行事的方式,教师与教师之间也很少相互干涉。”[4]他们很少花时间与同事一起来分享观点、观念和新知。这种“自主”的代价,使教师不可避免地陷入孤立的境地,导致教师不能以开放的心态接纳新生事物,教学革新的大门也随之关闭。

2.派别性

教师有意或无意识地参与学校某个团体,与其中的教师联系密切,形成了一种派别主义的教师文化。这种教师文化的特点是教师们从属于相互分离的、甚至是彼此竞争的团体。在各派别内部,教师之间往往联系紧密,共处的时间较多,共享一定的观点和追求共同的利益,而与派别外成员则很少交流,漠不关心,或者相互处于对立状态之中。不同的派别在学校中各自利用自己的手段与方法谋求权力、地位和资源,各个团体内部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并表现出对其他团体的冷漠,甚至敌意。现实中,派别主义文化很难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前景,因为教师的发展牢牢扎根于教师在教育岗位中与其朝夕相处的同行群体之中,而相互间的排斥性阻碍着教师对外在革新的自我责任感,使教师对自身课堂或团体具有保护性倾向。

3.狭隘竞争性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大多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优劣的重要指标。为了超过他人或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教师往往采取相互保密、暗暗较劲的行为方式,经验分享只是一种偶然性、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由于不科学的评价导向,教师之间形成了不健康的竞争,从而造成相互之间“消极的互依关系”,这种“消极的互依关系”又导致彼此“对抗性的互动”或“破坏性的对抗”。在消极的互动中个体既关注自己的成功,又要防范别人比自己更成功。这不仅严重阻止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而且使教师难以体验彼此之间因相互激励而产生的乐趣。

4.权威性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教师为中心,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沟通对话,导致师生之间一定程度的隔阂,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学生始终处于受教育者的地位。师生关系的疏密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心理上有较强的优越感,不愿主动接近学生,不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交流,教师带着社会赋予他的与职业俱来的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体现的是权威主义的文化。

三、教师文化病理的形成原因

“文化是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生存方式。”[5]作为稳定的生存方式的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置身于这一文化中的个体的生存具有决定性的制约作用,从社会心理层面决定了该社会人的生存方式。教师文化病理现象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1.社会文化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文化的形成

文化传统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构成,不仅在一定群体中得以继承,而且渗透于这一群体的思想意识、观念及行为中,积淀为一定群体所特有的心理素质与思维方式。教师文化作为一种群体积累下来的文化,必然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祖传秘方不外传”“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等观念还有市场。受此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教师也会形成“留一手”的行为方式。另外,市场经济背景下,各种潜规则在教师中也大有市场,对于“关系”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之交往,对于自己竞争对手的请教,往往以“我也不知道”的谦虚方式来回答或象征性地应付了事,更大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只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2.学校办学理念制约着教师文化的走向

“办学理念是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追求,是对学校未来发展方向的理想定位,它以一种文化氛围的方式陶冶人们的精神,使人心凝聚、思想统一,最终形成文化的巨大作用力,推动学校改革与师生思维方式的更新。”[6]学校的办学理念对教师文化的生成具有基础性的导向作用。如果学校将“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办学理念,就会依据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对中学教育的基本要求,使学生做人、求知和创新等基本素质得到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充足的营养和动力,为学生的和谐发展、持续发展和创新奠定基础,处处体现的将是充满着关爱、亲情以及积极向上的教师文化。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目的是为少数学生的升学而准备,教师的教育行为体现的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师文化。

3.现行教师评价机制影响着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应试教育背景下,升学率是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依据。现行的教师评价制度往往只关注一个学期结束后或者学生毕业时教师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则通过所教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赢得学校领导、同事及家长的认可,获得晋升晋级的机会。同一学科的教师为了获得自己的既得利益或保持自己的领先优势,教师之间相互保守,教学材料和信息相互封闭。由于信息的封闭,教师往往囿于自己的教学经验而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既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同时也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虽然许多学校都采用了集体备课等方式来鼓励教师之间进行合作,但大多也只是教学进度等形式上的把握,根本没有实质性的交流内容。这种倡导竞争的评价方式,制约了教师之间的真诚合作,使教师难以体验彼此激励之乐趣,而且教师之间没有彼此新的思想、观念的交流和启发,也极大地影响了教师的进步和发展。

四、现代教师文化的构建

教师文化的病理现象不仅影响着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有效培养。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对教师文化病理的认识和控制,促进积极健康的教师文化的形成。

1.营造教师文化形成的学校文化环境

人是文化的人,生活在一定文化环境中的人总会受到周围文化环境的影响。学校教师长期生活在学校中,学校的文化环境对教师文化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杨叔子先生认为,办学实际上办的就是一种氛围,这种氛围就是一所学校特有的学校文化。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人的行为与观念,一个好的环境能引领一个人成长,一个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能激发人的工作热情。因此,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我们要以人为本,加强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为广大教师创设优美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促进教师良好行为文化的形成。通过营造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来优化教师文化,为教师减轻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在教师工作质量的评价上,淡化分数至上的观念,强化师生情感。其次,在教师人际关系评价上,淡化个人间的竞争意识,强化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强化团队合作。再次,在教师工作方式的评价上,重视评价的多元性,避免单一的评价模式,努力营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2.培育教师共同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人们自觉评价和规范自己行为的内部决定力量,是一种稳定持久的心理品质,信念一旦形成并成熟,就会成为支配行为的决定力量,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对个体产生深远的影响。”[7]“教育信念是人们确证、认定、坚信并执著追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想,是支配教育者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是人生信念、社会信念在教育理念方面的折射”。[8]它是教师在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是教师自我成长与完善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决定着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方向。只有具备坚强教育信念的教师在工作中才能激发其对所从事事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要促进教师文化的形成,必须首先从教育信念入手,帮助教师形成一种开放的、动态适应的、和谐的教育信念系统,而教育信念的提升也是帮助教师转变教师角色,实现从“教书匠”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标志。

3.人文管理制度的规约

人文管理是“科学、人本和文化管理的融合”,[9]是一种在人性复苏的前提下,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其管理机制渗透了文化管理的思想,是建构优质教师文化的制度保证。首先,要使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心理相容,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只有在和谐的人际环境下,才能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知识群体的教师,人们更加关注的是自由、情感及存在的价值,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与理解、互相沟通与信任。然而,人的自觉性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个人自觉意识的提高,群体良好风气的形成,往往要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忽视制度管理,教师的思想尚未达到自律的境界,往往无法保证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只有加强制度管理,让教师起初从受到制度的约束而遵守规章制度,经过一定阶段的坚持而养成习惯之后,遵守规章制度才会成为自觉行为,也会进一步促进良好教风、校风的形成和巩固。

4.塑造良好的教师合作文化

“教师应该彼此听课以凝聚一种合作的文化氛围,彼此学习并互相分享信念和力量,最终形成一个共同体和合作文化,使得教学得到改善。”[10]教师合作文化是教师团体成员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共同发展,体现团队精神的文化。合作的教师文化必须立足于一个可信赖的、相互支持的学校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教师才能形成积极的心态并自愿发展,从而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来促进教师合作团体的形成。一是共同的活动任务。给教师布置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的共同任务,通过这些活动来促进教师形成合作意识,进而形成互依关系。二是组织协调。通过强化教师们的组织关系,为教师合作形成外部纽带,使教师产生一体化思想。三是教师间的协调。共同的活动任务个人无法单独完成。塑造教师合作文化,目的在于鼓励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鼓励教师之间教学技能和专长得到分享,培养教师团队的合作意向和合作情感。

5.营造民主的教师对话文化

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是优质教师文化形成的基本条件。努力在学校创造内外和谐的对话氛围,通过对话激活教师的内在知识,并使个体知识形成动态、开放的结构,使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学术探讨、工作分析、问题交流等亲和行为。首先,在教研活动中形成“对话文化”,通过鼓励教师与课程、教师与课题、教师与专家、教师与教师间相互对话的形式,打造自由交流、百家争鸣的“对话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开展平等友好的对话。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良好的对话氛围必然会成为影响教师间合作文化的催化剂,促进教师之间真诚、自觉、自然的交往合作。中国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9.

[2]林艳.教师文化病理现象透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7(24).

[3]姜新生.从个人主义到自然合作:教师文化的理性建构[J].教师教育研究,2010(3) .

[4]杨晓英.教师文化反思[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 (1).

[5]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19.

[6]车丽娜,徐继存.教师文化建设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1).

[7]李拉.教师信念的实质及意义[J].中学校长,2007(2).

[8]刘文霞.教育哲学应有的意蕴[J].教育研究,2001(3).

[9]赵复查.科学•人本•文化——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融合[J].教育导刊,1999(7).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责任编辑:刘福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淘气的小螃蟹
咖啡
我想……我想……我还想……
我的来历
饮水机的自白
我是宇航员
我有许多美妙的梦想
我的奥运畅想
小鸡过河
大海里的标点符号
读《我要做个好孩子》有感
我的奥运梦
梦见恐龙
未来的世界
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研究开提报告
学习能力培养研究”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范例
体育开提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中英文开题报告
企业管理开提报告
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
“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开题报告
主体·合作的实验研究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
区域经济学开提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与研究方案的撰写方法
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构成环节行政法论文(1)
行政许可的规范分析行政法论文(1)
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法学透视行政法论文(1)
几个基本观念的转变
行政机关赔偿协议程序行政法论文(1)
程序正义与社会治理创新行政法论文(1)
行政裁量权的语义分析
行政规章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与作用行政法论文(1)
实证和规范,行政法学的抉择行政法论文(1)
行政侵权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初探行政法论文(1)
论汽车交通事故及其民事赔偿行政法论文(1)
论民族经济利益的相对独立性行政法论文(1)
听证笔录在行政决定中的意义行政法论文(1)
关于我国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的思考行政法论文(1)
地市级国家安全机关执法主体资格及其运作行政法论文(1)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案例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4
《青山不老》教后反思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文章主旨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1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2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3
《青山不老》读后感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1
《少年闰土》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少年闰土》教学片断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2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