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21

浅谈春秋战国时期的统计分析

【 正 文】

统计 分析 产生于统计实际活动。最早的统计实际活动出现在原始 社会 末期,结绳刻契为我国统计的萌芽。进入奴隶社会后,统治阶级为了统治国家,征兵、收税,需要了解人口、土地、粮食、牲畜等情况,统计实际活动得到 发展 。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之中多处有“登人”字样。所谓“登人”,是指古代男女到一定年龄时须在酉长前行成年礼,行礼时命名登记其人,记载入册。但从夏、商直至西周,都只是数量上的登记和简单的 计算 ,还没有形成数量分析,因此,也没有统计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 经济 发展及社会变革,统计思想和统计活动空前活跃,并产生了最初的统计分析。

管仲,名夷吾(约公元前730——公元前645年),曾任齐桓公的宰相40年。《管子》一书着重阐述了管仲的思想,其中包括了管仲大量的统计思想和统计分析。管仲十分重视统计,对统计的作用以极高的评价:不明于计数而欲举大事,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遍知天下,而不明于机数,不能正天下。”

以上“计数”、“机数”等语,泛指统计。这些话的意思是说,要想管理好国家(“欲举大事”),得充分地认识国情(“遍知天下”)这些离不开统计(计数),对统计“不明”,国家管理就会紊乱,失去发展方向,(犹无舟楫而经于水。险也”。)

管仲不仅具有强烈的数字概念,而且把统计 方法 运用于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 研究 ,在《管子》这部杰出的经济 理论 著作中,使用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地方不胜枚举。分组法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这一方法由管仲创立。《管子》中,常见把整体现象分割为若干部分作出组间比较和分析,归纳出总体内在数量关系。管仲曾以人口数量为划分标准,运用分组法来确定行政区划分标准:“乃别制断之,不满卅者谓之术;不满术者谓之里。故百家为里,里十为术,术十为卅,卅十为都,都十为霸国”。这段话可列表之:

区划名称 居民户数

里 100~999

术 1000~9999

卅 10000~99999

都 100000~999999

霸国 1000000以上

在《管子》中记载有一段齐桓公同管仲的对话。“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管子对曰:士农工商四民分业定居。”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四民分业的方法,就是一种主要的分组法。在这里指将人口按类型分组。至今,人口按国民经济部门分类,基本上是沿用这一基础理论发展形成的。

管仲善于运用统计数据分析社会经济 问题 ,演绎出合乎逻辑的结论。例如,盐是人民生活必需品,不可一日或缺,在古代是由国家垄断的专控物资。盐税收入是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之一。春秋 时代 ,诸侯国之间征战无休,国库屡屡空虚。为缓解财政危机,通常的办法便是加重赋税,致使老百姓怨声载道,成为诱发 政治 危机的导火索。作为一国之相的管仲,对食盐消费作了深入的统计调查和数量分析,他对食盐消费量作了推算:“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吾子食盐二升少半,此其大历(大概)也。”若按“万乘之国,人口开口千万也”估算,每月食盐量可达三万钟(一钟等于十釜,一釜为一百升),即三千万升。为了减少人民不满,管仲在巨大的食盐消费上动脑筋,提出改加税于民为加价于盐的办法,以增加商盐和利润,扩大财政收入。由于食盐消费量很大,对每升盐加价少许,累积起来便是大数目,比直接向老百姓征加赋税要好的多。这便是管仲寓税于盐的财政措施。管仲分析道:“食盐之重升加分强(‘重’:价格;‘升加分强’:每升加半钱),釜五十也;升加一强,釜百也……”意思是说,每升盐加价半钱,一釜之盐就可得五十钱;每升加倍,一釜之盐就可得百钱。一升如果加二钱,那么“釜二百也。钟二千,十钟二万,百钟二十万,千钟二百万。”则拥有一千万人口的万乘之国”,食盐月消费三千万升,按每升加价二钱计算,一月可增收六千万钱,相当于按人头税所得收入的两倍:“月人三千钱之籍(‘籍’:税),为钱三千万,今吾作籍于诸君吾子,而有二国之籍也六千万。”管仲此举,实乃两全之策,既缓解了统治者与人民的矛盾,又增加了财政收入。

又如在《揆地》篇中,管仲用数量 分析 方法 ,阐明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农民生活水平的依存关系:“事(农业收成)再其本(两倍于成本),民无者卖其子(无人卖儿卖女);三其本(三倍于成本),若为食(不愁吃穿);四其本,则乡里给(供应乡里有余);五其本,则远近通(大量余粮流通市场),然后死得葬矣。”

管仲运用调查来的数字,进行分析,探索事物 发展 的内在 规律 ,以自己的远见卓识,多谋善断、为齐国运筹帷幄,作出了杰出贡献,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孙武是春秋末期齐国的贵族,后来流亡到吴国,并做了吴国的宰相。《孙子兵法》是孙武以 哲学 为基础所著述的一部著作,但在一定程度上,其思想、 理论 对统计分析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孙武认为,用兵之道离不开统计数字的 计算 和分析。在《孙子》十三篇中,《计篇》列为第一。他的原文是“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校,就是调查、分析、探索;情,就是彼我之情。所以原文的意思就是说,军事 问题 是关系到人民生死和国家存亡的大事,不可不细心分析 研究 ,慎重考虑的。应该从敌我双方的 政治 ,天时、地利、将领和法制五个方面度量,比较其优劣,在掌握全面情况后,校量计算得失,然后才能根据对客观条件的分析,探索出敌我胜负的 科学 论断。

孙子还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将,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意思是说,军事上有五个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范畴。敌我双方都有土地,有土地就有土地面积大小的“度”的问题,双方土地面积大小的“度”不同,就产生物产资源多少的“量”的问题。双方物产资源多少的“量”不同,就产生动员和供给兵卒众寡的“数”的问题,双方人数多寡的“数”不同,就产生军事力量轻重对比的“称”的问题。双方力量轻重的“称”不同,就构成胜败的物质基础。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兵法认为在军事上统计分析是极端重要的。所谓度、量、数、称都是计算、核算、比较的意思,孙子认为,要获得战争的胜利,就一定离不开调查、核算与综合分析。

战国时期的法家李悝,曾任魏文侯的宰相。他所写的《尽地力之教》,通过对农民的家计调查,在深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运用“平均数”和“分组”方法并结合“分数”、“倍数”等相对指标,所作的有理论,有观点,有情况的统计分析报告。他在文中提出的主张和措施,不仅“行之魏国,国以富强”,而且还成了流传后世的著名典籍。其全文如下:

“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以泽邑居叁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之计;人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余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无伤而农益劝,今一夫挟十五石,治田百亩。岁收,亩一半,为粟百五十石。除十一之税十五石,余百三十五石。食人月一石半,五人终月为粟九十石。余有四十五石,石三十,为钱千之百五十。除社闾尝新,春秋之祀用钱三百,余千五十。衣,人率用钱三百,五人终岁月千五十,不足四百五十。不幸疾病死丧之费及上赋敛,又未与此。此农夫所以常困,有不劝耕之心,而令籴至于甚贵者也。是故善平籴者必谨观变,有上中下熟:上熟其收四,余四百石;中熟自三,余三百石;下熟自倍,余百石。小饥则收百石,中饥七十石,大饥三十石。故大熟则上籴,三而舍一(余四百石中的籴三百石),中熟则余二,下熟则余一。使民适足,贾平则止。小饥则发小熟之所敛,中饥则发中熟之所敛,大饥则发大熟之所敛,而粜之。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尽地力之教》中的调查与核算,用今天的话说,都属于 社会 经济 统计 理论 与方法的具体运用,李悝被后人誉为经济学大师,是不为过的。

战国中期的商鞅,曾在秦国实行著名的变法,他的革新思想在《商君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为推行新法,他高度重视统计调查与统计分析。《商君书、去强》明确提出了“强国知十三数”的主张。十三数即:竞(境)内仓口(仓库)之数,壮男壮女(壮年男子和女子)之数,老弱(老人和病弱人)之数,官(官吏)士(士兵)之数,以言说取食者(游士)之数,利民(商贩)之数,马、牛刍(饲料)稿(禾秆)之数。想要国家富强,不调查和分析 研究 这十三个数字,虽然土地肥沃,人口众多,也会使国家削弱的。商鞅在登记全国的户口方面,采用重赏重刑的办法,所以“四境之内,丈夫,好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由此可见,商鞅不仅创立了一套比较系统的调查统计与人口的登记方法,而且在分组方面明确地划分了性别、年龄、体质和职业等。使统计分析中的分组法大大地向前迈进了一步。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我国古代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经济繁荣的时期。当时,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列国诸侯争夺土地、奴隶和霸权的战争异常激烈。一些 政治 家、经济学家为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高度重视“计数”的作用,并开始通过数量观察、分析来掌握国情和天下大势,提出具有远见卓识的主张和策略,成为统计分析的先驱。这也反映出我国统计分析源远流长,是一份宝贵的 科学 文化遗产和民族的光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十分钟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老师,我拿什么献给你
镜子里的我
好一片火烧云
秋天的果园
我的奶奶
我是一个好孩子
我学会了洗碗
迷人的秋天
暑假南昌一日游
爱心无价
有趣的乌龟抢食
秋天的快乐——捉蜗牛
美丽的云彩
《保护环境、爱我家园》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勤俭节约》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地球是我家,环保靠大家》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小学五年级大课间活动方案
《六年级环保,从我做起》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文明礼仪》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班级创星评比活动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方案
“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主题德育教育活动方案
《诚信,你好》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我们种太阳》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发现别人的优点,称赞别人》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校本研修活动方案
《三八妇女节》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
刑事犯与行政犯之区别初探法学理论论文(1)
“非典”事件的法律性质法学理论论文(1)
宪政政府的难题法学理论论文(1)
两种自由概念(二)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家的技能与伦理法学理论论文(1)
正确的观点、缺憾的论证
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意义演变
侵犯宪法权利是否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法学理论论文(1)
文化的民间传承机制与传统诉讼理念的形成
正确的观点、缺憾的论证
正确的观点、缺憾的论证
法哲学家对知识产权法的哲学解读法学理论论文(1)
再论当代中国的判例法学理论论文(1)
中国法引论法学理论论文(1)
所有权概念分析法学理论论文(1)
《黄山奇石》教学设
《春雨的色彩》教案2
《坐井观天》教学实录与评析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2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设计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案1
《秋天的图画》 新课标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一
《北京》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二
《我们成功了》教学片断及点评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