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临床观察

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临床观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50例的临床疗效。方法:100例患者随机分为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辨证后化瘀补肾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口服桂枝茯苓胶囊,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后对比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总有效率88.6%;对照组痊愈4例,总有效率7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子宫内膜异位症;辨证论治;化瘀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腔被覆内膜及宫体肌层以外的其他部位,而引起的以痛经、慢性盆腔痛、性交痛、月经异常、局部痛性结节、不孕等为主要表现的妇科疾病,症状多呈渐进性加重。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丰富的经验,在缓解症状等方面疗效尤为突出。笔者采用化瘀补肾汤治疗EM5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与同道分享如下。

1资料与方法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3观察指标及疗效标准:参照《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盆腔包块等局部体征消失;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盆腔包块缩小,局部体征存在;有效:临床症状减轻,盆腔包块无增大,停药3个月内症状不加重;无效:临床主要症状无变化或恶化,局部病变有加重趋势。因患者对疗效不满意而退出治疗者视为无效病例。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15.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 x±s表示,两组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结果

治疗者有6例、对照组有5例患者分别因、家庭搬迁等原因不能坚持治疗而无法纳入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如下: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对比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愈显率

注:组痊愈9例,显效19例,总有效率88.6%,愈显率达63.6%;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总有效率77.8%,愈显率仅37.8%。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化瘀补肾汤方中大幅使用当归、赤芍、丹皮、五灵脂、延胡索、莪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药,以化瘀止痛作为治疗大法;另用菟丝子、杜仲、益母草补肾调经;考虑到肝主疏泄,有助于冲任排泄经血,水湿代谢,故加柴胡、香附以疏肝理气。辨证后见气虚者加黄芪、山药补益脾气,以助行气活血,湿重者加苍术、黄柏清热利湿,以消湿热瘀结,阴虚者加女贞子、石斛滋阴清热,诸药配合共奏理气活血、化瘀止痛、消瘕散结之效。现代药物研究表明,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血液动力学和血液流变学,抗血栓形成,促进瘀血分解和吸收,软化粘连,缩小包块,抑制组织异常增生,并具有镇痛及免疫调节功能[3]。本研究表明,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较单用中药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为优,能明显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和愈显率,且安全,易被患者接受,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中西医结合学会妇产科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会议.子宫内膜异位症、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及女性不孕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标准[S].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

(6):376 [3]刘青云.活血化瘀药[J].中药药,1997,

(1

2):1l0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新笔袋
摘果子
秋天的柳树
钓鱼
西瓜
我的理想
菊花
走山路
《骑驴》读后感
丢手绢
书法比赛我落选了
企鹅
假如……
讲究卫生拍手歌
通过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手法揭示(1)
论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1)
关于上市公司的若干会计问题(1)
诚信的人际关系是会计的基础环境(1)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分析—从股东需求的角度(1)
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1)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1)
中澳会计规范体系之比较(1)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净化会计监督环境(1)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虚假变更(1)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1)
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1)
基于绩效审计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绩效审计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会计方法的比较研究(1)
论会计管制(1)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五
《松鼠和松果》教学实录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A、B案
《两只鸟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后感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二
《松鼠和松果》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二
《松鼠和松果》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两只鸟蛋》教学感悟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一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三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