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理工类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

试论理工类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20

试论理工类大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

"

论文摘要:目前,理工类学生以实用主义为原则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原因,也与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因此,一定要从改善校园氛围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入手,使这一现象得到根本改观。

论文关键词:理工类大学生;实用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一、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用主义态度的表现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和改革发展等现实问题、促进大学生提高政治鉴别力和增强政治敏锐性、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笔者作为一名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深切感受到在理工类大学生中存在的以实用主义解读思政课的学习态度:不少理工类大学生简单地认为思政课与自己今后所从事的行业无关,与就业不挂钩,可用之处甚少,仅仅因为是必修课而不得不学,因而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工具化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其为入党、考研的辅助途径,所以只关心成绩,并不在意学习进程和学习所得;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普通的知识传授课,学过便算,未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形而上学地将理论与实际生活处理成彼此隔膜的“两张皮”,认识不到其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民族的重要意义,因之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死记硬背,呈现出上课记笔记,下课印笔记,考前背笔记,开卷抄笔记,考后扔笔记,累手不累心等怪象。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弥漫于大学校园中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氛围所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由市场经济引致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价值导向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蔓延开来,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人们对理想、信仰的努力追求,大学不是“世外桃源”,来自客观社会环境的辐射与影响无法规避,导致今天的高校过度关注于专业发展与职业技能培训,人文素养和价值理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挤压,理工类院校与市场对接早,且更深入,兼之人文基础本就薄弱,所以知识的工具理性更易泛滥。在这种氛围中,大学生对个人价值和未来发展的思考日趋现实,择业与就业成为压倒一切的重心,围绕这一主攻方向而热衷于各种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学习,热衷于考证、考“碗”、过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理论价值意义和深远影响极易被遮没,沦为无足轻重的课程。

2.文理分科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得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课程产生严重的疏离与隔膜所致

高中求学阶段,由于实行文理分科教育,理科生能接触到的思想政治及人文艺术等社会科学知识甚少,即使学习,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被割裂成条块分割的知识点,以被动记忆的方式强行记住来应付考试,鲜有品味、欣赏、理解等引申性的教学环节存在,造成理科学生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误区,对社会科学所能形成的提升个人素质及精神境界功能的忽视。理工类院校的多数学生为理科生,知识结构和基础方面的缺憾使其欣赏经典名家缜密优美的思想体系、辩证严谨的逻辑思维方面的能力不足,对马克思主义触及的宏大主题、关注视野的高远和揭示的物质世界发展规律,理解程度不够,在将理论教育内化为自己的人生理念方面的积极性,以及引入社会科学思维模式补正、纠偏,促成个体思维完善的敏锐性明显欠缺,从而轻率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视作与己关系不大的陪衬课,并因之“需死记硬背”而“敬而远之”。

3.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如人意,对自身的存在意义和重要作用凸显不足,降低了其在理工类学生心中的威信和地位所致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在理工类院校中常被视之为汽车的第五个轮子,边缘化现象较为突出,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在具体工作量计算、课程编排方面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从而心理极为失落,职业成就感不强,会严重挫伤教师教育教学的积极性,而且,理工类院校社会科学基础薄弱,社会科学研究氛围不够浓厚,于校内校外建立起来的、供思政课教师进行学术探讨、交流、培训以提升科研水平的平台严重不足,研究环境的制约让教师在科研方面常有孤军奋战,力不从心之感,事倍而功半,科研水平难以迅速提高。

另一方面,理工类院校的领导者往往因袭自然科学的管理模式看待思想教育课程,具体教学环节要求整齐划一,课程改革强调进程短、见效快,不理解思想教育的渐进性及内化结果,对教师业绩考核重量不重质,不认可教师课下的大量潜隐性付出,片面追求课题项目、科研经费及发表论文等量化指标,这种管理模式只能导致教师在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少有精力耦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总结、积淀教学经验,对自身知识结构拾遗补缺,也缺乏深入了解学生思想需求的兴趣,惟有炮制些短平快的科研成果,进行边边角角、形式花哨的表面化改革来满足考核要求,所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讲,理工类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实会存在因循守旧、得过且过、科研创新不足而导致的教学内容陈旧空泛,刻板灌输教学方式依旧未被深入触及,忽视学生主体诉求等许多突出性问题。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说,理工类学生由于社会科学课程少,使其更希望思想政治教育课能为其释疑解惑,并且这种要求往往比文史类学生来得更为直接、实际,基本指向其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更渴望思想教育有别于其他的知识技能培训,能成为一个通俗易懂、丰富多样、较为感性的认知和情感体验过程。这样一来,教与学双方所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抽象空泛与学生现实需要的矛盾,教学方式简单灌输与学生接受信息主体化、感性化、多样化的矛盾就十分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降低了其对理工类学生本应产生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使学生无法充分感受到思想教育于己、于家庭、于社会、于国家的重要意义,也就有了学生对课程的质疑、疏远与漠视。 "

二、改变理工类学生实用主义态度的积极措施

“思想、观念、意识的产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所以,理工类学生中存在的实用主义虽形成原因复杂,但与其环境影响、学科特点不无关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要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类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态度,也必须立足于这一点从多方面着手。

第一,理工类院校要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办学理念,通过积极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有效抵制、冲淡功利主义及实用主义影响,以提升学生的学养素质,创设思政教育所需的环境条件。

作为理工类院校,虽然以自然科学见长,但决不能忽视浓厚人文氛围的建树,因为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但可以消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误解和偏见,主动接受其形象思维的启发,实现思维模式的完善与创新,而且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浸润与熏陶,能让学生更加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懂得生命的存在及其价值,从而影响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志趣爱好,形成对过分物质化的人生追求以及工具化学习态度的有效纠偏。学生学养素质提升了,才会基于热情和兴趣而努力学习,正视物欲而树立健康充盈的价值目标,惟有如此,作为深刻关注自然规律、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才能更加具备打动人心的强大魅力,获得学生的热切关注和主动追捧。所以作为理工院校的领导者一定要善于培养“文气”,努力净化校园氛围,重视培育大学精神,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宣示其意义、拓展其影响、发挥其作用的不可或缺的外部条件。

为此,理工类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现有人文社科类二级学院的特点和作用,不以盲目的经济指标和创收任务泯灭其灵性和追求,伤及本校的人文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大量开设语言、文学、艺术、历史类课程,鼓励理工科学生主修和辅修人文社科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社团活动,以组织报告会、专题讲座、编辑报刊、定期开展活动等方式,广泛涉猎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利用自身优势搭建网络教育平台;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实现校园氛围的有效改善。

第二,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以课程本身在说服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方面的重大突破,赢得学生的真心喜爱和认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通过加大科研和教学改革力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面向时代、面向社会、面向学生等基本原则方面的重大突破,彰显其与时俱进的时代创新,和社会现实密切衔接的敏锐思考以及向大学生活空间拓展的人文关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真正成为广大学生释疑解惑的“主心骨”。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疑难众生、瞬息万变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仍旧抽象空泛,与现实疏离,和实践脱节,止步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条条框框式的僵化解说,自然难以令学生信服和喜爱。因而,必须加大力度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新时期如何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关键问题,贫富悬殊的加剧,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质疑,官商结合、权利寻租造成的恶劣影响等等当前大学生最关注的社会现实,做出了权威性和负责任的回答,融生活与教育为一体,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向现实生活拓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自我完善的充沛活力,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细致入微、触手可及的人文关怀;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在把握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做事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学生才会在真心喜爱、真学、真懂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科学的政治信仰和道德标准,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其次,改进教学方式,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发挥理工类学生善于探究的主体特点,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可见,成功的教育应该是一个深深触动被教育者生发感悟与体验的自然过程,基于自身的特殊性,这更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一切理想、信念的形成与内化,缺了学生主动的思考和体验,仅靠外力推动则难以完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平等、开放、合作、民主的学习氛围,创设更多研究性学习环节,以便让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特点得到充分尊重,能够顺畅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和见解,实现师生间因平等交流,精神上产生碰撞与融合而达到的教学相长的目的,促使学生增强自行分析、判断并选择、吸收的能力,使其享受主动探求所带来的学习乐趣,从而变一边倒的枯燥灌输为生机盎然的精神发现探索之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从敬而远之的“要我学”转变为想学、爱学的“我要学”。

第三,根据理工类学生的特点,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融合之道,向思政课堂之外的学生生活和学习延伸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以促使学生自然内化、践行思想政治教育所得,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学员座谈时特别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所以,仅有课堂上的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必须促使学生把课堂上的感动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不再把理论学习和实际生活处理成“两张皮”,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才是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具备课堂之外的拓展和延伸,深入触及思政课堂之外学生生活和学习。生活原本即教育,从实际生活入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素为理工类学生所喜闻乐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之中,以弥补其科技伦理和价值理性的缺位更是现实所需,所以,对于喜欢以感性事实为依据的理工类学生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与现实生活、专业学习乃至未来的职业发展融为一体,其所带来的效果甚至超过课堂教学。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做好课堂上的教师,而且要成为学生生活中的引领者,不仅是学术渊博的“经师”,而且要善为“人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思想上的成长,而且要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以教师的有所作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促使其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思想内化和行为外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四季的雾
漫步春天
初夏
春天的花园
秋之叶
暴风雨
春之赞
观云
台风
深圳的冬天
春,在哪里?
杨树叶
校园四季
欢送镇江技术人员座谈会上的讲话
加大技改投入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区劳动保障局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抓好“五个环节”,促进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
保持党员先进性,抓好建筑行业管理
落实科学发展观    
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先教活动分析评议阶段工作进展情况
把握“四个效应”是即兴讲话成功的基本
第十册语文教学计划
二00四年法制建设及综治工作计划
财政局长在2005年3月财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深化医院改革,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房管系统科技工作会议上讲话
县人大教科文卫监督工作经验介绍
建设职业培训与劳动保险培训考察团法国考察报告
对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统计的改革研究(1)
关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研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浅谈由新课程标准把脉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新动向
市场经济的限度(1)
浅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研究
浅析我国政府采购制度(1)
浅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
全球知识城市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新路径(1)
浅谈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企业国际竞争优势可持续性研究(1)
套袋对果实生长发育及品质形成的影响
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浅论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
《山中访友》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花落的声音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随笔三题
溪水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课时训练
《山中访友》基础知识训练
南山
《山中访友》同步达纲练习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