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6
以“败诉”确定案件受理费负担应规范
以“败诉”确定案件受理费负担应规范 以“败诉”确定案件受理费负担应规范 以“败诉”确定案件受理费负担应规范不管是法学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操作中,都坚持败诉人负担诉讼费用这一最基本原则。败诉人负担诉讼费用原则的直接规定就是《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该条规定:“案件受理费由败诉的当事人负担。双方都有责任的由双方负担。共同诉讼当事人败诉,由人民法院根据他们各自对诉讼标的的利害关系,决定各自应负担的金额。其中如有专为自己利益的诉讼行为所支出的费用,由该当事人负担。其他受理费用由人民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双方应负担的金额。”因此,确定一方当事人负担多少受理费关键要确定其是否败诉。但对一方当事人来说什么是败诉?在何种程度上败诉以及在败诉的基础上如何负担诉讼费用?上述办法并没有更进一步作出详细地说明。
在我国民事诉讼实践中,对于一个已经诉讼系属民事案件(不考虑被告的反诉)处理不外乎六种处理结果:一是原告撤诉或者被裁定按撤诉处理;二是被裁定驳回起诉;三是被裁定驳回诉讼请求;四是达成调解协议,法院出具民事调解书;五是判决支持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六是判决支持原告部分诉讼请求。对于前五种情况,不论是依据败诉人负担案件受理费还是依据其他规定,其案件受理费用的负担都没有问题:根据规定,原告撤诉或按撤诉处理的,原告负担一半案件受理费;驳回起诉的,原告负担五十元;驳回诉讼请求的,这说明原告全部败诉,所以案件受理费由原告全部负担,这也理所当然;对调解结案的,由双方协商或者法官确定案件受理费的负担也无可厚非;全部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说明被告全部败诉,所以被告应负担全部受理费。但对于第六种情况,法院判决只支持原告部分诉讼请求时如何理解“败诉”以及以何种方式确定案件受理费的负担存在疑问。对于这种情形的操作,虽然许多当事人怀疑法官在判决书中分配案件受理费的公正性,但由于根据最高院有关司法解释,法院对于仅就诉讼费负担提起再审或抗诉不予受理,这使得人们对于案件受理费负担难以提出实质的质疑。然而这牵扯到案件受理费负担是否公平的问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澄清。由于《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及其他规定对上述情况案件受理费的负担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而导致了法官在决定案件受理费负担各不相同,下面以一个例子予以说明:
第三种是要求被告承担支持原告部分诉讼请求的受理费,据此被告负担的受理费算法是:4万元×0.04+10=1610元,原告承担受理费为:3510-1610=1900元。
上述三种分配案件受理费做法似乎都有一定道理,但哪一种做法更合适或者说哪一种做法更符合《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十九条规定的立法本意,即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呢?笔者倾向于第三种做法。败诉是相对的,支持了原告,被告就是败诉,支持了被告,原告就是败诉。在纯财产案件中,被告败诉的范围就是法院支持原告请求的数额,因此,被告应仅就法院支持原告诉讼请求的那部分负担诉讼费。就上述案例而言,法院判决支持原告10万元中的4万元,说明被告败诉的是4万元,因此被告应就该4万元负担案件受理费,并且应该以该4万元基础依照案件受理费的计算方式计算诉讼费,即可要求被告负担1610元,其余部分由原告负担。
笔者认为,为避免操作上的差异,造成法院执法不统一,最高院应就诉讼费的负担做更明确的规定,以更好地保障当事人地合法权益。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冒雨去春游
- 大树的自述
- 我的妈妈
- 我的乌龟
- 我们的图书角
- 我新买的一双红布鞋
- 我的弟弟
- 多灾多难的MP4
- 西瓜自述
- 名侦探柯南
- 新型眼镜
- 参观动物园
- 机智的小兔
- 莲山游记
- 刷 玻 璃、第一次扫楼梯、收集废电池
- 浅谈转型社会下的我国社区建设
- 莎乐美之吻:唯美主义、消费主义与启蒙现代性
- 病程细分概念的提出及其在药品营销中的运用
- 分析我国企业品牌延伸的战略
- 从现代语言学走向后现代语言学
-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
- 谈川剧意境营造方式
- 思想与语言\语言二重性\差别与“区
- 亚里士多德:日常语言、科学语言和哲学语言
- 风险社会、风险冲突与科学发展观的治理
- 关于当代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与和谐社会主义关系新探
- 从语言符号论角度谈“网络语言”中的非语言符号
- 幽默搞笑类短信的语言学分析
- 关于现代大型企业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
- 超现实主义变奏与新诗语言学重构
-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风娃娃》教学设计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七
- 《雨点儿》第一课时
- 《古诗两首》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我选我》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七
- 《“红领巾”真好》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五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一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