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1)论文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19

灾后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对策研究(1)论文

摘要:旅游业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但大地震使四川旅游受到毁灭性打击,恢复旅游业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实现提升。

以重建为契机,解决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关键词:四川;旅游;地震;重建 5·12汶川特大地震以后,四川旅游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

按照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地震给四川旅游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500多亿。而在此之前,四川旅游业正处于一个快速增长期,占全省GDP总量的10%,是四川的支柱产业之一。

但一场灾难,使旅游业瞬间跌入低谷。如何重塑四川旅游形象,恢复四川旅游,重现往日生机,是灾后四川经济重建的重中之重。

一、四川旅游重建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1.被损文物的修复工作 在这场地震中,四川地区许多沉积千年的人文历史古迹遭遇了一场大劫难。正如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赵川荣所说:“这是建国后对文物造成损失最大的一次天灾。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沉淀,历史贵在真实。文物的修复和重建应尊重历史、尊重原貌,应严格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中对于文物修复的相关规定,做到“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技术”的要求。

不能仅仅只是表面上的“修旧如旧”,以简陋的现代方式搞仿古。而是汲取传统建筑的智慧,从里到外都要汲取传统的精华。

坚决避免为了赚取旅游收入,而将所有震毁的文物都修建如新,作为灾区复兴和旅游招财的文化道具。 另外,此次地震,四川文物受损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文物部门缺乏保护意识。

有些文物收藏单位的设施不完备,同时,对文物建筑和文物保管、陈列、展示工作的防震措施也缺乏具体要求。因此,灾后传统建筑的修复一定要提高抗震防震技术含量,增强抗震性能;对于文物的保管、陈列和展示要强化防震措施要求。

2.避免短期行为和重复建设 四川旅游业的灾后重建修复应统筹规划、全面考虑,要避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受破坏旅游景点的修复和重建,要请相关专家进行反复论证,按照文物、景点受损坏程度和重要性进行整体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有计划的进行。

汶川地震后,国务院已迅速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针对区域性灾难的行政法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家旅游局和四川省政府也联合制定了《汶川地震灾后旅游业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条例和方案对四川灾区旅游业生产力布局和结构调整进行了全面安排,提出了灾后旅游业恢复重建的空间布局、主要内容和重点项目,提出了灾后旅游市场恢复发展的措施及规划实施保障要求。为灾区有利、有序、有效地做好重建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是四川地震灾区恢复生机,重建旅游业的重要制度保障。

3.注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四川许多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分布在少数民族地区和生态比较脆弱的山区,自然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因此,四川旅游的重建必须立足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规划设计和旅游开发,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充分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

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 应注意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生态较为脆弱景区的重建,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再次评估。

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生态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为辅的原则。避免过度性、掠夺性的开发。

严格控制容量,突出生态旅游特点。做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促进四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川旅游恢复与重建的对策建议 1.以重建为契机,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恢复不是简单的复原,而是要在重建中实现提升。以重建为契机,解决和克服以往四川旅游发展中的问题,推进四川旅游产业升级。

四川虽然是我国的旅游大省,但长期以来,四川旅游是以低档次的旅游产品吸引低产出的游客,这虽然也能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但其代价是对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有时甚至是破坏。根据旅游行业的发展规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旅游消费也将呈现出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转变、低端旅游向高端旅游转变的趋势。

人们对精神的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需求是无限制的,因此,休闲旅游的发展潜力也是无限的。四川地区自然风光优美秀丽,人文资源优势突出,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灯会、花会、转山会、赛马会、火把节等民族节庆丰富多彩;川菜、川酒、川茶更是享有盛名,因此四川发展休闲旅游的潜力巨大。震后部分重建景区或新建旅游区可以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在产品体系设计上将重心放在休闲度假和体验旅游上。

使四川实现从观光游向观光、休闲、度假“三位一体”转变,促进旅游产品转型、产业升级。 2.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旅游应急管理主要在于防止和降低旅游危机事件的负面影响,从而保护组织和人们免受损害。

此次地震提醒我们,危机离我们并不遥远,做好危机的防范工作是四川旅游重建的重要内容。其中具体措施包括:第一,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

这次地震暴露了很多景区在抗震基础设施建设上存在问题。重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吸取这个教训。

建设抗震性强的旅游基础设施,通过完善的防震措施、防灾通道、紧急避难所等增加游客安全感,减少旅游中发生意外的风险。第二,制定危机事件事前应急预案。

事前应急预案主要是针对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和危害性而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应急及救急机制。景区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可能出现的严重事件或重大的灾害风险等紧急情况,进行重点控制和防范,如实行各旅游景区全天候专人值守、险情巡查、灾情速报、配备经验导游等措施,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并保证景区在危机事件发生后能够迅速按照预案实施救援。

第三,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及时捕捉和收集可能引发危机的一些征兆,并对可能发生的危机做出预测和判断,及时向相关部门和游客发布危机信号信息。

第四,建立完善的信息沟通渠道。建立以电话、无线电通讯、国际互联网、电视和基层广播、景区显著位置的电子广告牌等为发布手段的信息网络,即时向游客发布危机信号信息,并使信息尽可能覆盖可能受影响的群体。

3.利用地震资源,打造新的旅游项目 “5·12”地震灾害后,温家宝总理站在北川县城外的一块高地上,眺望着满目疮痍的城镇说,我们要再造一个新北川,这座老县城可以作为地震遗址保留,变成地震博物馆。地震虽然使四川遭受严重的损失,但也形成了一些特色旅游,四川地区可以把这些特色旅游资源充分开发,为四川打造新的旅游亮点。

这类旅游资源的开发除了经济收益以外,还有以下的作用:第一,爱国主义宣传。在纪念馆内,展示地震遗迹、遗物、遗存,展现抗震救灾感人场景与事迹,使广大游客了解来自社会各方艰难而无畏的救援行动,感受众志成城的抗震救灾精神,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第二,科普教育。

作为地震灾害发生地,灾区许多地方具有开展科学教育的价值,可以利用地震遗迹向游客宣传地震知识,提高游客在灾害发生时的自我保护能力;第三,地震体验。建造地震体验馆,再现地震的情景,游客通过亲身体验,可以感受地震的威力,以此提高大家对地震的警觉度和重视度。

此外,通过吃“救灾饭”、住“救灾篷”、走“救灾路”、听“救灾事”等形式,切身体验救灾的艰辛,领悟人生的意义。 4.采取有效措施,恢复游客信心 虽然地震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但受地震、余震及震后次生灾害的预期影响,很多人对来四川旅游还是有恐惧和不安心理。

这种心理的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也是四川旅游业走出困境的最大障碍。为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重建游客信心:第一,加大舆论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等媒体向海内外游客多做正面信息的宣传,减少负面信息的不利影响。通过真实、科学的信息使广大游客相信四川旅游是安全的,解决信息不对称、消除游客安全顾虑;第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聚焦四川的机会,巧妙借助媒体宣传的契机进行事件营销,向全世界传播四川旅游的新形象;第三,邀请境外旅行商和媒体考察团入川考察,让他们实地考察震后旅游景点,通过他们的亲身体验使宣传更有说服力;第四,推出优惠旅游措施,泰国在普吉岛海啸之后,为恢复旅游、吸引游客,他们的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景点携起手来,对来访游客实行了长达一年的旅游优惠。四川也可以仿效泰国的做法,联合旅游交通、饭店、景点等部门,推出一些优惠措施和优惠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游客到四川旅游。

三、结语 地震使四川旅游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震灾聚焦全球媒体目光的同时,也给四川旅游的推广创造了机遇。依照国际经验,特大灾难之后,作为“眼球经济”的旅游业也能有巨大的发展机遇,如泰国在东南亚海啸之后,云南丽江在大地震之后,美国在“9·11”事件之后都把旅游业作为优势产业,取得了成功,实现了旅游业的快速增长。

因此,四川也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时机进一步拓展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把地震灾难转化为机遇。 参考文献: 罗哲文.灾后文物修复和重建应遵循的原则[J].城乡建设,2008,

(7). 周毅.四川旅游发展现状与入境旅游问题分析[J].四川省情,2007,

(1

1). 彭永生.基于潜在游客情绪切入的震后四川旅游应急修复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8,

(2

4).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集体的温暖
那些花儿
一束花,一份情
修车记
逛庙会
小鱼儿的梦
诚信是金
我心中的绿
英雄
书,与我幸福的家
与海共处
微山湖风采
其实背书并不难
猜猜她是谁
蔚蓝色的理想
试析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究
试析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试论中美公共财政资助民办(私立)高校的比较制度分析
试析中国现代高校数学教育创新研究
试析大学生性与人格教育体系比较研究
浅析“五化”教学模式下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
试析学生心理问题预防与教师行为文化建设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课程设置的思考
试析高校校园招聘会优化模式探索
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与胰胆系统肿瘤神经浸润的研究
简论新时期高校图书馆教育职能提升与创新研究
试析西部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ESP课程建设研究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5 岁以上股骨颈骨折
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分析
扩髓与不扩髓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比较
《春酒》教学反思
在“教学现场”中研究教学
结合《春酒》教学,谈异步课堂结构
《春酒》教学实录
《春酒》教学实录
《春酒》教学设计
《春酒》课堂教学评点
《春酒》教学评点
乡情如酒醉人心──《春酒》课例分析
《春酒》教学杂谈
《春酒》说课设计
《春酒》说课设计
《春酒》教学反思
《春酒》教学设计
《春酒》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