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我国物权变动理论的立法选择(一)

一、引论

1.买卖契约有效成立时,a屋及b车之所有权即行移转。即买卖标的所有权仅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可发生绝对的移转效力。该模式可称为绝对的意思主义。该立法例由于使物权变动的公示性特征丧失殆尽,有违物权的可支配性特征,今日已没有国家采之。

2.买卖契约有效成立时,a屋及b车之所有权即行移转,但非经登记(不动产)或交付(动产),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即买卖标的物所有权仅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就发生移转,但以登记或交付作为物权变动的对抗要件。该模式可称为相对的意思主义或对抗主义,也有学者称作意思主义,〔2〕(p64)债权意思主义。〔3〕(p92)以法、日立法例为代表。

3.买卖契约之标的物所有权不因买卖契约之有效成立而当然移转,须以登记(不动产)或交付(动产)为要件。即买卖标的物所有权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不发生移转,须践行登记(不动产)或交付(动产)法定形式后才发生物权变动。此处的登记或交付是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该模式可称为意思主义和交付原则的混合模式,也有学者称作债权形式主义、〔3〕(p92)折衷主义。〔2〕(p65)以奥地利、瑞士立法例为代表。

4.买卖标的物权所有权之移转,除登记或交付外,尚须当事人就此标的物的所有权之转移作为一个独立于买卖契约外之意思合致。此项意思合致以物权变动为内容,学说上称为物权行为(dingliches rechtsgeschaft)、 物权合意( dingliche einigung),或物权契约(dinglicher vertrag)。该模式称为物权变动形式主义,〔2〕(p65)〔3〕(p91)以德国立法例为代表。

(1)货物

对于特定物的买卖,依英国货物买卖法(sale of goods act,1979)第17条的规定,在特定物或已经特定化的货物买卖中,所有权何时移转于买方完全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思。反之凡属凭说明买卖未经指定或未经特定化的货物,在将货物特定化之前,其所有权不移转于买方。非特定的货物通常是指仅凭说明(by description only )进行交易的货物。

从以上英美普通法的规定可以看出,其货物(动产)所有权变动最主要的条件是双方当事人的意图。这一点英国法学者也承认,在当事人之间发生的所有权转让,只需当事人有转让财产的意图即可。“当事人均欲使财产发生移转时,所确定货物的财产就从卖主手中流转到买主手中了。且非常普遍的是该货物将成为买主的财产,即使该货物仍然由卖主占有也不例外”。“当双方当事人意图转让时,货物财产就发生转让,只是仅限于卖主和买主之间。”〔6〕(p66—67)

(2)不动产

英美法系不动产移转动因有衡平权益(equitable title orinterest)和法定权益(legal title or interest)的不同而有不同要求。〔7〕(p280)依美国法,“当买卖合同已缔结时, 买受人尚未获得财产的产权,但却是这一财产的衡平权益受益人。”〔8〕(p87)换句话说,不动产买卖合同的成立,买受人取得的只是衡平权益,并没有取得法定权益。如要取得法定权益,还要履行其它法定形式,如契据形式等。“原则上,在当代普通法上,土地产权只有通过契据才能转让,……契据使法定产权移转到土地法定权利和利益上是必不可少的。”〔6〕(p67)英国法亦然,“卖主一经同意将土地出售给买受人,……买受人就会被认为已经具有了对土地的衡平法上的权益。已经同意购买土地的人至少具有像货物买受人的地位,尽管在技术上,货物买受人已经获得了法定产权,而土地买受人仅仅享有衡平法上的权益。但土地购买者将其买卖在适当的登记机关予以登记,那末,它的衡平法上的权益也就同样具有了对抗后来购买者的效力,因为登记即等于公示。……这种交易登记的权力使得土地买受人的地位较之于货物买受人提高了。”〔6〕(p68)

上述五种立法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物权变动要不要公示行为?赋予登记或交付怎样的法律效力?承不承认独立的物权合意(行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成了研究物权变动理论以确立我国立法模式的关键。

二、物权行为的界定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考试成绩
我的爸爸
我喜欢的故事
大象的表演
有趣的小狗
我帮妈妈做家事
我的妹妹
公园里
表姐和姨妈回来了
我最喜欢的动物
学画画
学英语
我能帮爸爸干活啦
秋天
钓鱼
论会计管制(1)
会计信息失真的深层分析—从股东需求的角度(1)
论会计的如实反映观(1)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会计方法的比较研究(1)
基于绩效审计的公共工程跟踪审计的绩效审计特征
新准则下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1)
诚信的人际关系是会计的基础环境(1)
经济收益、会计收益与全面收益的比较分析(1)
论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教育的变革与创新(1)
关于上市公司的若干会计问题(1)
浅析上市公司会计政策的虚假变更(1)
通过会计政策粉饰财务报表手法揭示(1)
中澳会计规范体系之比较(1)
完善会计监督体系 净化会计监督环境(1)
会计电算化全通用理论研究(1)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四
《美丽的小路》文本解读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A、B案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三
《美丽的小路》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六
《美丽的小路》口语交际设计
《美丽的小路》实践课设计
《松鼠和松果》教学设计四
《失物招领》教学设计一
《美丽的小路》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美丽的小路》教后体会
《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断赏析二
《美丽的小路》教学设计及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