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小议《醉翁亭记》的线索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醉翁亭记》,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一篇杰作。在这篇游记中,作者以“乐”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来选材布局。“乐”是全文的线索、贯穿始终。
然而,“乐”这条线索到底指的是什么?一般人认为是“山水之乐”。然笔者以为“山水之乐”只是“乐”的字面意思。实质上,“乐”字还蕴含着许多深远的言外之意。这就是“官民同乐”、“丰年之乐”和“苦涩之乐”。拙见如下,敬请同仁斧正。
一、官民同乐
“官民同乐”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之中。文中出现了众多的欢乐黎民的形象,又写了与黎民同乐的“太守宴乐”、“众宾之欢”、“太守之醉”,而且忘乎所以,毫无忌讳。这正是“官民同乐”的具体写照。
二、丰安之乐
从文众多的欢乐黎民形象不难看出,这一方黎民过着平安的生活。试想,如果滁洲人穷困潦倒,颠沛流离,还会有兴致来游山玩水吗?即使有,还能“往来而不绝”么?而为官者也无心玩赏了,除非他是个不顾百姓死活的昏官。所以“官民同乐”的叙写中蕴含着“丰年之乐”的思想。
三、苦涩之乐
本文是北宋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滁洲太守时写的。因此作者心灵上的创伤在作品中不可能没有反映。这可以从给亭命名的用意方面察觉出来。“醉翁亭”的命名突出“醉翁”,这里,既有满纸的欢乐,更有“醉翁”的内心的深沉,于是出现了矛盾的精神状态。据年谱记载,“庆历六年丙戌,公(欧阳修)年四十,自号醉翁”,可见,作者当时与翁还有相当的一段距离。而文中却说是“年又最高”的老翁,他“饮少辄醉”,却偏偏爱酒,甘愿“颓然乎其中”。也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但爱亭下水,来从乱石间……所以屡携酒,远步就潺溪……山花纵能笑,不解与我言。”(《题滁洲醉翁亭》)可见,作者是在“山水之乐”中寄寓着内心的愁苦和委屈,用“醉酒”来忘却自己的一切,“乐”字里面还蕴含着“苦涩”的味儿。“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的深意就在于此吧。
可见,本文线索──“乐”中除了有“山水之乐”外,还有“官民同乐”、“丰安之乐”,更有“苦涩之乐”。课文除对“山水之乐”作了具体叙写和点明之外,把其余之乐都有深藏在字里行间、委婉含蓄,让人回味深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读后感
- 字贴的故事
- 我有一个好伙伴
- 有趣的游戏
- 地上的小蚂蚁
- 我的妈妈
- 快乐的夏天
- 开心的一天
- 小猫可可失踪记
- 蜜蜂与蝴蝶
- 我心中的好老师
- 我与葫芦的对话
- 美丽的春天
- 散步
- 可爱的小鸡
- 体育影视娱乐化发展策略探析
- 中国特色的宪政民主的基本架构——政治体制改革研究报告
- 数字3D电影播放器在传统影院放映设备中的应用
- 公民维权与选举权利
- 韩国影视表现出彩的原因
- 论司法权的中央化
- 事实推定与证明责任-从“彭宇案”切入(1)论文
- 通过电影浅析韩国女性的家庭伦理观
- 论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有财产权的保护(1)论文
- 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 浅谈电影中我国传统美学内蕴的渗透
- 离婚协议效力探析(1)论文
- 儒家思想与中国民主
- 电影的文化涵义概述
- 试析美国国会的监督功能
- 《泉水》教案
- 《桂林山水》教案
- 《两只鸟蛋》教案
- 《詹天佑》课堂教学片段实录和点评教案
- 《画风》(第一课时)教案
-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 《一夜的工作》教案
- 《草船借箭》的两种教法教案
- 《要下雨了》教案
- 《失物招领》教案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案
- 《秋天的图画》教案
- 《钓鱼的启示》教案
- 《翠鸟》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