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6-0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

3、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

【教学时数】

总计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分析课文前五个自然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2、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二、解释词语

1、慨叹(kǎi):有所感触而叹息。

2、玄虚(xuán):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3、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4、诓骗(kuāng):哄骗。

5、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6、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三、研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提问: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明确:第一段,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3、提问: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明确: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第一段的三个阶段;讽刺意味的文字:“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4、提问: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明确: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5、提问: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明确:

⑴ 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并非“自信”。

⑵ 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

⑶ 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6、提问:“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明确: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7、提问:作者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明确: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继续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

一、继续讨论课文,理解明确

1、提问:第6段作者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间接反驳敌论点。

2、提问:作者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明确:作者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3、提问:作者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明确: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4、提问: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

明确:

⑴ 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

⑵ 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

⑶ 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5、作者“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明确: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提问:“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明确: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7、提问: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明确:第五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二、讨论课后练习三

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

第四部分(9段):做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巩固,作业练习。

〖教学步骤〗

一、讨论理解

1、提问: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

明确: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序反驳的。

2、提问: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察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明确: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察官的胃口被删掉。

3、提问: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明确: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4、提问: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二、小结

本文按揭示对方谬误、直接反驳、间接反驳、做出结论的顺序逐层推进。通过驳论证批驳了对方的论点,通过正面立论间接反驳了对方论点,批驳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错误论调,鼓舞了民族的自信心。

三、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见学校统一发放的省编资料之本课相关内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四季
想说爱你不容易!
思念
春天,真好
人类应如何处理文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
神奇的春姑娘
我发现了动物会给自己治病
春之颂
春之情
秦始皇兵马俑见闻
我们应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
谁说女子不如男?
春天
尊重生命——读《开枪!为果子狸送行》有感
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究(1)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商贸业的地位变迁与启示(1)论文
四川地震灾区文化产品价值提升模式初探(1)论文
新视野新评价——我国学校体育学习评价的发展趋势述评
“学校体育学”学科建设论析
新疆城乡居民收人差距不断扩大的原因分析及建议(1)论文
论海西产业结构的层级性与产业转型战略(1)论文
物权请求权与消灭时效
高师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与调适
商法的价值
东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1)论文
新时期下广东城镇化发展的瓶颈及对策(1)论文
论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影响(1)论文
黄河三角洲历史发展溯源及其经济开发探讨(1)论文
学校体育学被弱化现象引发的思考
《范进中举》强化练习
《范进中举》写作特点
《杨修之死》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同步训练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中举》主题思想
《范进中举》疑难解析
《范进中举》问题探究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语法修辞
《范进中举》典型例题
《范进中举》写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