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从消极走向积极,从模糊走向清晰
上《变色龙》一课,我和学生们正在进行“概括‘变色龙’的性格特征”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们机械地回答着:“奴颜婢膝”、“阿谀奉承”、“出尔尔”、“反复无常”、“不知羞耻”、“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教学进行得很“顺利”,和我预设的完全一致。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一个个词语。
正当我要结束这一教学环节时,突然,学生王浩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这样评价奥楚蔑洛夫有失公允!”
我一惊,对这个学生说:“那请你具体说说看。”
“我觉得奥楚蔑洛夫这样做,也有他的无奈!”教室里哗然片刻后又归于寂静,看来同学们也都想听听他的“高见”,我示意这个学生继续说下去。“奥楚蔑洛夫如果不这么做,得罪了将军,他还能保得住自己的乌纱帽吗?他还能做他的警官吗?为了适应那个社会,他必须这样,否则,他将无法立足于那个社会。我认为,他的‘变色’应当归罪于社会,他的奴性人格、丑恶灵魂也是社会使然。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有点像中国的范进,也是一个受害者。”
此言一出,立即就有许多响应者。
“是啊!将军是他的顶头上司,处死将军家的狗,不就等于他自己找死吗?”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像‘变色龙’这样的人,他们善于溜须拍马,逢迎上司,结果得到提拔;而有些实干的人却得不到应得的好处,这恐怕也是环境的缘故吧?”
“常言说‘识时务者为俊杰’,奥楚蔑洛夫就是一个识时务的人……”
学生的认识出现了问题:一个溜须拍马、谄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竟然在学生眼中成为一个受害者。怎么办?我决定舍弃既定的教学目标,抓住这个“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教学机会。
我说:“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先说说那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学生们立即根据开头的环境描写以及奥楚蔑洛夫围绕“狗主人是谁”的五次变化,概括出:当时沙皇统治的俄国,社会冷清、凄凉,经济落后,思想保守,实行残酷的专制统治。
我总结道:“作者批判的锋芒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这是小说的深层意义。这个问题不待老师提出,同学们就已经发现并解决了。同学们这种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精神正是新课标所提倡的,希望同学们能继续发扬!”
受到表扬的学生们,显得兴奋起来。
我接着说:“刚才有同学讲,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受害者,为了适应那个腐朽的社会,他必须那样做。请问这个‘必须’怎样理解?请同学们结合有关历史知识谈谈自己的认识。”
生1:他如果不这样做,就会丢掉乌纱帽!
生2:他保住了乌纱帽,但丢掉了人格!
师:在乌纱帽和人格之间,你会如何选择呢?
生2:我选择人格。“舍鱼而取熊掌”、“舍生而取义”,二千多年前的孟子就这样教导我们。
(师生笑。)
生3:不管社会怎样,洁身自好是最重要的。白居易不就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吗?
生4: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宁可跳进汨罗江,也不愿与浊世同流合污,深为后人所敬仰。
生5:陶渊明宁肯丢官罢职,也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种精神被传为千古佳话。
生6:海瑞一身正气,刚正不阿,结果流芳百世。
……
师:有反面的例子吗?
生1:汪精卫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可谓是见风使舵,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成立汪伪政权,遗臭万年!
生2:清朝的大奸臣和绅最善于溜须拍马、媚上欺下,得意一时,但最终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生3:还有秦桧,最会保全自己的乌纱帽,他利用手中权力,陷害忠良,祸国殃民,虽然他一生不曾丢官,但他只能永世跪于岳飞坟前,遭人唾骂,他的子孙也都因他抬不起头来。
……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从你们的发言中,我看到了你们的正直和善良,看到了你们爱憎分明的立场,看到了你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比同学们刚才列举的那些事例,我们现在该如何看待奥楚蔑洛夫呢?
最先提出问题的王浩抢着回答:“可恨!可鄙!”
同学们都笑了,我也笑了。
我总结说:“在反动的沙皇统治下,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小官僚,为了生存,竟用丧失人格尊严来换取生存空间,这的确可恨。这样的人虽然可恨,但作者批判的锋芒其实更多地是指向当时腐朽专制的社会,指向孕育这种奴性人格的土壤。刚才,有的同学还提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变色龙’,在我们的周围,确实有这样的人,同学们发现了他们,这种善于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的精神很可贵。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生1:我认为这只是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我们的社会有问题。
生2: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最优越的社会制度,与“变色龙”所处的社会制度有着本质的区别。
生3:对!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更多的是像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这样的人民的好干部。
生4:太阳还有黑子呢!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呢?
……
同学们会心地笑了。听着同学们积极的发言,看着他们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感受着他们那积极的心态,我也舒心地笑了!
一堂课结束了,我预先拟定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我很庆幸,因为我走出了离开教材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教学误区。其实,教师教学的系统性、严谨性并不能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应该以学定教,而非以教定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一不怕“乱”,因为“乱”往往反映学生认知活动的差异和学习方式的个性特征;二不怕错,因为错的东西往往是学生最真实的声音,错能使我们对症下药,带来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三不怕学生“节外生枝”,因为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往往是因为有了“节外生枝”而被点燃的。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失偏颇时,当学生的价值观偏离正常轨道时,当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悖于常理时,我们的处理方式不应是简单的否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发挥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引导学生明辨是非曲直,最终使学生从消极走向积极,使认识从模糊走向清晰,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双重意义的端午节
- 我的爷爷
- 美妙的歌舞会
- 端午节
- 快乐的端午节
- 清早的菜市场
- 自己购物的经历
- 水泥厂的污染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鹦鹉飞走了
- 我学会了打篮球
- 端午节
- 快乐的端午节
- 学校的花园
- 三十年后的世界
- 试论中华传统文化在广告创意中的运用
- 精神病人暴力犯罪的成因和对策刑法论文(1)
- 践行传统文化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 《大公报.文学副刊》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文化认同
- 浅谈在高职院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扬弃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增强党内民主意识
- 传统文化和思维特点对中国英语的影响
-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 浅议毛泽东对中国民间文化传统的吸取
- 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
- 传统音乐尽展文化之美
- 从《与梦相约》谈传统文化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 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公民道德的有机融合
- 抢劫本人所输赌资或所赢赌债不以抢劫论刑法论文(1)
- 《爬山虎的脚》第四自然段教学案例评析
- 《幸福是什么》教学思考
- 《巨人的花园》教学设计(送教课)
-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
- 《爬山虎的脚》教学思考
-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 《鸟的天堂》教学思考
- 《雅鲁藏布大峡谷》教学思考
- 《幸福是什么》教学思考(推门课)
- 《观潮》教学设计(送教课) 第二课时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情景回放与反思
- 《蟋蟀的住宅》教学随笔
- 《巨人的花园》教学诊断
-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送教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