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7
《劝学》教学杂谈
〖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探讨〗
笔者在《劝学》的教学中进行“劝学”的实践,证明了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效性和可行性。《劝学》是《荀子》书中的第一篇,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文章的显著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在本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把课文的原意读懂后,便围绕“本文哪些比喻说理最感人、服人?”这个议题展开探究性议论。有位由于被动学习,多次考试成绩未见“成功”而自嘲天赋不如人的同学这样说:“‘青于蓝’与‘寒于水’这两个生动的比喻令我茅塞顿开。”另一位同学反驳他:“虽然‘青于蓝’与‘寒于水’均非一日之功的道理,可使你产生勤奋不懈赶超别人的意念,可是你现阶段的学习状况莫过于那‘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的比喻了,单说‘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其中的奥妙,就使你受用不浅,更何况你并非‘驽马’呢!”几个同学也提出异议:“最有说服力的是蚯蚓与螃蟹的比喻!”通过议论探究,不少同学拓展了思路,他们普遍认为,本文的喻证法,主要在于令读者心服于作者的“劝勉学习”。例如“青于蓝”与“寒于水”说明可以超过前人,后来者居上的道理;而骐骥和驽马,朽木与金石的对比,则比喻分析了主观努力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关系,突出人的主观努力的重要性;蚯蚓与螃蟹的比喻,更形象地说明,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取得学习上的成功。未遂“成功”心愿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不正需要课文所喻证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吗?譬如,我们若能用心专一,即使条件像蚯蚓那样差,也能‘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反之,即使有‘蟹六跪二螯’的天赋,但由于‘用心躁也’,却连个居住的洞穴都没有。”
通过议论探究,同学们对课文的涵义认识进一步伸展,他们面对现阶段的学习现实到将来的就业与创业的推论,进入了一个高一层次的精神境界,既体味“骐骥”与“驽马”的条件差异的辩证关系,又省悟出新的见解:创业与读书一样,要想取得成功,不但要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而且更需要有“善假于物”的能力,既要善于将勤补拙,更要重视举一反三。
由于《劝学》的创造性阅读教学直接联系学生当时被动学习的现状,使他们对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从而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增强了“举一反三”的创新思维能力,为今后的创业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在《劝学》的创造性教学中获得培养创新精神的实效性的实践,表明注重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作用,注意指导学生从多方面发掘、理解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意义,通过议论探究,让学生独立发表自己对所学课文的认识,并允许这样的认识带有主观创造性,但这种创造性必须以课文本身为基础,而不能离开课文去臆造。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在阅读作品时,在认识上往往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独到的见解,这种独到的见解便是创新精神的体现。
〖浅谈分步教学法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
六、总结归纳写作特点
文言文教学不仅仅是字词和特殊句式的教学问题,文言文的许多写作特点对于我们现代文的学习也具有极大的帮助。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这些特点运用到现代文的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去。但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面面具到,而要突出重点,使学生能学习一个,就会运用一个。如荀子的《劝学》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我们就要学习他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特别是它的举例论证的方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游皇城相府
- 七星岩
- 奇异的景象
- 郊游
- 保护青蛙
- 未来的教室
- 秋天的风景
- 难忘的一件事
- 我的文具盒
- 冷餐比赛
- 妈妈,我爱你
- 快乐的五一劳动节
- 我的语文老师
- 跑跑经典,我的最爱
- 美丽的银杏树
- 活用传统文化,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才
- 签注视野下的晚清刑法改革
-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2)刑法论文(1)
- 由“性骚扰”诉讼引发的立法思考(2)刑法论文(1)
- 酷刑及酷刑罪的界定(7)刑法论文(1)
- 刑事政策导论(3)刑法论文(1)
- 浅析信用卡诈骗罪的若干问题刑法论文(1)
- 浅析传统文化主体地位在语文教育中的实现
- 浅谈满族传统文化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变迁
-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4)刑法论文(1)
- 签注视野下的晚清刑法改革
- 论诉权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导入刑法论文(1)
-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刑法论文(1)
- 香港与外国刑事司法合作制度研究(24)刑法论文(1)
- 《盘古开天地》课件
- 《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 教案设计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一
- 《三个儿子》综合资料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案设计
- 《陶罐和铁罐》教案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一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二
- 《美丽的小兴安岭》综合资料
-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三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二
- 《一次成功的实验》教学设计之三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之二
- 《小摄影师》教学设计之一
- 《三个儿子》教学设计之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