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6
《鸟的天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5
【背景知识】
1、这是现代着名作家巴金的散文。课文描述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课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晚饭后划船去游玩。第二段(第5~9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看到的情景。第三段(第10~13自然段)写作者和朋友们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情景。第四段(第14自然段)写作者不由得发出“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慨。
2、这篇课文作者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特别是通过联想写出了大榕树的勃勃生机,应当继续训练学生分辨事物和联想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读1个生字。
2、能说出“我们”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
3、懂得这棵大榕树为什么是鸟的天堂,并能把理由简要地写出来。
4、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是鸟的天堂;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鸟的天堂”的奇异景象,写出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出示课题。
2、理解课题:
⑴ “天堂”原来指的是什么?
(原来指人死后灵魂住的极乐世界,这当然是一种迷信的说法。现在一般用来比喻美好幸福的生活环境。)
⑵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二、初读课文
1、听录音,思考:
⑴ “鸟的天堂”指的是什么?
⑵ 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
2、讨论、交流上面的思考题答案。
3、默读课文:
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分段的依据。
(按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所闻来分,分成两部分,也可以把“出发”和“离开”单独列出,全文分成四段。)
4、深入阅读课文第一、二大段,着重分辨第二大段中哪些是作者的联想,起什么作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3、比较句子读起来有什么不同:
⑴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
⑵ 太阳落下山坡,只留下一段灿烂的红霞在天边、山头和树梢。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课文用了短句,读起来更有韵味。
4、“我们陆续跳到一只船上。”其中的“陆续”能不能换成“继续”?
(比较词语意思:陆续──继续。“陆续”表示一个接着一个。)
5、读句子:
说说句子中哪些是作者看到的景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幻灯片出现:
船平静地在水面流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果划动。
(都是作者看到、听到的,是作者的见闻。)
6、第4自然段的三个句子,次序能不能换?为什么?
(不能,课文是按水面、船、桨由远到近地写的。)
7、小结:
这一段具体描写黄昏后美丽的景色和幽静的环境。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听录音,思考:
这一段写的是作者第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情景?看到了什么?
2、这是一棵榕树还是几棵榕树?从哪里看出来?
3、默读第8自然段,用“( )”划出作者的见闻,用“ ”划出作者的联想。
全班讨论、交流。
重点句灯片出示:
⑴ 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眼前闪耀……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⑵ 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
小结:有了这些联想,把树当作动物或人来写,写出了树的勃勃生机。
4、作者为什么要着重描写榕树的大和茂盛?
(这环境适宜鸟儿生活,使得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
使大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还有哪些原因?
5、作者和他的朋友们这次经过“鸟的天堂”,有没有看到鸟?为什么?
6、概括第二段的段意。
五、学习课文第三大段
1、听录音,思考:
作者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是什么时候?他见到鸟儿了吗?
2、指导学习第12自然段:
灯片出示:
⑴ 找到一对反义词。
(清静──热闹。)
⑵ 课文怎样写出“热闹”?读一读,完成作业本第5题。
⑶ 小结:
写了鸟的声、影、种类、动作,用了排比的写法,短小而节奏鲜明,读起来声音短促,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
3、作者写鸟多,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圈出来。
(应接不暇,用在这里说明什么?)
小结:
这一段运用了先概括、后举例的写法。
4、配乐齐读第12、13自然段。
5、为什么作者这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了那么多的鸟的呢?
6、归纳段意。
六、学习课文第四大段
1、指名读课文。
2、“留恋”表现在哪里?为什么“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
3、理解最后一句话:
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加引号,而后一个不加引号?
(前一个“鸟的天堂”加上引号,表示特殊称谓,指的是那棵大榕树。后一个“鸟的天堂”是说大榕树适合鸟儿生活,鸟儿在这里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真像在天堂一样。作者用相同的词语,借助不同的标点符号,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热情赞美。)
七、布置作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老鹰捉小鸡
- 吹泡泡
- 母亲节的糖葫芦
- 我是奥运鼠
- 大作家,进校园
- 扶盲人奶奶过马路
- 水果
- 回忆5.12
- 百丈飞瀑(三)
- 我有一个好妈妈
- 郊游
- 路上见闻
- 我有七十二变
- 我的妈妈
- 答记者问的实例
- 新闻特写的实例二
- 新闻评论的特点
- 新闻评论的种类
- 新闻评论的概念
- 企业法人年检报告的概念
- 企业法人申请开业登记注册书的必备材料
- 新闻特写的实例一
- 小言论(新闻评论)
- 广播新闻的特点
- 新闻特写的写作
- 编者按(新闻评论)
- 新闻特写的种类
- 广播新闻的种类
- 广播新闻的概念
- 回应中国高铁建设八大质疑
- 关于手风琴普及教育框架之构思(1)
- 高师数码钢琴集体课浅探(1)
- 汉族秧歌舞蹈与现代审美意识详细内容(1)
-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的音乐课堂教学评价(1)
- 高师声乐课多样化教学刍议(1)
- 中国高铁发展滞后而非超前
- 什么是舞蹈详细内容(1)
- 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的开端(1)
- 舞蹈编导法则在群众艺术中详细内容(1)
- 中国高铁的自给自足之路
- 论中国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详细内容(1)
- 浅析中国高速公路管理体制改革
- 关于歌唱语言发声技术应用于高等师范教学的构想(1)
- 中国高铁自主技术体系领跑世界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十三
- 《雷雨》教学设计三
- 《雷雨》教学设计四
-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学设计十四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二
- 《雷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二
- 《雷雨》教学设计片段
- 《最大的“书”》教学思路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一
- 《最大的“书”》几点教学回顾
- 《最大的“书”》教学设计十
- 《雷雨》教学设计二
- 《最大的“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