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4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关键词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肠。唐代由于国力强盛,对外的交流往来也空前频繁,因此经常有人“西出阳关”,或出使,或经商。出阳关向西,面对异域山川,风俗不同,语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无人烟的大漠,所以将出阳关的入,内心无限凄凉。前来送客的亲友自然也怀有同样的心情。本诗中的元二的心情,当不胜故国他分之感。此时的故人之情,较之寻常情况下,弥足珍贵。“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可谓笔力千钧。
白居易《对酒》诗:“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可见此诗打动人心的力量。正因为这首诗说出每个出关、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许多人的强烈共鸣,成为广泛传唱的出塞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盲人”赶“鸭子”
- 电脑给我带来的快乐
- 海底城冒险记
- 夏令营的告别会
- 妈妈动手术
- 我真的长大了
- “报复”
- 我们的家园
- 小白猪搬家
- 初当消防员
- 第一次骑两轮车
- 第一次下厨房
- 滑冰小分队
- 五子棋大赛
- 与外教零距离接触
- 无损检测技术论文
- 基于ARM芯片的网络化电能表设计
- 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 浅谈我国民商检察监督立法的法典化(1)论文
- 浅论商业贿赂和政府治理(1)论文
- 高压并联电力电容器所用主要原材料简介
- 闪光焊机交流调压系统设计的总体方案
- 冷轧SISO板厚控制过程中轧辊偏心的重复控制
- 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及制作原则
- 电力电容器的介质
- 论驰名商标法律保护机制的完善(1)论文
- 谈商业代理行为之表见代理(1)论文
- 论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1)论文
- 谈建立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几点法律思考(1)论文
- 基于RSS的信息服务系统设计和研究
- 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老人与海鸥》教学杂谈
- 《老人与海鸥》近义词反义词
- 海鸥是人类的朋友
- 爱之桥──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海港清洁工──海鸥
- 《老人与海鸥》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读《老人与海鸥》有感
- “海鸥老人”塑像铭刻人鸥深情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
- 《老人与海鸥》相关链接
-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 《老人与海鸥》教学点滴
- 《老人与海鸥》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