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4
在读中思索 在悟中升华──《生命生命》第二轮公开课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
再教本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本组课文中的《触摸春天》和《永世的眼睛》两篇文章,已经有了对生命的一些认识。源于对《触摸春天》中盲女孩安静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乐观面对”和《永生的眼睛》一文“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感悟,因此教学本课采用“听──寻──悟──背”四个板块,以达到“在读中思索,在悟中升华”的效果,从而完成对本课的教学。
这节课的目标拟定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从教学过程看,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贯穿语文教学“读”的功能:
俗语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作为一篇具有较强哲理性的文章,读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并步步推进。初读,感知文章三个事例;寻读,找到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悟读,结合句子谈理解、谈感受;背读,积累好词佳句作储备。整节课,书声朗朗,读味十足。
2、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理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无论是自读自悟,还是小组合作,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导演,主要学习任务由学生独立或合作完成。
3、注重学法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采用让学生作“圈点批注法”“小组合作探究”“规定答题句式”等方式,对学生学习和语言的训练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尽管本节课有值得高兴之处,但也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教师有些地方的启发不到位,导致学生“知而无言”,未能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的思维。
2、教师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完成教学任务而硬把学生往即定的步骤上拉,使得某些问题探讨得不够深入。
3、教学辅助手段准备不到位,未能给学生以视觉或感官上的刺激,使得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探讨有“贴标签”之嫌。
虽然教无定法,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尽量避免以上问题,准备从这几方面入手:
1、备课时除了备教材,还应备学生,并且尽可能设想课堂上会出现的状况。
2、考虑学生的实际,设置一些问题,让他们可以“跳起来摘桃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思维。
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我会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尽最大能力弥补“教学这一门有遗憾的艺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两只小鸡
- 教师节的一天
- 我最开心的事
- 干冰
- 游太湖
- 海南岛之旅
- 学游泳
- 老鹰捉小鸡
- 有趣的科学课
- 金银岛畅泳
- 快乐的一天
- 欣赏
- 蚂蚁小金历险记
- 雪松
- 第一次买东西
- 关于中国电影导演群体研究
- 从音乐立场看「敬拜赞美」
- 关心学生成长着力实施美育
- 谈农村小学劳动课的分层次教学
- 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 现代音乐永远是:你去挑战观众,让观众挑战你
- 在反思中走进新课程之四
- 设计文脉/DesignandContext
- 阅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
- 初中生物实验课中的思维训练
- “美术”对艺术100年历史的误读与偏离
- 人民的鸦片?——对莫扎特的《加冕弥撒》的神学思考
- 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 谈谈生物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 解放语文
- 《祝福》课本剧
- 真实的绝望──关于《祝福》主题的再思考
- 《祝福》中的一条光明的尾巴──兼及祥林嫂的反抗性格
- 相煎何太急──《祝福》中柳妈形象之我见
- 《祝福》的主题
- 关于祥林嫂的死
- 谈《祝福》中“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 《祝福》的讽刺艺术
- 谈《祝福》里的钱
- 我看《祝福》中的鲁四老爷
- 简论鲁迅小说《祝福》的双线结构
- 祥林嫂不是“捍卫封建贞操观念”的“节妇”──解读鲁迅小说《祝福》
- 《祝福》的情节功能
- 也是美好愿望的体现──《祝福》结尾探讨
- 关于《祝福》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