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视域下的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论析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视域下的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论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5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视域下的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论析

"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感恩教育

[论文摘要]中国古代历来重视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优秀的传统文化,用传统的道德教育审视当前的未成年人感恩教育现状,通过孝教育、尊师道、修身律己的传统思想加强和提升当代未成年人感恩意识。

中华民族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根深蒂固的优良文化传统依然是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主要目的和行为方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德即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利益问题,即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在我国古代,所谓“德”就是对他人有利,这样才称得上是有道德。不仅在我国古代要求是如此,当代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传承优秀的传统道德教育,与当代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作用于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把他们也培育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一、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

中国的重德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在整个封建社会,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各朝各代的教育政策都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西周国学就以“一日孝行,以享父母;二日友行,以尊贤良;三日顺行,以事师长。为主要教育内容。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历代的思想家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最具典型代表的是孔子,其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是最为丰富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仁”的教育,“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道”的具体体现,按照“仁”的要求去做,就是实践了“道”,反之便是违背“道”。如何实现这个“仁”,孔子及其弟子在讨论中得出,“仁”者“爱人”。因此,“爱人”无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爱人是仁的基本含义,也是待人处事的前提。儒家另一思想家孟子提出“性善论”,“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论证了实施道德教育的可能性。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也,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热,泉之始达”。即人性中的这“四端”,故可以通过道德教育“扩而充之”,使之成为仁、义、礼、智四德。荀子特别重视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荀子从“性恶说”的思想角度出发,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道德教育的作用就在于要“化性起伪”,重视对学生的道德知识教育的培养,主张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的环境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学习。西汉的董仲舒也比较重视道德教育,他把德治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认为道德教育在培养人才、发展人性、社会教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对中国的德育思想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教育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派重视道德教育的思想,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坚持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学生有了较高的道德修养,才能发挥其作用,对社会和国家有用。朱熹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两个方面发展,即“存天理,灭人欲”,让学生懂得道理,自觉行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道德教育有很多的阐述,对后世有很深的影响和作用,尤其在当前未成年人道德滑坡、感恩意识淡薄严重的社会,我们应当借鉴古代道德教育的精髓,加强和提升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

二、当前未成年感恩教育的现状简述

《现代汉语词典》把“感恩”界定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对感恩教育主要的解释为:“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它的本质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转变等导致未成年的道德品质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我国现在的未成年多是独生子女,大多只懂得享受,缺乏自觉的道德修养,从而养成自私、冷漠、忘恩等性格。未成年的种种不良表现正是由于感恩品质缺失,具体表现首先在家庭中,他们对父母的不孝顺,叛逆父母,社会中多有未成年人为了上网玩游戏与父母发生争执而离家出走,也常和父母顶嘴,甚者有挥刀拭母等事件的发生。我们从古代传统的道德教育中首先学到一点就是孝,对父母的孝,对长者的孝。父母带给我们生命,倾其所有培育我们,报答父母的恩情是我们必须履行的义务,而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尤其是未成年这种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在调查中发现很多的未成年人认为这种恩情是理所应当自己该获得的。其二表现为在校对老师的不尊敬。孔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梯”,即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学校里,要尊敬师长。尊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当前很多的中小学生已经淡忘了这一古训,缺失了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情,表现为路上碰见老师就当不认识,横冲之;课堂上全无敬和尊,不认真听讲,和老师顶嘴,也有当面辱骂老师等现象发生。其三,个人的修养不够,在社会中则表现为没有责任心和道德感。很多未成年人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宽容和分享的心态,往往在处事中表现较为狭隘,不懂得体恤别人的辛劳以及珍惜其劳动成果,唯我独尊,不懂得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教师给予他们的一切。

当前未成年人正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时候,加上社会上的种种不良的行为的影响,不加以正确的疏导和灌输,未成年人很容易走向歧途,导致形成感恩缺失现象。在造成未成年人感恩意识缺乏的种种主客观原因中,当今社会对中国传统的道德教育的摒弃也是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应该重拾古代道德教育的精华,从而指导当前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认识感恩教育对他们的重要性。"

三、以传统的孝道教育为主线,加强未成年的感恩意识

中国古代历来重视孝的教育,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认为“百善孝为先”。《孝经》中有“孝者德之本”之语,是说孝敬父母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根本。川所谓孝梯,是指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8](P32,孔子认为孝梯是根本的道德规范,“为仁之本”,孔子把“敬”作为孝的主要内容,即尊敬父母是很重要的,看的比养还重要,只有把尊敬和供养想结合的行为,才能称之为孝。孔子的“孝”还要求子女在做人行事上严格要求自己,品德高尚,这样父母才能对子女放心。子女之所以要孝敬父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应当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辛苦养大儿女,最希望的也是儿女能知恩图报,善待父母。故常说:“人之行,莫大于孝”,这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墨子认为孝,就是利亲也,为人子必孝,把父母的事要作为自己分内的事而又有能力为父母谋利益,这是墨子对君子提出的孝的要求。《孝经》中认为孝有五等之孝,庶民之孝则是“谨慎节用,以养父母”,要求敬养父母。北魏孝文帝时主张孝治,通过奖用孝梯,推动人们崇敬践行孝道,要敬老并严惩不孝。因此汉以孝而治天下。中国传统文化是重视伦理道德的文化,也以孝梯教育为家庭和学校的主要教育。对于当代的未成年人,加强未成年人的感恩教育,从传统的孝教育出发从小培养青年的孝心,要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做一个有孝、知恩、有义的青年人。未成年人现在进行孝教育,从身边的家人做起,孝敬父母,才能让其渐渐学会照顾他人,关心别人,学会以感恩的心态对待身边的人和物,最终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

四、继承传统的尊师道精神,提升未成年的感思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重视尊师道精神,这在《学记》中就能体现,尊师是其主要特点,认为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要由教师来严格教育,“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先秦诸子中,荀子是最为提倡尊师的,“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可见荀子将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相比,与君师并称,并把尊师与否与国家的衰亡相联系,提倡国家要重视教育,社会上要尊敬教师。在教学中,荀子更是强调学生对老师的尊敬,“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战国末期产生的杂家的尊师思想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教师教育人,培养人的作用很重要,能够影响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发展,学生应该做到“事师之犹事父”,“说义必称师以论道,听从必尽力以光明。”《师说》是唐代著名的教育家韩愈论师道的主要的著作,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学者必有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要尊敬教师,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教师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学问,学生应该认真的听从教师的教诲,才能学有所长。古代尚且如此,今天的学生更应该传承这种尊师的思想,尤其是未成年,从小就应学习古戎的尊师教育,认识到教师对我们学习的重要性,教师倾之心血给学生传授其所知之事,相应的学生要怀有感恩情怀,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知教师的辛苦,尊敬老师。

五、通过修身律己强调未成年的感恩教育

中国的传统道德教育重视个体的自我教育,把自身的道德修养即“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孔子把修养认为是君子治学为人的一个主要的条件,在《礼记·中庸》说:“修身则道立”,做一个有德行的人,就不可以不修身。

主体道德修养的提高,就要学习前人的道德知识和道德经验,并做到自省。所谓自省就是“主体就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修正自己的不足和过错,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养。”孔子的弟子曾子就说“吾日要三省吾身”。孔子还提出修身的另一个方法就是要“克己复礼”,就是以一定的道德规范、道德标准克制和约束自己,做到严于律己,实现治理、建设国家、安定天下的目的。孟子说:“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学习和修养的过程首先要从简单做起,从自身做起,渐渐影响国家和社会。中国明代的教育家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的道德修养理论,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他说:“致知必在于格物。物者,事也,凡意之所发必有其事,意所在之事谓之物”,“格物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体之正。用格物去唤醒人们心中的天性良知,自觉遵守社会道德和礼仪规范。当前社会中未成年人出现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和感恩意识的淡忘,如见利忘义,不知感谢,说明当下的未成年人远没有做到严格的自我教育和道德修养,缺乏自我控制和制约。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只有能够吸取古代道德教育的修身律己思想,才能懂得感恩于现存的一切事物,实现为君子,为家,为国,为天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家乡的竹林
我的父亲
我家的宠物
我的自画像
墙角的小蚂蚁
有趣的美术课
美丽的公园
快乐小天使
一场意外
课间十分钟
这就是我
四季的歌
离群的小鸡
庐山漂流
我的外婆
研究生入党志愿书
2008年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的写法
大学生入党志愿书
十七大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表格
最新入党志愿书
银行入党志愿书
入党志愿书填写
XX最新入党志愿书
工人入党志愿书
医生入党志愿书
学生入党志愿书
预备党员入党志愿书
2007入党志愿书范文
智能化
地铁列车中可燃物热释放速率的测定
电气化铁路过电压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公法与政治文明
轨道交通牵引供电仿真模型与算法的研究
谈对铁路货场改革的展望
国家权力作为财产——政治腐败分析
关于住宅小区供配电系统方案的探讨
运输繁忙站场铁路电气化改造的软横跨更换
浅谈电气装置的防火和防爆
再谈地铁接地问题
《利维坦》及其当代之诠释
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初探
狂奔的女性政治学
智能建筑电气节能的论文
《称象》教学设计3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5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4
《称象》教学设计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6
《司马光》教学设计1
《司马光》教学设计2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4
《司马光》教学设计4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5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2
《司马光》教学设计3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1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设计4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