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8

对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分析及解决方法

"

论文关键词:逆反心理 宙斯的魔盒 独立性和依赖性 开放性与封闭性 自制性和冲动性共同关注

论文摘要: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极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

古希腊的一个神话:宙斯给一个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个盒子,盒子里装着人类的全部罪恶。和其他孩子一样,潘多拉也是很好奇的,加上宙斯给她盒子时告诉她,绝对不要打开。正因为这样,潘多拉更想看盒子里的东西。她打开了盒子,结果人类的所有罪恶都跑到了人间。

实验室里,老师再三交待把硫酸与水混合时,应把水缓缓注入硫酸中,可是一个男生偏偏想看到相反的结果,于是一张漂亮的脸蛋被溅出的硫酸烧成一个个麻斑……

这个故事对徘徊在大人世界门口的中学生很有教育意义,由于你把“禁开的盒子”都一一打开,结果酿成了后悔不迭的灾祸。

老师告诫同学们,近期上映的电影是国家规定“儿童不宜看”的故事片,不准前往光顾。结果,大多数学生采取了与告诫相反的态度,甚至某些平时不爱看电影的人,也设法混进大人的队伍里看了这部影片。

对大人来说,他们鉴别力强些,能把其中的糟粕、精华区别开来,对中学生来说,可就有点消化不良了。这类电影,老师不让看是对的。但是由于没有把道理讲清楚,而是采取简单的“隔离措施”,结果反倒增添了这类电影的神秘色彩。同学们想看这类电影的动困,即好奇心不但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增加了,这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无疑注入了“隐患”。

这就是青少年特有的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指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对立情绪和内在的否定意识,就是作用于个体的同类事物超过了个体感官接受的极限,使个体感官饱和后产生的一种相反体验。通俗地说,就是在一定条件下,你说正,却使我产生一种负的感觉;你本来想叫我向东,我却偏偏产生一种向西的要求;你不许我这样做,倒反而使我增强了想这样做的欲望。

1逆反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成长中,存在着下列矛盾。

1.1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特点上最突出的表现是出现成人感,由此而增强了少年的独立意识。如他们渐渐地在生活上不愿受父母过多的照顾或千预,否则心理便产生厌烦的情绪;对一些事物是非曲直的判断,不愿意听从父母的意见,并有强烈的表现自己意见的愿望;对一些传统的、权威的结论持异端,往往会提出过激的批评之词。但由于其社会经验、生活经验的不足,经常碰壁,又不得不从父母那寻找方法、途径或帮助,再加上经济上不能独立,父母的权威作用又强迫他去依赖父母。"

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特点突出表现是出现成人感,认为自己已经成熟,长成大人了。因而在一些行为活动、思维认识、社会交往等方面,表现出“人”的样式。在心理,渴望别人把他看作大人,尊重他、理解他。但由于年龄不足,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及知识的局限性,在思想和行为上往往盲目性较大,易做傻事、蠢事,带有明显的小孩子气、幼稚性。

1.3开放性与封闭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需要与同龄人,特别是与异性、与父母平等交往,他们渴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彼此间敞开心灵来相待。但由于每个人的性格、想法不一,使他们的这种渴求找不到施放的对象,只好诉说在“记”里。这些日记写下的心里话,又由于自尊心,不愿被他人所知道,于是就形成既想让他人了解又害怕被他人了解的矛盾心理。

1.4渴求感与压抑感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的发育和成熟,出现了与异性交往的渴求。比如喜欢接近异性,想了解性知识,喜欢在异性面前表现自己,甚至出现朦胧的爱情念头等。但由于学校、家长和社会舆论的约束、限制,使青春期的少年在情感和性的认识上存在着既非常渴求又不好意思表现的压抑的矛盾状态。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他们的猜疑、揣度、推测,以至不顾禁令地寻根究底或小作尝试。

1.5自制性和冲动性的矛盾。

青春期的少年在心理独立性、成人感出现的同时,自觉性和自制性也得到了加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他们主观上希望自己能随时自觉地遵守规则,力尽义务,但客观上又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有时会鲁莽行事,使自己陷人既想自制,但又易冲动的矛盾之中。

正是由于这些矛盾的存在,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叛逆的心理。一来,是这个时期所必然拥有的心理过程;二来,现在社会越来越讲究个性化,自我化,导致叛逆的心理更加厉害。

青少年在成长的矛盾中问:逃避自己讨厌的东西,追求带来快乐的事物,到底有什么错?确实没有什么错,但是,只有面对现实,并且要不断告诉自己怎么做有意义,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否则就无法生存下去。现实和梦想,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梦想中受到的挫折导致愿望的不断膨胀,与周围事物,家长,学校的抵触使得叛逆心理的不断加深。逆反心理是一种单值、单向、单元、固执、偏激的思维习惯。它使人无法客观地、准确地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而采取错误的方法和途径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这便养成了多少想和别人反着千的心理。

人与人之间是有隔膜的,一个人永远无法完全了解另一个人。但同时,每个人又必须通过他人才能确认自己的存在。当我们认为别人肯定、认识的人并不是自己真正的自己,心中会产生莫大的恐惧感,反射为一种不依从的行为。

叛逆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是一种心灵补完的过程。不论社会,教育界,家庭,少年自己都应该正确认识它。"

2面对逆反心理,我们该怎么办?

一般来说,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很容易显现出来,有时还带有挑战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行为上的执拗

执拗是指有意不服从,就好比不撞南墙不回头,不到黄河心不死一样。青少年的自我意识随着年龄而增强,自我表现的欲望很强,在有关自我管理上,在和异性的交往上,等等,他们的自我意识都很强。要知道,他们这个时期很稚嫩,对世间的善恶是非很模糊,有些根本就茫然无知。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看待,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工作必不可少,但也应允许他们犯错误,给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要改变自己的工作方法,创设各种情境如参观烈士纪念馆,走访弱势群体家庭,与监狱里的少年犯交流等,让他们体验生活的艰难,有时甚至可以进行一些挫折教育。恰当的情境教育比空洞的说教更能感化人,更能淡化逆反心理。

2.2态度上的抵触

态度上的抵触,反驳,强词夺理,这是逆反心理表现最明显的一个方面。中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他们的心理还很稚嫩,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可是有些教育工作者却未注意到这一点,而是时时刻刻以一个长者的身份自居。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师生之间在做人这点上的不平等。因此学生态度上有抵触也就不足为奇了。面对学生态度上的反常,我们必须冷静冷静再冷静。要分析原因,从做人的角度,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及时与学生沟通疏导,切实解决他们心理上出现的问题。要讲究方法,切忌冷嘲热讽,切忌大声呵斥,切忌体罚或变相体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冷处理都是好方法。

2.3情感上的冷漠

情感的冷漠现象也是逆反心理的一种反映。现在的青少年都出生在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在物质文化生活日渐丰富的今天,对中国的昨天他们很少知道甚至不知道。对先辈们曾经受过的磨难他们认为是不可想象的。因此,隔膜不可避免,冷漠也自然而然。同时身处社会转型时期,他们耳濡目染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诸如拜金主义现象,社会黄黑现象,家庭变异现象,尔虞我诈现象等,在幼小的心灵上促成了他们对于人情的淡漠冷漠。父母溺爱、父母百依百顺、隔代养育等让他们认为受宠理所当然,人人为我天经地义,至于我为人人根本不可能。因此习惯于我行我素,至于他人如何教育,一句也听不进去。要根治这种贻害无穷的弊端非一日之功,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但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当负起自己的责任,更应当视学生如亲子,给他们阳光,给他们雨露,使他们茁壮成长。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游长城
还是象我自己吧
我变成百花仙子
特殊的考试
一件有趣的事
白色让我想起
小苍耳
会教育的妈妈
池塘
美丽的秋天
我观察昙花一现
汽车"丢"了
拍手歌
第一次溜冰
我的机器人
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军人入党申请书范文
公安入党申请书
护士入党申请书
入党申请书思想汇报
07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
大一入党申请书
军校学员入党申请书
中专入党申请书
士兵入党申请书
幼儿教师入党申请书
职工入党申请书
2007教师入党申请书
工人入党申请书范文
对声与情的关联新论
百年为奴-中国注册会计师的末路(1)
审查担保贷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
谈诗意歌作《玫瑰三愿》的情境画感
声乐演唱中歌唱心理的作用
对风险导向审计的探讨(1)
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环境、特征与预算会计改革(1)
长轨排法一次铺设整体道床无缝线路施工工艺
财务公司金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1)
无形资产新准则的变化及其影响(1)
政府审计与CPA审计的期望差距比较(1)
声乐类素质自我培育论述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 国家标准解读
浅谈宋祖英演唱风格
声乐表演情与声的联系阐述
《笋芽儿》教学设计8
二年级下册《笋芽儿》练习题
《笋芽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笋芽儿》快乐练习:同步练习
《笋芽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笋芽儿》教学设计6
《笋芽儿》教学设计2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笋芽儿》教学案例
《笋芽儿》教学设计7
《笋芽儿》教学设计4
《笋芽儿》教学活动设计
《笋芽儿》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笋芽儿》教学设计1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