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在现实中的尴尬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在现实中的尴尬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9-20

试论语文课程改革在现实中的尴尬

"

论文摘要:自语文新课标颁布和新课程实施三年以来,我们既看到了语文教育教学中所张扬的生命活力,也理性地看到了现实环境对新课程实施的严重制约,而课程环境的改变又是一个更加艰难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笔者认为,我们必须让新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且以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来关注课程环境、寻找改革出路,以确保新课程的有效实施。

论文关键词: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 学习方式 教学手段 人教版 初中

一、应试课程环境未作根本改变。语文课程改革遭遇尴尬

当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行为还在沿着传统的轨迹惯性运行时,当应试课程环境未作根本的变革时,新教材这只新鞋子能踏出一条新路吗?

以目前课改区使用最为普遍的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这套教材共设六个单元分为六个主题,第一单元以人生为主题,抒写人生感悟;第二单元仍以人生为主题,侧重于理想和信念;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感受自然,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科学探索,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体验亲情,第六单元是想像世界。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这几个单元都注重了学生个性化的主体体验,凸显了对话、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强调了语文和社会、生活、自然的联系及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了语文实践和语文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了新基础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导向。笔者自从参加今年的课改实验后,真切地感受到了现实的语文教育教学远非课标精神标榜的那样浪漫。

其一,应试制度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应试训练。本次语文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就是对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语文教育的特点(人文内涵、实践性、汉语言文字特点)进行了新的分析界定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建议,侧重点在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强调加强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即与其他学科、其他活动或生活世界的联系,但在目前的课程环境制约下,其有效性几乎等于零。

就笔者目前所执教的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来看,课后的研讨与练习设计得很有特色,突出体现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特点。如课文《郭沫若诗两首》后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观察夜空里的牛郎、织女星,查找有关他们的天文知识,写一篇短文”。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是课堂任务紧,诗要求背诵,生字必须写得熟练,诗的节奏划分要准,对诗中的意象也要学生在口头与书面表达中重现,对语言进行美读与赏析,教研部门编写的长达四页的同步教辅训练得完成,再加上教师对考点的揣测与训练(应试对教师与学生的评价迫使教师在教学中的关注点就是考点训练),这些任务仅靠课堂是完不成的。二是课下负担重,语数外史地生政等都有作业,足以让学生晚上加班到深夜,再让学生涉猎课外的内容,甚至让学生到户外的夜空中观察有关牛郎织女星的天象,显然更会加重学生的负担,种种因素的干扰与制约使美好的课程思想有如空中楼阁。

应试成绩对师生的排序,社会、家长对应试成绩评价的认可,使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基本构成为:讲授知识点与考点+积累阅读写作的应试技能训练+尽量争取课外时间以拓展训练的空间与时间+用调动兼强迫的手段提高学生的配合度、参与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新课程的要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与多元性。

当然,我们不否认在新课程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力图更多地体现新课程意识,努力拓展语文课堂以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注意保护并促进学生文化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但这种教学个性的发展受课程环境的制约而受到很大的局限,以应试为终极价值追求的训练式教学依然是现实语文教学的主流。

其二,基础教育的现实环境之一是大班额。一所普通学校的班额在六十人左右是很正常的,如果是一所重点中学,班额在六十和九十人之间也很普遍。“合作”、“交流”、“对话”是新课程的主题词,而“合作”、“交流”与“对话”的鲜明特点就是学生本身的积极参与与自我表现,教师对每个学生参与的关注是催生学生参与热情的动力之源,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合作、交流仅限于教师和“精英”们的对话。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确解放了部分学生的思想,使他们热情参与、张扬个性、表现自我,但对于相当一部分差生而言,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差距使他们逐渐失去参与的热情和勇气而出现课堂失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有些甚至根本就不想表现自己或有意回避(尽管教师一再鼓励,想方设法找出闪光点进行激励,但班额大学生多,有些赞美过于牵强,绩差生依然感受到真实的冷落与自卑),加之教师课堂语言的减少,在考试的甄别选拔功能日趋膨胀的今天,这部分学生最终是一种什么结局,可想而知。为了不影响这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与班级升学率,或更实际一点说影响到社会、家庭、学校对自己的业务评价,被动接受式学习与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二、考试制度未作本质的变革,现实的教育教学行为正嬗变为不断升级的应试之道

无论课程怎么改革,无论教法有何变化,语文考试语言基本功一定要考。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的基本形式,语言基本功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节精彩纷呈的展示课下来,学生的生字会写了吗?生词会解释了吗?能用流利的普通话诵读了吗?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了吗?因此,文章要好好地读,字要认真地写,读出普通话的韵律美,读出汉语的内蕴美,写出汉字的书法美,这是永恒的,不惟应试要求,就汉语言的人文精神养成而言也是必要的,这决不是一节热闹的展示课所体现、涵盖和完成的。从应试的角度讲,你能从得分点的角度去判断一个阅读理解题的主流评分要求吗?你能用书面语言把文本中的美点赏析和知识点完美地表达出来吗?所以,就我本身的体会而言,同样一篇课文,当你上完展示课后,你还必须得从应试的角度有重点地重讲一次。展示课再热闹,再完美,一篇课文生字不会写的依然很多,字音读不准的很多,能写出汉字的书韵、读出语言魅力的学生就更少了。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是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但夯实学生的语言基本功同样重要。一节热闹的公开课为学生解决了哪些语言基本功的问题?否则就是对学生不负责任。人口密集、就业压力的不断加码,就业分配的唯学历唯年龄倾向,对基础教育评价的唯升学率倾向日趋严重,这种状态下的学生,不能说应试是唯一的发展渠道,却是最基本的生存途径,家长把孩子交给你,学生考不上学,家长不答应,社会不答应,学校也不答应,所以大量的课业训练依然是教师谋生、学生发展的基本手段。

就写作而言,学生语言能力的差距是任何人也无法扯平的,你必须教给绩差生嫁接与拼装范文的技巧(在这里,笔者绝无否定调动学生生活经验,启发学生灵感,激发学生语言表现欲而提高学生生态写作水平的意思,而且大力倡导),否则,一篇作文的失败足以让这些学生与理想咫尺天涯。就绩优生而言,在事关命运的升学考试中,体现学生个性与灵性的“另类”作文是万不可写的。

就阅读而言,尽管新课程一再强调主题与文本的多元性,倡导个性化阅读,但形同八股的文体阅读知识、阅读技巧,如“谋篇技巧”、“修辞方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等的训练一定要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在文本解读中的多元你必须教会学生斟酌与选择最能得分的一元(据说有些知名作家与中学生同考自己的作品阅读却考不过学生),所以,从应试的角度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考试中三大版块——积累、阅读、写作,无论哪一块,应试技能的强化训练都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的展示课把新课标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时候,你不妨问一下执教教师:展示课结束后,这篇课文还要重讲吗?在糟糕的应试成绩面前,面对来自社会、学校的压力你无法想象基层教师将如何生存。当实践证明符合新课程的教学行为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时,新课程精神还是一线教师的第一追求吗?

三、语文教师的现实状态难以确保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课改中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是什么?一个基层语文教师在应试教育与新课程思想之间抉择定位的矛盾与生存发展的艰难恐怕是我们那些只评课不讲课的教研员和脱离课程环境搞书斋理论而又对基层教师的课堂教学横加指责的专家们很难体验到的。教师的传统惯性影响新课程的实施。一些从传统应试圈子里走过来的教师自恃有熟练的应试技巧,眼看着新课程思想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这就为其对传统教法的因循守旧提供了事实的支持。

在目前物欲横流的社会背景下,能把教书育人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语文教师寥若晨星,语文教师(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事业发展缺乏足够的原动力,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使很多教师得过且过。社会形势已不再使教师以精神贵族自诩自荣,囊中羞涩的生存窘迫使很多教师难以稳坐书斋,很多教师对于经济利益无关的空洞的荣誉称号已不感兴趣,能在浮躁的尘世中静坐书斋搞业务研究者实属凤毛麟角。相当一部分教师的生存心理就是成绩不落后,工作不下岗,捞点实惠以使自己的生活尽量宽裕一点,所以搞业务研究的少,而办辅导班、搞家教之风日盛,甚至某些学校也早巳不把学生当学生,而把学生及家长群体看作是弥补教育投入不足的无限商机。教师职业的价值失衡,早巳使某些教师的心远离课改、远离教育了。"

很多语文教师已不具备驾驭新课程的能力。新语文课程要求的,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理念的更新和角色行为的转型问题,语文教师是否具备了理想的语文素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什么样的学生,是知识信息成几何倍增的熏染、是流行时尚带来的锋芒与个性、是在家庭与社会压力下牺牲节假双休日对特长的苦练与培养、是文本阅读与电子阅读的日积月累,在这种课程背景下的教师,是否具备了应对学生的多元个性带来的思想锋芒挑战的能力?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理念与学习方式的实施,决定于教师文化底蕴的丰厚、思想观点的先进、信息的筛选吸收储备组合的能力。教师就是课程,是课程的富矿,是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先决条件。但就目前来看,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但对新的语文信息资源掌握甚少,就是经典阅读量也不一定比得上学生,不用说台湾的余光中、李敖,香港的董桥,就是本土的贾平凹、余秋雨、史铁生、孙绍振之流也不甚了了,即使有所了解,那也是从为学生应试训练而准备的阅读材料上略知一二而已,更不用说西方文学的先贤与新锐了。试想,这样的语文教师常年面对的不外乎是课本、教参、教辅资料,至多再从网上偶尔下载几个教学案例而已,怎么招架得了学生思想的左冲右突、质疑问难,又怎么驾驭得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程新质呢?

四、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

新课程赋予了我们太多的使命,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历史的必然,课程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时代需要生命个性的张扬,需要突破传统窠臼的创新思维品质,需要世界多元文化的兼容并蓄,共同发展。但课程环境的现实存在同样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既有历史成因,又有现实生存状态的制约。我无意否定课程改革对课程环境的推动作用,但仅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颁布、课程标准的实施和一套新教材的使用来改变课程环境、拯救中国的基础教育,无疑是力不从心,即使再加上政府行为的推动,课改的步伐仍然是进一步退半步,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课程环境,当是课程改革最困难也是最重要的任务。这个课程环境的改革在笔者看来首先是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改变与重构,社会对人的评价、选才的标准应是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学历,通过中高考改变命运不再是莘莘学子的唯一途径。人才的价值观是课程环境变革的根本前提,而在此基础上对考试评价制度作出本质性的改革才能使课程改革走出“瓶颈”(一是改革考试制度的甄别选拔功能,二是提高学生成长过程评价的诚信度与公平度,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重新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的核心概念是语言,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运用语言,语言就是工具,体验语言,就是涵养人文精神,把语文课程性质定位在人文性、工具性,无疑是把具体的文化特质泛文化化了,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是模糊而又难以把握的。

语文教育是保证民族文化血脉传承的基本途径,保持语文教育的民族特色,创建以民族传统为基础而又与世界母语课程接轨的与时俱进的母语课程论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从目前课程标准的基本概念来看,基本上是以西方的接收美学、建构主义、对话理论、实验主义、合作学习等后现代课程论为理论支撑。历史的经验证明,不研究中国的传统,不了解中国国情,完全以西方时尚理论重建中国文化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也不例外。西方的后现代课程观,在中国新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定位,只能是作为活力因素的注入,想以此来对中国的基础教育推倒重建是注定行不通的,以引介与推崇为时尚的浪漫与作秀更是没有一点实践意义上的存在价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续写坐井观天
兰草
我的家
聪明泉
鹦鹉
故乡的雪
家乡的美景
《沙滩惊奇》观后感
一次难忘的升旗仪式
我班里的"调皮生"
吹泡泡
宽容他人
续写小?z影师
第一次演讲
欧共体法律体系研究(20)法学理论论文(1)
物权行为若干问题探讨(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5)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2)法学理论论文(1)
论民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效力(2)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3)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法学理论论文(1)
论无过错责任原则(4)法学理论论文(1)
预先追偿权的法律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责任是行使权力的动力保障法学理论论文(1)
辩证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10)法学理论论文(1)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2)法学理论论文(1)
《匆匆》考点练兵之诗歌类巩固篇阅读阅读理解
《匆匆》教学与讲义二
《桃花心木》 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教学与讲义三
《匆匆》考点练兵之诗歌类提高篇阅读理解
《匆匆》重点语句探究
《匆匆》教学与讲义四
《匆匆》重点问题探究
《匆匆》作者趣事
《匆匆》教学与讲义一
《匆匆》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简析2
《匆匆》简析1
《匆匆》同步作文 相关名言警句
《匆匆》同步范文2 成长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