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论文摘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 发展 甘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本文从 分析 甘肃省实施特色农业的重要性和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市场潜力入手,了解甘肃省特色农业的生产特点,提出了甘肃省实施特色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西部 特色农业

甘肃省位于 中国 的西部,是一片广阔的地域,是被国家划入西部大开发概念的12个省市自治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短缺、植被破坏、森林草原退化是甘肃省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 问题 , 工业 污染成为城市发展 经济 的后遗症。甘肃省脆弱的生态环境不仅阻碍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已经成为未来生存环境的重大隐患。这一切问题都有其症结所在: 历史 上长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生态脆弱互为因果;“过分强调粮食自给”的发展模式导致森林破坏和水土流失;经济建设不遵循生态环境 规律 ,生态建设 科技 支撑能力薄弱;制度上条块分割,使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各项措施难以落实。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的消费市场的农业产业。甘肃省地域辽阔,光、热、水、土资源丰富,物种资源多样,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和潜力。经过多年的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提供了有利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当前,要抓住机遇,明确思路,突出重点,制定措施,加快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

1、发展甘肃省特色农业的重要性
1.1发展特色农业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点任务。

农业是西部大开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特色农业是西部农业开发的重点。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甘肃省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步伐,为发展甘肃经济和缩小东西部差距创造条件。

1.2发展特色农业是甘肃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

利用甘肃省丰富的农业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产品和产业,培育具有西部特色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可以实现农业资源多层次、多途径的开发利用,满足多样化、优质化的市场需求,有利于开辟新的市场空间,促进甘肃省农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1.3发展特色农业是增加甘肃省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

目前 甘肃省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位于全国倒数几位,还有100多万农村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建设一批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可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支柱产业,把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增收目标。

1.4发展特色农业是保护甘肃省生态环境的有效措施。

特色农产品对于资源和生态环境有着特殊的要求。发展特色农业要遵守 自然 规律和经济规律,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既能够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资源,又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的特色农产品,调动农民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实现对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甘肃主要特色农产品的开发潜力及市场需求分析

从农产品分布特点和市场需求两方面来看,甘肃省具有资源优势和开发潜力的农产品资源主要集中在粮食、药材、果品和畜产品上。

2.1、粮食作物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及加入WTO,目前国际市场上粮价趋于下降,而我国粮食生产成本总体上则呈上升趋势。短期内土地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的可能不大,我国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仍在下降。此外中国小麦进口市场的美国和欧盟各国在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消减补贴的协议,这意味着中国己不可能再从这些市场上进口过去价格相对较低的小麦,促使中国采取措施提高粮食自给水平,减少粮食进口。由于粮食在甘肃省农产品中所占比重较大,其价格下降成为 影响 全省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

2.2、经济作物

2.3、果品

甘肃果品及其加工品是市场容量较大的品种,生产主要以苹果和梨为主。苹果的竞争主要来自山东、陕西,两省的产量占了全国的一半。梨的竞争主要来自新疆、河北,仅河北一省的产量就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一。山东、陕西针对近年来苹果市场占有率下降的趋势,依靠面积大、产量高的优势,大幅度提高套袋苹果的生产规模,使套袋果形成了大的批量,市场占有率大幅度回升,使得国内公认的甘肃经川、静宁等红富士优质产区的苹果销售受阻,两地的红富士优质套袋苹果目前市场售价只有2元/公斤左右,迫使甘肃的苹果生产必须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品质。

甘肃的苹果优质产区主要在泾河流域、渭河流域和葫芦河流域的低海拨地区,目前全省245万亩苹果年产量61万吨,但优质果只有红富士,其他优质品种很少;梨的优质产区主要在中部地区的河谷地带和河西西部,由于河西梨在花期常受到冻害的威胁,产量不稳,优质梨的比例也不高。甘肃苹果、梨的定植面积己不少,加之相当部分种植在非最适宜区,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品质是当务之急,不宜再扩大面积。否则,既浪费了资金和优质苗木以及人力,恢复生态的效果也不理想,不可能培育起真正的主导产业。

2.4、畜禽产品

2.4.1肉类、禽类产品

从农村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来看,2002年全省农村居民户均消费肉禽及其制品量为10.36公斤,人均肉禽及其制品的现金支出仅为35.06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户对畜禽产品需求量的增加,有理由相信,畜禽产品的生产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002年甘肃省农村住户户均消费蛋类及蛋制品2.26公斤,人均蛋类产品消费现金支出仅为2.80元,禽蛋类产品市场潜力较大,但禽肉产品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被外省产品占领。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禽肉市场中的禽肉有50—60%来自山东、河南等省。禽蛋商品量4.7万吨,商品率仅为37.83%。

2.4.2毛皮类
3、甘肃省特色农业 发展 的政策选择

3.1甘肃省特色农业的发展重点

3.1.1特色种植业产品。

甘肃省特色种植业产品生产 历史 悠久,产品品质好,质量高,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逐步减少不具备资源优势、缺乏竞争力的农产品生产,为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生产腾出空间。抓住关键环节,重点解决 影响 特色农产品规模化生产的主要 问题 ,提高规模化生产水平。优质胡麻、油葵等特色油料作物的生产,要注重品种改良和油脂加工技术改造。洋芋生产要加强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形成规模化生产优势。杂粮、杂豆生产要抓好品种改良,形成合理生产规模,健全市场营销体系,拓宽市场渠道。蚕桑生产要加强基地建设,改良蚕种,提高品质。名贵中药材生产要加快药用植物的人工栽培,建设当归、党参、大黄、红芪、甘草等生产基地,扶持中药材加工龙头 企业 的发展。优质烟叶生产要突出特色,提高生产水平,改进加工工艺。

甘肃省具有特殊的物种和气候资源优势,园艺产品品种繁多,特色突出,发展潜力大。这些产品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能够大量吸纳 农村 劳动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要坚持采用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栽培技术,改造园艺产品的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档次,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优质反季节蔬菜要实施精品战略,推行精细化和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特色瓜果生产要实行原产地保护制度,适应市场对鲜食和加工专用品种的不同要求,调整品种结构,培育品牌,加强市场营销,提高园艺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3.1.3草业和草地畜牧业。

甘肃省草地资源丰富。草业和草地畜牧业在西部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建立基本草原保护制度,进一步加大对天然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在牧区要推行草原划区轮牧,实行舍饲和半舍饲。在草原生态脆弱区和严重退化地区要实行禁牧和休牧制度,加快草原植被恢复,逐步实现草畜动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草山草坡资源,加强牧草种子基地、草原监理和生态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等建设,加快草业加工技术和设备的 研究 、开发和引进,带动西部草业发展。甘肃省是我国传统的优质牛羊肉、羊毛、羊绒等其它草食家畜的主产区。要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畜群品种,提高优质肉牛、肉羊比重,加快发展优质细毛羊,稳定发展绒山羊,改革传统的养殖方式,大力推行舍饲圈养,提高畜产品商品率。有条件的地区,积极发展秸秆养牛和特色畜禽类生产。要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草地畜牧业质量和效益。

3.1.4特色农产品加 工业 。
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带动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能够把西部特色初级产品变为特色加工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注意开发周边国家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 现代 加工业,又要发展各种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要努力开发新产品,积极发展名牌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 网络 ,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等为主、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于现有加工能力的技术改造,着力提高产品的 科技 含量和精深加工能力,不能盲目铺新摊子。要把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与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理布局,形成规模,更多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3.2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2.1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开发和新技术推广。

发展特色农业,良种要先行。要加大“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动物保护工程”等项目向特色农业的倾斜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优良品种的引进、培育、开发步伐,推广更新一批适合西部特点的优良品种。加强成套生产技术的推广,着力解决好特色农业生产中的各项关键技术。要重点加强草地畜牧业的良种体系、防疫体系和冷链设施建设。针对西北地区干旱缺水的特点,要推广耐旱农作物良种和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3.2.2建设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

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特色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要选择一批产业发展基础好的重点县市,按照产业化的思路,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良种供应设施、技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和机械化作业服务体系等建设。对特色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标准化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创立一批特色品牌产品。加强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技术的培训,推动标准入户。

3.2.3建立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制度。

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独特的资源条件和地理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 自然 垄断性,是保证特色农产品质量的前提。要尽快建立健全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方面的 法律 、法规,组织开展特色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实行依法保护,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保证质量和特色。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防止假冒伪劣产品冲击市场。

3.2.4培育西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 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依托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一批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3.2.5加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特色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要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加大《农业法》、《草原法》《荒漠化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落实草地家庭承包,切实搞好草原建设和保护。采取工程、农艺、化学控制和生物技术等节水措施相结合,建立田间蓄水、抗旱保水、节灌补水和土壤培肥等节水技术体系,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注重特色农产品产地环境保护,实施保护性耕作。积极推广沼气等农村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环境。

3.2.6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投入。

在西部开发的专项资金以及地方政府的投资中,应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农田基本建设、草原建设、旱作节水设施和保护性耕作等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培育、开发和推广。各地要创造条件,积极争取 金融 部门的支持,增加对特色农业发展的信贷资金投入。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外资和鼓励民间资本、民营企业投资西部特色农业。 参考 文献 :

1、《关于加快西部地区特色农业 发展 的意见》 农业部 2002.12

2、朱文兴 白明 《西部大开发――农业、 农村 、农民》 经济 管理出版社 2002.7

3、刘兴茂 周述实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1

4、《甘肃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实证 分析 研究 》 甘肃省国土区划所 2000.9
bsp;class=MsoPlainText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4pt">3、刘兴茂 周述实 《黄土地上的绿色希望》 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1

4、《甘肃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实证分析研究》 甘肃省国土区划所 2000.9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都是李白老弟惹的祸
我的两个“好姐妹”
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新来的老师
四大名捕重现江湖
我最敬佩的人
老师,我想对您说......
我们班的奥运女生
超级女生
“穷”舅舅
感谢老师
纸青蛙的回忆(1)之两个“徒弟”
我最亲近的人
冰棒狂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
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作用研究分析
品牌价值视角的企业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管理简析
试论农业结构调整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新时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
金融危机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与利润率的关系
中国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何去何从?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论析
基本理论管理学派的基本理论
中国合成革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探析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
基本理论管理学基本理论介绍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对策
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看土地行政管理研究分析
《东方明珠》教案之一
《我叫“神舟号”》教案之二
《东方明珠》教案之二
《东方明珠》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大海睡了》教案之四
《我叫“神舟号”》教案之三
《家》教案之一
《东方明珠》第二课时教案之二
《看菊花》说课稿之二
《东方明珠》第二课时教案之一
《大海睡了》教案之五
《升国旗》教案之一
《看菊花》说课稿之一
《我叫“神舟号”》教案之一
《升国旗》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