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冲击碾压路基试验检测与分析

冲击碾压路基试验检测与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9

冲击碾压路基试验检测与分析

随着我国道路路网不断完善,道路病害的防治得到了广泛关注,路基作为道路的基础,对路面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路面直接承受各种荷载并受大气环境的影响,对于如何提高路基路面的路用性能,增加路面的整体强度,延长道路使用寿命成为了研究的重点。

1 冲击式压实路基压实机理及检测方法

1.1 冲击式路基压实机理

通过改进施工方法,提高土基回弹模量对于减少路面结构厚度,降低工程造价有重要意义。准确的检测和评价冲击压实对土基回弹模量及相关物理力学参数的影响是该项技术得以进一步应用的关键所在。

室内试验主要有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天然密度、颗粒组成、CBR等试验,以确定试验材料的工程分类及物理力学性质;同时做各种路基填料的室内击实试验,确定填料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为检测试验路段的压实度提供依据。

现场路基土检测的指标为:回弹模量、压实度和弯沉值[2-8]。

(1)室内试验设备与方法。路基填料的天然含水量、液限、塑限、天然密度、颗粒组成及其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的测定方法和主要检测设备,如表1所示。

(2)现场试验方法及设备。现场路基弯沉值、回弹模量、压实度的测定方法和主要检测设备列表2。

2 滨海路丹东东港段试验路概况

3 滨海路丹东东港段试验路检测方案

试验路检测桩号为K69+100至K70+100,检测位置为道路中心线两侧各3.5m。

3.2 检测内容

对以上布置的各测点进行现场压实度、弯沉和回弹模量检测。

4 滨海路丹东东港段试验路检测与分析

4.1 室内试验

4.2 路基弯沉检测结果与分析

滨海路丹东东港段(K69+100~K70+100)试验路路基冲击碾压15遍后的弯沉值,结果见表4。为方便分析,该试验路段经冲击碾压,测得的弯沉值随测点变化柱状图如图3所示。

(2)路基回弹模量检测结果与分析。滨海路工程丹东东港段(K69+100~K70+100)试验路路基冲击碾压15遍后土基回弹模量,检测结果汇总见表5,回弹模量随测点变化柱状图见图4。

柱状图

(2)路基压实度检测结果与分析。该段试验路的压实度检测结果汇总于表6。从表中可以看出,各测点压实度值有一定的波动,压实度代表值为91.04%。

(3)回弹模量和弯沉相关性分析。为了验证现场检测回弹模量和弯沉的相关性,对该两项检测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拟合结果见图5,回弹模量与弯沉的回归方程见下式:E=9802.4l-0.9131

图5中可见,回弹模量和弯沉的相关系数R=0.9452,说明检测路段该两项指标相关性很好,检测结果真实可靠。

4.3 试验检测分析

5 结束语

通过冲击式压实试验路段的现场检测和室内试验,得到以下结论与建议:滨海路试验路段现场检测表明,冲击式压实技术用于抛石挤淤处理软土路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段试验路通过冲击碾压15遍后,路基用土的回弹模量普遍得到提高,压实效果得到了改善。对于重点公路工程的路基土冲击压实质量控制和检测,建议采用承载板法进行现场回弹模量检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吹泡泡
聪明泉
续写坐井观天
鹦鹉
我的家
续写小?z影师
《沙滩惊奇》观后感
故乡的雪
我班里的"调皮生"
一次难忘的升旗仪式
第一次演讲
兰草
家乡的美景
宽容他人
当代中国法治理论孕育生长的反思
浅论我国公司法修改与完善(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10)法学理论论文(1)
辩证推理在审判实践中的运用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3)法学理论论文(1)
当代大学生犯罪之剖析(4)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法学理论论文(1)
欧共体法律体系研究(20)法学理论论文(1)
论民法基本原则的法律效力(2)法学理论论文(1)
法治与德治的调和(2)法学理论论文(1)
关于房地产抵押若干问题的思考(5)法学理论论文(1)
论无过错责任原则(4)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责任是行使权力的动力保障法学理论论文(1)
物权行为若干问题探讨(2)法学理论论文(1)
预先追偿权的法律研究法学理论论文(1)
《匆匆》同步范文2 成长的烦恼
《匆匆》重点问题探究
《匆匆》考点练兵之诗歌类提高篇阅读理解
《匆匆》教学与讲义三
《桃花心木》 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重点语句探究
《匆匆》教学与讲义二
《匆匆》教学与讲义四
《匆匆》简析1
《匆匆》考点练兵之诗歌类巩固篇阅读阅读理解
《匆匆》整体阅读感知
《匆匆》教学与讲义一
《匆匆》简析2
《匆匆》同步作文 相关名言警句
《匆匆》作者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