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中国必须在极地赢得发言权

中国必须在极地赢得发言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中国必须在极地赢得发言权

我现在老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可以继续跋山涉水,我的梦想就是把我所经历的和思考的东西都写出来,我已经有好几本书的写作计划,而且还准备再去一次北极,多收集一些当地的资料。

2002年我到北极去,就开始准备写手头的这本书,直到去年9月才回来。在北极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除了考察之外,把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写完了。我感觉人类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刻,面临一系列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十字路口,我就是想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来引起其他人的思考和重视。

初中的时候,我的梦想是要当文学家和诗人,那个时候因为我的语文课成绩非常好,受到老师的特别鼓励,然后就有点头脑发热,写点诗歌什么的。

但我考上大学后选择了地球物理勘探专业,当时主要是考虑到以后可以游山玩水、走南闯北,可以长见识,没想到实践以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上山背馒头,下山背石头,远看像要饭的,近看原来是搞地质的,”当时许多人都这么来形容地质工作者。

1967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震成因及地震预报的探索与研究。随着生活平静地进行,我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就在我充满希望地准备在地震研究方面坚持下去,取得更深层的成果时,命运突如其来地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1981年到1983年,我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进修,一位美国合作伙伴准备到南极考察一番,问我是不是愿意去,我当然答应下来。

1982年10月我们到了南极。在南极,我的思想受到了震撼,这么一块资源丰富的大陆,其他国家正在加紧考察和开发,而我们还站在圈子外边,这对我们是很不公平的。于是我开始在那里收集资料,并倡导国家重视南极考察工作,写了不少关于南极的科普读物。

1983年回国以后,我很意外的被调到管理岗位上工作,这样工作了8年,我原来的业务研究也逐渐荒废,地震研究的梦想只能放弃。

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有关南极的综合研究,新的兴趣和梦想逐渐使我有了新的方向──极地考察。我始终认为,我们一定要参与极地考察,这一方面是科学,帮助我们了解神秘的极地环境和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国家的利益,收集更多的资料,可以推动我国在这些未开发地域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到1990年代,我就从原单位辞职了,成为一个专业的极地探险者和研究者。

研究几年之后,我就想到地球有两个极,我们中国人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们必须要了解两极的情况,所以我就开始考虑要到北极去。

1991年,我第一次进入北极考察,发现北极比南极更重要,对中国的影响更大。而当时我国对北极的考察还没有正式开始,对其认识主要依靠国外的考察资料。从这一年开始,我先后8次进入北极进行考察活动,到爱斯基摩人聚居区研究他们的生活。

现在,极地考察在国内已经人所共知,国家也从1984年开始组织南极考察团,并成立了专门的机构进行规划和组织。然后就是1995年,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进入北极中心地区,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北极点,当时我还是总领队。可以说,中国的极地考察工作正在不断的推进。

目前,在南北极,涉及很多国际问题、资源问题,考察会面临非常多的困难,但我们只要坚持下去,不断加强对南北极的了解,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够赢得自己的发言权和决策权。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神奇帽子
公园
第一次钓鱼
笑声
可爱的小白兔
登长城
20年后的肇庆和母校
一次特别的游泳
这就是我
20年后的我
爸爸,我想对你说
我帮妈妈做件事
一诺千金
夏天来了
美丽的白洋淀
物权逻辑形态与物权立法的逻辑定位民法论文(1)
我国民法典:序编还是总则民法论文(1)
民法文化初探民法论文(1)
德国竞争法中的卡特尔制度民法论文(1)
诚实信用与民事诉讼秩序的保障民法论文(1)
法典的规范配置
新中国婚姻家庭法学的发展及我们的思考民法论文(1)
论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民法论文(1)
从合同债的义务群看缔约过失责任的若干问题民法论文(1)
论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民法论文(1)
环境法的污染者负担原则研究民法论文(1)
集体土地房屋拆迁当事人行为解读
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的重新思考民法论文(1)
一物一权原则质疑
浅议占有改定的善意取得制度适用民法论文(1)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蓝色的树叶》教学建议
《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蓝色的树叶》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称赞》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称赞》说课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2
《称赞》教学设计 片断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1
《花钟》课堂实录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2
《称赞》教学设计1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称赞》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称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