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史记》简介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作者司马迁,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人。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大约卒于汉武帝征和三年 。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汉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负责管理皇家图书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历法。司马谈打算编写一部通史,愿望没有实现就死去了。临死的时侯,嘱咐司马迁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司马迁幼年时就很刻苦,十岁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跟着董仲舒、孔安国学过《公羊春秋》、《古文尚书》。汉武帝元朔三年,司马迁二十岁,满怀求知的欲望,游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到处考察古迹,采集传说。通过对历史遗迹和西汉建国前后的史实的实地调查,司马迁开阔了胸襟,增长了知识,为后来编写《史记》作了很好的准备。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承袭父职,做了太史令,有条件看到大量的图书文献和国家档案,这对司马迁编写《史记》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
汉武帝太初元年,司马迁开始编写《史记》。天汉二年,李陵率兵随李广利出击匈奴,兵败投降。汉武帝向司马迁询问对李陵的看法,于是,司马迁说,李陵投降,是因为众寡不敌,又没有救兵,责任不全在李陵身上。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有意替李陵回护开脱,贬责汉武帝的爱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把司马迁投进监狱,处以腐刑。三年后他被赦出狱,更加发奋写作《史记》。大约在征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编撰工作。司马迁死后许多年,他的外孙杨恽才把这部五十二万多字的不朽名著公诸于世。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调皮的“小猫”
- 王老师的宽容
- 布达拉宫
- 唉!累死了
- 难忘的一件事
- 我
- 美秋
- 美丽的菊花
- 我
- 猫和老鼠的恩怨
- 我的家乡
- 未来的房子
- 托伞
- 妈妈的爱
- 我给妈妈一个吻
- 我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和立法研究
- 关于无形资产涉税问题的探讨
- 适度减税:扩大内需的现实财政政策选择
- 农村税费改革的三个主要问题
- 论我国的税权划分
- “税费”改革后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
- 我国加入WTO后税务与海关执法执纪部门如何适应工作
- 电子商务税收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借鉴
- 美国遗产税对我国的启示
- 企业购并的税收筹划
- 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及其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 考验中国税制:跨国公司转移定价每年挪走300亿
- 关于我国增值税转型问题的思考
- 论中央与地方税权的合理划分
- 从国际比较角度谈我国主体税种优惠政策的有效性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1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5
- 《假如没有灰尘》教学设计
- 《落花生》教学设计3
- 《鲸》教学设计
- 《鲸》教学设计2
- 《新型玻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松鼠》教学设计2
- 《松鼠》教学设计3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1
- 《松鼠》教学设计4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
- 《新型玻璃》教学设计2
-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学设计2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