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9-11-21
人教版《蛔蝈与蛐蛐》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捕捉住蝈蝈和蛐蛐这两个富有生机的意象,品味由“蝈蝈的乐音”和“蚰蛐的歌儿”交织成的“大地的诗歌”。
2、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两只草虫的呜叫的诗为什么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简略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
2、在反复朗诵中体味蝈蝈和蛐蛐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3、诗中怎样体现济慈“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的思想”的创作思想。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再向大家介绍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板书)创作的十四行诗《蛔蝈与蛐蛐》(板书)。
二、教读新课
1、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
要求:
⑴标画生字新词。
⑵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⑶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2、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注释①,教师补充。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委托两名保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入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
3、学生朗读,整体把握诗歌的基调,注意处理朗读语调,注意音步和轻重音的正确掌握。
4、理清思路层次:
明确:
首句:总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分写:盛夏──蝈蝈的乐音;
严冬──蛐蛐的歌儿;
尾声:从蛐蛐的歌中仿佛听到了蝈蝈的呜叫。
5、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创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厂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安慰,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6、在理解诗的思路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这首诗。
三、布置作业
1、熟读成诵。
2、完成练习二。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总──大地的诗歌──永生
分──夏──蝈蝈的乐音──过渡:没有停息
冬──蛐蛐的歌儿
总──蛐蛐蝈蝈意象叠印──尾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家园“哭了”
- 我与书的故事
- 秋天
- 游彩虹谷
- 济南游记
- 听法律常识有感
- 家乡的景色
- 美丽的九寨沟
- 我学会了玩活力板
- 做“棉花糖”
- “没记性”的奶奶
- 诗歌五首
- 蝴蝶兰
- 青岛游记
- 我们的校园
- 强奸案件不能就案办案_刑法论文(1)
- 我国刑法应当承认共同过失犯罪_刑法论文(1)
-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难之原因及对策_刑法论文(1)
- 论中国死刑的保留与限制_刑法论文(1)
- 康德论死刑_刑法论文(1)
- 试论“求刑权”的充分行使_刑法论文(1)
- 认定转化型抢劫罪应注意的问题_刑法论文(1)
- 刑事诉讼调解制度之思考_刑法论文(1)
- 客观归责论基本构造的辨析_刑法论文(1)
- 从审判的视角看对行贿犯罪的惩治_刑法论文(1)
- 毒品犯罪量刑的若干问题_刑法论文(1)
- 警察违法暴力原因分析_刑法论文(1)
- 论刑罚的威慑功能_刑法论文(1)
- 论社区矫正中的公益劳动问题_刑法论文(1)
- 刑罚革命与司法救助措施_刑法论文(1)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2
-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 《七颗钻石》教学建议
-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 《月球之谜》教学设计1
- 《可贵的沉默》教学建议
- 《燕子专列》教学设计2
- 《月球之谜》教学建议
- 《绝招》教学设计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建议
- 《争吵》教学建议
- 《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教学设计(B案)
- 《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
- 《太阳》教学设计(A 案)
- 《燕子专列》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