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如何在疑读中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学与问自古就被认为具有相辅相成的辨证关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会学,更要让学生会问,才能使其具有“自能阅读,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学习能力。在日本的课堂上,最后的十分钟总是留给学生提问,如果学生毫无疑问,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无主动思维;教育家也建议父母,把询问孩子“最近考试了吗?”改为“今天向老师问问题了吗?”可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育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中注重学法指导,摸索出一套诸如诵读、品读、疑读之类的教学模式。尤其是“疑读”,一改以往教师为提问主体的状况,由学生自己质疑后进行探究式学习,体现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程度,以及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培养指向,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了新鲜的气息。

然而,在这其中,仅仅是鼓励学生提问,并没有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大多数学生敢问却不善问,要么鸡毛蒜皮,要么不着边际,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整个课堂看似思维活跃,实则是信马由绳,效率低下。

为了让疑读不流于形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增强学生的发问意识,使其具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是尤为重要的。

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提问:

一、从课文的关键点入手

1.课题:文题即文眼,作者在标题的选定上都颇费了一番心思,有的还几次易题,为什么最终定下这个标题,自有妙处可言。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何易题为《万紫千红的花》,《母亲的回忆》为何改为《回忆我的母亲》。

2.线索:“一线串珠式”的文章结构显得非常严谨,那么找出体现线索的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结构安排。如《荔枝蜜》的线索是“厌、爱、赞、变”,表现这变化的词语和句子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变化?

3.悬念:情节迭宕起伏、扣人心弦靠的是悬念的巧妙设置。如《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为下文埋下了怎样的伏笔。

二.从课文的矛盾点入手

1.用词上的矛盾。如《孔乙已》中“大约的确是死了”,表示推测的“大约”与表肯定的“的确”连用。

2.人物心理上的矛盾。如《卖炭翁》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复杂心理。

3.小说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如《白毛女》中黄世仁的逼、杨白劳的躲等等。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分析矛盾双方,就会撞击出思想的火花。

三、从课文的疑难点入手

读书贵有疑。对课文中难以理解的地方进行发问,自是理所当然。还可对已成定论的观点、见解持“怀疑态度”。如韩愈在《马说》中的名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逻辑上看是否合理;《扁鹊见蔡桓公》中桓侯的死到底是因为讳疾忌医,还是因为对医生偏见,不然,他的“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又该如何解释?

四、从新旧知识的联系点入手

如学习《我的老师》学生掌握了选材的详略处理:与中心有重要关系的材料详写,次要的略写,无关的不写。而《荔枝蜜》为什么不直接写蜜,而是先用大篇的笔墨写了荔枝树、花,这些是否与中心无关?把握这一点有助于理解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点。

五、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点入手

毛泽东和陆游都曾作过同题词《卜算子·咏梅》,二者在表达的情感、主题、风格上各有什么不同?

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多饮酒作诗,以酒为文,“酒”在不同题材中分别扮演着不同情感的道具,是很有研究价值的。

六、从课内外知识的迁移点入手

在《陈毅市长》选场中,陈毅为请化学家齐仰之出山,语言诙谐幽默,充满睿智,莫过于一场惊心动魄的攻坚战,能否用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中的欲擒故纵、引蛇出洞、请君入瓮等战术进行赏析呢?

此外,还可从教材的训练重点、预习提示入手,将陈述句改为疑问句,然后再到文中去一一求证,这里就不再赘述。

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越俎代疱,更不能撒手放羊,它是一个需要师生双方配合的过程,教师在其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示范作用

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讲解本身就是一个展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绝好范本。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中深挖教材、透析教材,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迁移转换成自己的能力。当然,这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的素质,反应需敏捷、灵活,善于从多角度去思考,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情况。

二、鼓励作用

教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现,尊重并肯定他们产生的新奇见解。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再进行梳理、归纳、加工,作出评价,对好的问题提出表扬,欠佳的给出修改建议,学生自会慢慢领会提问的技巧。

三、调控作用

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漏洞”,循循善诱,培养他们的发现意识;有的学生提问深度不够,教师可以紧抓这一契机,“穷追不舍”,帮助他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遇到“山重水复”的困境,教师可略加点拨,助其发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可以提高问题的质量,使课堂教学不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教师应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才能使学生逐渐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来的老师
站如松,坐如钟,行如……?
我们身边的活雷锋
我最敬佩的人
都是李白老弟惹的祸
冰棒狂
我的两个“好姐妹”
四大名捕重现江湖
我们班的奥运女生
老师,我想对您说......
“穷”舅舅
我最亲近的人
超级女生
感谢老师
纸青蛙的回忆(1)之两个“徒弟”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对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影响
金融危机改变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与利润率的关系
基本理论管理学派的基本理论
行业协会在质量监管中的作用研究分析
品牌价值视角的企业软实力提升策略研究分析
中国合成革行业循环经济实践探析
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支持与保护体系的对策
基本理论管理学基本理论介绍
试论农业结构调整如何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新时期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
从新公共管理理论视角看土地行政管理研究分析
中国下阶段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何去何从?
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健康水平论析
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造价管理简析
《江南》教案之一
《升国旗》第一课时教案之一
《升国旗》教案之三
《家》说课稿之一
《借钢笔》教案之一
《家》教案之三
《家》教案之四
《我叫“神舟号”》教案之四
《家》教案之五
《江南》教案之二
《人有两个宝》教案之一
《家》教案之二
《升国旗》教案之四
《借钢笔》教案之二
《人有两个宝》教案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