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0-03
《伤仲永》问题探究
1、课文的两部分有什么联系?重点在哪一部分?
本文采用了借事说理的写法。第一部分是叙事,第二部分是说理,两部分是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重点是第二部分的议论。
2、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天赋超常,五岁时即求书具赋诗,可是到了二十岁已经“泯然众人矣。”造成方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其父“不使学”,为什么他的父亲不让他学习呢?原来是为了“利其然也”。
3、从《孙权劝学》到《伤仲永》,通过二者的比较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吕蒙与方仲永均有很高的天赋,但结果却不一样。一个令人“刮目相待”,一个“泯然众人矣”关键再于后天的学习。
吕蒙和方仲永的差别还在于学习环境,吕蒙的上司孙权是“劝”学,而仲永的父亲却“不使学”,所以结果不一样,吕蒙学习后“已非复吴下阿蒙”,而仲永的结局则让人感伤。
由此可见,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还是极有警示作用的呀。
4、叙事部分有详有略,为什么对仲永的才能初露写得这样详细?
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中心。详写方仲永的才能初露,是为了突出他的“神童”天赋,与后来的“泯然众人矣”形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结果是他父亲“不使学”一手造成的,从而更好地突出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
6、仲永的变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这些变化?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7、最后一段讲了什么道理?
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第一次坐飞机
- 红领巾流“血”了
- 家乡的小河
- “六一”儿童节
- 二十年后的拖把
- 我的理想
- 快乐的秋假
- 我与书
- 《西游记》读后感
- 抓小鱼
- 快乐元宵节
- 放生
- 做家务
- 读《自古英雄出少年》后感
- 做鸟窝
-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 “组合竞选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 中国百年民主化尝试的再思考
- 对当代电影的美学述评
- 影视艺术的对策建议释解
- 叙事时间的形态探究
- 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
- 反“劫贫济富”与民主化管制
- 电影美术的色彩和艺术综述
- 议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应用
-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没
- 现代法治国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 选举中各环节的漏洞与对策
-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
-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设计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
- 《夏夜多美》教案设计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两只鸟蛋》教案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失物招领》教案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