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翻新时间:2023-08-05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作为一个成语,一般被我们理解为贬义词,意思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去深刻了解。如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其实,“不求甚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并作为古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我国的读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不求甚解”这个词最早是东晋大诗人陶潜说的。陶潜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有人将之称为“会意读书法”,不求甚解,并不是说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讲读书只求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在读书中遇到难懂的地方,不要死死地扣住不放,不钻牛角尖,不搞繁琐考证,且先放过。等读完下文,甚至阅读他书,再求得对这些问题的豁然领悟。
后代不少人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解释.明代的朱国桢在他的《涌幢小品》中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明代的黄宗羲在他的《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中也说:“道暗读书不求甚解,任怀得意,融然远寄。”
宋代哲学家陆象山在他的语录中提倡:“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所谓未晓处且放过,其精神与陶潜的“不求甚解”是基本一致的。不必太滞,就是说读书悟意,要平静灵活,不要慌忙呆板死读书,不能因小失大。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的。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体现出一种淡泊闲适的读书情志,在以前被人们广泛采用。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要适应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需要,这种阅读方法仍是不可缺少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做鸟窝
- 我的理想
- 快乐元宵节
- 放生
- 第一次坐飞机
- 抓小鱼
- 快乐的秋假
- 《西游记》读后感
- 我与书
- 红领巾流“血”了
- 读《自古英雄出少年》后感
- 做家务
- “六一”儿童节
- 二十年后的拖把
- 家乡的小河
- 乡镇自治:根据和路径——以20世纪乡镇体制变迁为视野
- 选举中各环节的漏洞与对策
- 论当代中国的民主建没
- 反“劫贫济富”与民主化管制
- 以制度创新遏制腐败:中国转型期的腐败与反腐败问题研究
-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
- 中国百年民主化尝试的再思考
- 电影美术的色彩和艺术综述
- 影视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功能
- 对当代电影的美学述评
- 议影视广告中的情感因素应用
- 叙事时间的形态探究
- “组合竞选制”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 现代法治国的基本特征和要素
- 影视艺术的对策建议释解
-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设计
- 《胖乎乎的小手》教案设计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棉鞋里的阳光》教案设计
- 《夏夜多美》教案设计
- 《兰兰过桥》教学设计
- 《失物招领》教案设计
- 《司马光》教学设计
- 《小壁虎借尾巴》教案设计
-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
- 《两只鸟蛋》教案设计
-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