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作为一个成语,一般被我们理解为贬义词,意思是只求懂得个大概,不去深刻了解。如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第六讲》:“普通人读书,虽然常用那一段话做口头禅,但是多是习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其实,“不求甚解”是我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并作为古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我国的读书史上产生过广泛的影响。

“不求甚解”这个词最早是东晋大诗人陶潜说的。陶潜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也有人将之称为“会意读书法”,不求甚解,并不是说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讲读书只求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在读书中遇到难懂的地方,不要死死地扣住不放,不钻牛角尖,不搞繁琐考证,且先放过。等读完下文,甚至阅读他书,再求得对这些问题的豁然领悟。

后代不少人对“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作了解释.明代的朱国桢在他的《涌幢小品》中有:“读书不求甚解,此语如何?曰静中看书,大意了然.惟有一等人,穿凿求解,反致背戾,可笑。故曰:解是不解,不解是解.”明代的黄宗羲在他的《张仁庵古本大学说序》中也说:“道暗读书不求甚解,任怀得意,融然远寄。”

宋代哲学家陆象山在他的语录中提倡:“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所谓未晓处且放过,其精神与陶潜的“不求甚解”是基本一致的。不必太滞,就是说读书悟意,要平静灵活,不要慌忙呆板死读书,不能因小失大。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的。这种“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体现出一种淡泊闲适的读书情志,在以前被人们广泛采用。在知识爆炸的今天,要适应知识激增的现代社会需要,这种阅读方法仍是不可缺少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逍遥游
早春的校园
严肃的姥爷
掉“牙”记
“福尔摩斯”找螺丝
游西湾
盼,盼,盼
争滑板风波
蝈蝈
小小恶作剧
阅览室里
记单词妙招
春天
踢毽子
有趣的蹦蹦城
小学安全应急预案
小学听课制度
电梯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酒店消防安全应急预案
学校安全应急预案
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管理制度(二)
镇乡村少年宫教学常规管理细则
音乐室管理制度
小学预防食物中毒应急预案
音乐室、舞蹈房使用管理制度
小学在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制度
小学安全工作应急预案
中学图书室管理制度
小学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制度
2011年幼儿园防范暴力事件的应急预案
因果关系的结构性要素标准探析民法论文(1)
论善意取得民法论文(1)
自然资源权利物权化的思考与立法建议民法论文(1)
相邻关系与地役权之关系
关于修改婚姻法的思考民法论文(1)
上市公司信用的法律架构民法论文(1)
论情事变更原则民法论文(1)
“入世”、知识产权保护与民商法的现代化民法论文(1)
执行“难”新理念的再思考
英美契约法上的信赖利益与期待利益初探民法论文(1)
典权制度的价值复兴及其发展民法论文(1)
试论物权的变动民法论文(1)
关于道路浅议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案件的审理民法论文(1)
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有效吗?民法论文(1)
中国知识产权案件的审理与裁判民法论文(1)
《珍珠鸟》教案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案
《开国大典》说课教案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教案
《新型玻璃》教案
《钓鱼的启示》教案
《草原》教案
《狼牙山五壮士》教案
《梅花魂》教案
《七律·长征》教案
《落花生》教案
《难忘的一课》教案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案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案
《窃读记》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