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3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悬赏广告若干法律问题探析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具有浓厚市场气息的悬赏广告在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商品流通、调动社会各界力量来完成组织和个人无法完成的特定任务,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悬赏广告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因悬赏而引起的纠纷时有发生。笔者试从悬赏广告的涵义、构成要件、性质、法律效力、作用及适用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

一、悬赏广告的涵义

我国法学界对悬赏广告的涵义看法不一,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悬赏广告是指广告人以广告的方法,声明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给予一定报酬的意思表示,广告人对完成特定行为的人负有给付报酬之义务的法律行为。

二、悬赏广告构成的要件

三、悬赏广告的性质

我国民法通则对悬赏广告的性质未作明确规定,而法学界对悬赏广告性质的确定有“契约说”和“单独行为说”两种。“契约说”认为,悬赏广告系广告人对不特定人之要约,与完成指定行为人的承诺相结合成立契约。“单独行为说”认为,悬赏广告系广告人单方意思表示而承诺债务,一定行为之完成为其生效条件,即悬赏广告为附条件的单方法律行为。我国多数学者认为,对悬赏广告定性为单独行为较为妥当。笔者也认为“单独行为说”比“契约说”更具有说服力。理由如下:

1、符合公平的原则。对广告人来说,悬赏的目的是在追求特定行为之完成。按单“独行为说”解释,行为人完成广告所指定的行为后,不管行为人是否知道有悬赏广告存在,均取得赏金请求权。若以“契约说” 解释,因事前尚未订立契约,所以特定行为完成后,不管行为人是否知道有悬赏广告存在,行为人均没有赏金请求权,这样既不符合广告人设立悬赏广告的本意,又违背公平的原则。

2、有利于维护当事人的利益。按单“独行为说”解释,应悬赏广告的要求完成指定行为的人可能是具有行为能力的人,也可能是限制行为能力的人,也可能是无行为能力的人。但对于志在求取结果的广告人来说,并无背离其意志可言,也不损及社会公序良俗,其行为合法有效不容置疑。若按“契约说”解释,行为人是否具备缔约能力直接影响契约本身是否有效。如一幼童在一次歌咏大赛中一举夺魁,本应取得高奖,但因其为无行为能力之人,得取奖金必遇契约效力之约束,这对幼童来说有失公正。按“单独行为说”解释就很明了,无论任何人完成指定行为,即可取得报酬请求权。由此可见,“单独行为说”较能符合公正的原则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3、有利于维护交易安全。按“单独行为说”解释,广告人所负担之债务在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时发生,关系十分明确。若按“契约说”解释,行为人在什么情形下为有效承诺,难以确定。如有的人认为在着手一定行为前有意思表示即为承诺;有的人认为着手一定行为即为承诺;有的人认为在一定行为完成后,另有意思表示为承诺;也有的人认为将一定行为之结果交与广告人始为承诺。

4、避免“契约说”所构成的复杂的权利抗辩。按“契约说”解释,行为人完成广告人指定的行为即为承诺,双方合同关系成立。广告人若不按合同的规定支付报酬即构成违约,行为人也就有权拒绝交付指定行为的成果,此举为同时履行抗辩权。如果行为人拾得广告人的钱物,这样行使抗辩权的弊端则极其明显,因钱和物的所有权本属广告人,拒绝交付拾得物不是在行使抗辩权,无疑是在实施侵权行为。可见,对悬赏广告以“契约说”解释,易产生权利行使之交叉。相反,若以“单独行为说”解释,则可避免权利交叉行使的情况。

四、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

悬赏广告的法律效力是指对悬赏广告这种行为模式在符合法定生效条件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范对其所作出的肯定性评价。悬赏广告同其它民事行为一样,依据法律规范进行判断可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种情况,且都有相应的法律后果。本文所论的是指悬赏广告在其合法有效的情况下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1、指定行为之完成及报酬请求权。

悬赏广告是广告人单独行为意思表示,对完成指定行为之人给付报酬,但以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为停止条件。所以指定行为一旦完成,就意味着债的关系产生,广告人负有依其承诺给付报酬的义务,完成指定行为的人享有请求给付报酬的权利。对指定行为是否完成,广告人有检验和评议的权利,并依此来确定行为人完成的行为是否符合广告人的要求。只有对检验符合要求的行为,广告人才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如行为人提供了犯罪嫌疑人逃跑、藏匿线索,广告人就必须检验确定该线索真实后才对行为人支付赏金。在现实生活中,双方对此焦点发生争执即在所难免。为此而诉诸法院的,如果是行为人主张完成指定行为符合广告要求这一法律事实存在并依此请求权利,那么按照“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应由行为人对“完成指定行为”负举证责任。在行为人举证之后,如果广告人坚持认为行为人所谓行为的完成并不符合广告内容的要求,则应由广告人对此负举证责任,即发生举证责任的转移。

2、确定法律效力的原则。

第一,合法性原则。这是人民法院判定任何法律事实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所坚持的原则。悬赏广告作为法律事实中的一种法律行为,无论是广告的内容还是行为本身,均不得违反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的禁止性规定,不得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序良俗。

第二,全面履行原则。在当事人自愿建立悬赏广告法律关系后,以悬赏广告形成的债权债务应予切实履行。如果行为人就广告内容所指定的行为并未圆满完成,即视为悬赏广告的债权债务关系未能成立,则广告人就不必履行广告中承诺的给付报酬的义务。若行为人完成广告中指定的行为后,广告人则不能以种种借口拒付报酬。

五、悬赏广告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

六、悬赏广告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

民事悬赏广告与刑事悬赏广告是有本质的区别。民事悬赏广告可由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自行发布,属民法调整的范畴;而刑事悬赏广告是由公安、检察机关发布的,执行悬赏广告是由人民法院发布的,公民、法人或社会团体都无权自行发布。在实践中,悬赏制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尤其刑事悬赏对于一些案件的侦破行之有效并节约司法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以民力补充警力的不足,可作为刑事侦查的一个有效补充手段。但该如何具体操作,法律没有规定。故在实践适用中存在一些问题。

1、对悬赏破案的认识问题。悬赏制度要在中国制度化并起积极作用,首先必须解决的是一个法律观念的突破问题。厦门市公安局非命案悬赏进行报道后,有人提出了异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和犯罪分子作斗争的义务,知道线索的必须及时提供,需要作证的就要作证。这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凭什么还要拿赏金?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四条的精神: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对举报人来说,其出面举报是要付出代价的,比如时间、金钱、精力、智慧,举报人及其家人还存在被打击报复的人身危险。因此,其应当可以得到报酬,这与公平、等价有偿原则显然是吻合的。西方法律有一句格言:没有无义务的纯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纯义务。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是密不可分的。

2、悬赏资金来源问题。悬赏资金包括悬赏广告费用和悬赏酬金,有悬赏就必须动用相当数额的资金,悬赏资金来源就成了问题。笔者认为,对于民事悬赏的资金来源,无可厚非地应由悬赏广告人自己承担,因为民事悬赏是由广告人自愿发出的,行为人完成悬赏广告所指定的行为后,使悬赏广告人获得利益。而执行悬赏的资金费用应由被执行人承担,因为法院之所以采取执行悬赏的方式,是由被执行人拒不履行义务造成的。对于刑事悬赏的资金来源,在国外主要有三种渠道:一是政府财政资金;二是被害人本人或其亲属;三是第三人或社会公益组织。笔者认为,对于第一种资金来源,涉及宪法平等权问题,因为政府财政来自于纳税人的税收,悬赏就是对公共资源的一种使用。对于第

二、三种资金来源,应出自于其自愿。涉及到命案、公共安全或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案件,赏金可由政府财政拨款。其它类型案件,如果受害者或其亲属、第三人或社会公益组织本身自愿悬赏的,可向公安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将这笔钱交由公安机关代管,由公安机关以自己名义发布悬赏令,破案后由公安机关论功行赏。

3、赏金标准问题。悬赏广告决非包含等值等价的意义,广告人对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后给付报酬,通常应高于行为人付出的代价。这是由悬赏广告之“悬”的本质涵义所决定的,“悬”在悬赏广告中意味着悬殊或相差很大的意思。因此,悬赏的报酬比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的正常报酬要高得多,这在广告人没有明确酬金数额的情况下尤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一定重谢”、“必有重赏”的悬赏内容,对报酬来说至少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行为人完成指定行为曾付出劳动的合理报酬及花费的合理费用;二是酬谢行为人的酬金部分。悬赏广告的酬金,既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报酬过高将会使广告人觉得在经济上不合理,同时从全社会角度来看还会使潜在的行为人对报酬的要求产生不合理的扩张;如果报酬过低,不仅不利于维护行为人的利益,也会使将来的悬赏广告难以达到目的,使潜在的行为减少或消失。对于赏金的标准应如何确定?无前例可供参考。故只能根据案件的难易程度及具体情况来确定赏金,这就需要对当事人甚至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衡量,确立一个平衡点为各方所接受。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805条第2款规定,若悬赏广告指定完成之行为系寻获遗失物,给予报酬高于遗失物价值十分之三的,以所定之报酬;低于十分之三的,拾得人可请求等于遗失物价值十分之三的报酬。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较为合理,与我国现行合同法规定的违约金比例和担保法规定的定金比例相近,对我们的司法实务和立法工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当前,悬赏广告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悬赏而引发的诉讼案件也日益增多,究其原因,是因为悬赏制度无章可循。针对悬赏制度在社会实践中的可行性及在适用中存在的问题,有权机关应尽快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使悬赏制度在法律化、程序化的轨道上顺利施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爬楼梯
我是一滴水
妈妈的爱
春天的发现
我和同桌
我是:将军"
防地震的房子
“绿色卫士”在行动
郊外的秋天
帮助
这就是我
智擒老鼠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地震中的小英雄
这个菜,可真不好买
2012年12月入党申请书范文3篇
入党宣誓的程序
办公室副主任转正申请
计算机学院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
稽征人员入党申请书
私企管理人员入党申请书
优秀共产党员评审材料
妇联同志入党申请书
文化军人入党申请书
研究生入党申请书
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党申请书模版
入党积极分子2012年入党自传
大学毕业生团员入党申请书
农村优秀青年入党申请书
经典转正申请书模版
研究让游戏贯穿于体育课堂
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基本原则
比较阅读,构建精彩古典诗词课堂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
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创新
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困难及对策
研究中学英语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运用
体育用品行业存货管理优化新途径选择
职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观察中药治疗尿毒症的疗效
中小企业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
分析中国“三农”问题的困境与出路
郑州市祥营村城中村改造中村民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
美国量化宽松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庄子〉故事两则》词语古今异义
《惠子相梁》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1
《鱼我所欲也》中的生命教育
孔子教育贡献
《〈庄子〉故事两则》写作特点
孔子思想品格
《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活动设计2
《鱼我所欲也》中心论点谈
《鱼我所欲也》课文主旨
《鱼我所欲也》教学设计3
庄子的故事
《鱼我所欲也》时代背景
孔子政治生涯
孔子小故事